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下乡养儿的一半的文章,是在《读库》上,只登载了一半,看后搔头想找另一半,却又看不到,心里甚为焦急。我对儿童教育心思敏感,尽管这是一篇争议颇多的纪实故事,自己心里也说不好对错,但还是非常想看到后续。这个故事具有一定的极端性,在一个哭闹不止,束手无策的孩子面前,我看到了一个温柔的,慢慢的,极具耐心的教育过程。文中的乔老师,与其说是一个贵人,不如说是一个大胆的实践者,她看到了一个孩子的心理,以及作为一个人的小小的力量。她愿意承认并施展的,是一个孩子对生活所有的感知与认知,而不仅仅是学习,这一点难能可贵。当我看到一个8岁的孩子可以每天围着灶台给父母做饭的时候,惊讶的下巴都要掉下来。我现在28岁,还做不出三道菜来。</p>在一个强调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没有什么家长愿意让孩子了解书本之外的世界。事实上,知识是可以改变命运,但也可以把一个人搞抑郁。我收到过很多同学的来信,大部分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总结起来,基本是迷茫,没有目标,不知道从哪里努力,看不到未来,没有耐心,害怕失败等等,甚至于很多高中的孩子被高考折磨的想要自杀,因为怕考不好对不起爸妈,怕考不到好大学没有未来。起初,我会写给他们一些回信,但渐渐的我发现了问题的根源。这一切根本不是20岁才发生的事,这些行为心理性格的问题,从是从小长大的过程中留下来的问题,是每一天每一秒父母的家庭教育中逐渐形成的阴影。说实话,没有洗心革面的勇气,这一切都是改不掉的,不是看两篇心灵鸡汤,读两句卡耐基语录就能解决的。这让我很难过,并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当很多人都把教育的责任交给了学校,大家只会对课本负责,没人去管心里的伤。那些产自原生家庭的伤害,父母又可曾知道?二胎放开的时代,每个家庭都为孩子吃好喝好奔忙,不惜去高价去国外生产,但有多少家庭愿意为孩子的心理与品质建设花一点钱呢?换句话来说,有多少人真的能因为看了一本书只好拖延症了?如果有机会让你养一个孩子,你会如何去做呢?
3 m: w( R+ S% H; s前几天我收到一个12岁女孩爸爸的来信,说自己的女儿写了一本书,想送给我一本看看,如果可以的话点评一下。这是一本爸爸自费出版的书,在豆瓣都没有任何页面,只在当当网以半价出售。我还没拿到书,但我看了一眼当当的介绍,顿时就被小朋友的想象力惊呆了。这个社会对喜欢天才羡慕天才的,但却很少有人有耐心和勇气能保护天才长大,但这个爸爸这么努力保护自己孩子天赋的样子,让我特别感动,甚至很矫情的想要流眼泪的感觉。最近看东方卫视的“笑傲江湖”节目,不乏有特别古灵精怪的小孩子表扬,有些小孩子一眼看过去就知道是舞台而生的胚子,看到 他们的父母在后台笑的欢畅的样子,好希望他们能永远保持这种天性。这个时代需要天才,这个世界需要天赋异禀的样子。- Q( f. i6 }( V
这本书的最后,讲到主人公的孩子经过在乡下的生活,渐渐回到了不哭不闹的正常生活中,她去了十几个人的私塾,她去了人更多的公立学校,她当上了班长,她学习成绩慢慢好起来。不知道长大以后的她,还是否会记得下乡那段时间的故事;不知道越来越好的她,还是否会看到内心渐渐愈合的伤。只是,无论这个世界受伤的孩子有多少,就好像乔老师说了,救一是一个,看似泱泱人群无法来得急,但那些被挽救的孩子,每个都在乎。(《下乡养儿》书评/特立独行的猫)
. y: [# f: h, @+ F; s" N. f<p>相关阅读:天才与赌博机的必胜策略、什么样的精神病人才能成为天才、命中注定不是天才的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