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云南要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重要位置,专题研究和解决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与薄弱环节,结合实际,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平坡做好生态文明建设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A3 }+ K0 h4 h8 u, P/ K
一、增强生态意识,促进自觉自律
" P5 g6 j) G4 [( k$ e, _: q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加强对领导干部、重点企业负责人的环保培训,提高其依法行政和守法经营意识。将环境保护列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强化青少年环境基础教育,开展全民环保科普宣传。
* L5 B. ^' ~9 M' \' j 牢固树立生态意识。生态文明要求用文明和理智的态度对待自然,反对粗放利用资源。要积极倡导群众牢固树立生态意识,尊重自然权益实现生态公正,自觉养成文明环保、理性消费的生活习惯,从源头上有效遏制破坏环境行为的发生。
4 I8 Y4 K% u4 g# ?' K8 g 二、建设美丽乡村,留住美丽乡愁$ @0 c |% B1 h7 e, O" D2 G5 X
强化“三清洁”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以主体责任制、挂钩责任制和“门前三包”责任制为载体,成立集镇管理公司市场化运作,使环境卫生整治形成常态。创新垃圾处理模式,村集中处理采取“户分类—组集中—村收集—镇清运”模式,组集中处理采取“户分类—组集中收集处理—村监管”模式,户自行处理采取“户分类—户处理”模式。完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大对城乡环境卫生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力争做到每个自然村都有一定数量的垃圾池或垃圾箱,确保垃圾处理需求。4 d/ S0 s! [* [/ i( p
差异化发展乡村旅游。以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为主要吸引物,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留住乡愁,保护生态。0 M: e1 _) b! x/ Z
传统村落保护。采取依法保护和教育引导群众自觉保护相结合的方式保护好传统村落,特别要保护好建筑风貌、文物古迹、民居宅院、寺庙祠堂、古树古井等物质文化遗产,又要保护和传承好风俗习惯、传统民俗、民族节日、民族歌舞、民间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 F1 T( b- O, s# G2 P1 Q9 F 三、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2 M, N$ e+ w" f* u/ C, g& b, h8 _5 `
坚持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按照绿色、生态、环保的要求,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业、特色种养业等生态特色经济。着力发展重楼、石斛、魔芋等中药材示范种植,苍山大竹馏、弓鱼等特色示范养殖,加快推进有机核桃认证和核桃精深加工。
[& b6 C! T0 J) {! E+ \ 坚持发展生态型工业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凡是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生产能力和产品一律淘汰,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允许新建,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治理。' o; z* y) f! d, `+ U
坚持发展生态旅游业。着眼自然资源,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力打造以“山水园林”为主题形象的特色旅游板块,着力挖掘、提升平坡特色美食,大力发展温泉度假、农旅结合、观光娱乐、乡村体验的度假村、农家园和休闲山庄等特色旅游产业。
; `7 ]: b* l$ m5 r! { 倡导使用清洁能源。推进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抓好农村节柴灶、沼气池、太阳能、核桃无烟烤房的推广使用。- O" N8 Q/ ~6 x! D
四、加强灾害防治,改善生态环境
" @# J! ]0 O9 t. b; R 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实施好沟渠修复、河道治理、陡坡治理、泥石流、山体滑坡治理和抗旱防汛等生态修复工程,切实加强国土、矿产等资源管理和综合利用。
; S8 f. o$ x Q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培养专业的执法队伍,倡导群众检举揭发,采取行之有效的执法手段,对非法采砂、采石、采矿等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律严惩,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
' _3 Q5 S- e7 S 五、加强森林管护,建设“森林平坡”
2 X6 `' L. f: R; Q+ A' } 加强“森林平坡”建设。进一步推进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天然林管护、低效林改造、公益林管护和苍山西坡管理工作,全面落实退耕还林资金、生态保护奖补资金、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2 Q* x. z$ t7 H" Y0 h+ K+ K9 d
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强化责任落实,全面落实管护责任及高危人群监护责任,层层签订责任状。强化野外火源管控,成立防火检查点,加大查处力度,严管火原,严禁一切野外用火行为、严禁一切火种入山。强化宣传教育,加强森林防火宣传培训,增强全民森林防火的法制观念、责任意识及主动性。强化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镇、村专业扑火队和义务扑火队建设,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及领导带班制度。(完)(通讯员:常树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