随着战后经济腾飞,“一亿总中流”的国民意识于1960年代开始在日本出现,到1970~80年代已非常凸显,从国家到社会,普遍有一种乐观、向上、昂扬甚至浮躁的情绪。日本财团大肆收购美国的企业、房地产,被媒体口气狂妄地称为“收购美国”;日本收藏家热衷凡高、高更等的名画,直接抬高了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价格水准。在那个凯歌高奏的年代,大概没有几个人会去推崇什么“不持有的生活”。</p>但到了二十世纪90年代初,明仁天皇即位不久,日本泡沫经济破灭,进入长期的“平成不况”(“平成”是明仁的年号,“不况”是经济衰退的意思)。到2002年1月,日本经济达到谷底,此后至今,虽然景气有在波折中恢复,却一直未能回复当年盛况。“一亿总中流神话”不消说已然破灭,日本“文化研究所”主办人、著名日本社会观察家三浦展所著的《下流社会》2006年在日本出版,并一路畅销,给日本社会做出了“下流化”的基本判断。《POST周刊》为了检测读者的“下流度”,还开出了“下流社会分子”的十二个条件,符合其中6个以上的,就可能是下流社会的一员:& p1 p$ z+ `( v* I' Z' X+ D, m7 ~
1、年收入未达年龄的十倍以上(以1万日元为单位计算);% E% V/ Z. M3 N* f/ n q$ A
2、不要想得太多,要及时行乐;
! [# `9 E$ ]5 t2 T! E6 R+ G3、觉得活出自己没什么不好;
3 s( U- ?% F6 C& ^4、只想“随心所欲”;- P( _# A, F& i! N1 G. j0 L
5、嫌麻烦、懒得出门、不修边幅;
# }1 f% e0 i+ w. Z- f; s6、喜欢独处;
6 j+ M# m+ F' {8 _2 b7、生性朴实、不显眼、不出众;3 b- h4 |- p. k$ Y/ B- O
8、觉得流行就是展现自我风格;# i; Y! k' k& v: V9 x8 N
9、觉得吃东西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g5 G) I8 L, c# @* d
10、常吃零食与快餐;; l1 K" p# ^ X* h
11、可以待在家中玩电脑游戏或上网一整天都不厌倦;
8 c5 N8 ?8 T. I+ o12、未婚(男性33岁以上、女性30岁以上)。
$ ^8 w) G; |" r$ O2 y0 o+ O$ o) S这不就是“不被理想束缚的生活”吗?对照观之,近年流行的、兴起于日本的“宅”、“不持有”、“断舍离”乃至“侘寂”等玩法,其中都有“下流”的影子。不是日本的城里人太会玩,他们也是... ...被逼的。
) c/ @, \1 X. ?' ~. q* ^4 k《不被理想束缚的生活》一书的作者、“不持有的生活”的倡导者和践行者金子由纪子出生于1965年,出社会正赶上“平成不况”,所以她之持有“不持有”的生活态度,也是很自然的。正如书中《幸福指数居高不下的日本》一篇所说,“我们父母的青春留在了昭和中后期的日本,那是一个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年代”,他们眼中“平凡的小幸福”是“普通的工作”(大公司正式员工、享受终身雇佣制度)、“普普通通的结婚”(女性嫁给有“普通工作”的异性、单凭对方工作收入即可满足二人生活)、“小幸福”(带院子的独栋小楼和小轿车、供子女读完大学、老了有养老金和退休金)——“而事实上,无论是我们的父母还是我们自己或许都没意识到这样的标准人家家境有多难达到”。
' I7 ^1 J+ A" q" t5 C因此,上面说到的“宅”、“不持有”、“断舍离”乃至“侘寂”等流行玩法,与其说是体现了某种境界,还不如说是体现了各种无奈,是应对“不况”和“下流化”的策略。正好前天看到朋友推荐豆瓣上一位“阿思琅”写的《“断舍离”跟“买买买”可以友好相处吗?》,就很好地写出了个中况味:这是一个人人都在讨论“极简主义”和“断舍离”但又克制不住买买买的时代。而根本原因是,买房子“一点希望都没有”,“银行里的钱闲着也是闲着”。因此甚至当文中女主角刘梅迷上了“断舍离”并誓言要把租住的小房子里过剩和“不符合标准”的东西都淘汰或送人,她却随即就买了五本《断舍离》并声称这是网站促销、买五本免运费还买100送30、多买的几本可以送人... ...其实,刘梅所过的,不也就是不被(“断舍离”)理想束缚的(“买买买”)生活吗?9 D1 B- [9 i# }2 o# V7 k
《不被理想束缚的生活》书中许多篇名,与其说是“生活主张”,毋宁说是“自我解嘲”:《别再幻想“光辉的自我”》、《工作是为了生存》(所以“在谈论‘意义’和‘自我’之前,还是先为了糊口和养活自己而默默耕耘吧”)、《少了钱,多了自由》(也就是想办法少花钱、用更便宜的办法做自己喜欢的事)、《不恋爱就不行吗?》、《与嫉妒共处》(呃,“把嫉妒的心情换成憧憬”)... ...但是总之,要《把自己摆在最优先的位置》。
! W& ^ g- ~9 Z, | v- [; ]& G$ |本书简介说“这本小书,写给所有被生活所困、觉得事事都不如意的人”。作者开出的并不是一服励志、打鸡血的苦药,而是一帖甜滋滋的安慰剂。要言之,就如作者所说,“如果能简单地认为‘没什么大不了’,人生或许会简单许多”。如果有更简单的说法,那就是《狮子王》中最有名的那句:Hakuna Matata
+ P' r: ~7 G0 ]2 ]- i) _6 BHakuna Matata,据说是一句古老的非洲谚语,“It means no worries ,for the rest of your days”。而德国波茨坦的无忧宫,由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仿照凡尔赛宫而建,它的正门门楣上镶着一行铭文,也是宫名,“SANS SOUCI”(无忧),和Hakuna Matata差不多意思。
+ }7 D6 y! b( D4 G6 g, z/ v8 S! B“理想很棒,但说白了也不过是小小的自己狭窄内心里的东西。所谓顺利的人生,不过是完全在自己预期范围内的人生。”我不敢如作者金子由纪子一样断言,这样活着是“活得太小”。但是中国社会的整体生活水准还远不到“中流”,直接就是个“下流社会”。如何在“下流社会”尽可能快乐地生活,是一个颇具现实感的问题。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操蛋的人生,从不缺乏自嘲的勇气,他们当然也不会被理想所束缚,不会被“自我捆绑”,正如我的朋友卢十四一篇日记的标题,《可我不想有出息》。“断舍离”的高阶是与理想(比如“我想写文章发表在《读者》”)断舍离,不想有出息;“不持有”的极致是不持有理想,反正也不一定实现得了。(顺便说一下,卢十四这篇日记,后来发表在《读者》上了。)' k7 ?# N% G: ?- c" T1 @
读这本书,会心一笑,或者念几遍“Hakuna Matata”,因为在这个不让人如意的下流社会,不是想要有出息就能够有出息的我们,还是要尽可能快乐地生活下去的呀~(《不被理想束缚的生活》书评/玛特). ?' U; t6 Z/ K0 D$ g
<p>相关阅读:可我不想有出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