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0
回复
341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10 21:3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以前常问我外婆,你对你的年代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外婆说是饥荒。而前阵子我把同样的问题问了舅舅,他说是上山下乡。而我唯独没问母亲,可我明白她印象最深的是文革,因为那是她来不及救治的青春,来不及改变的命运。</p>而我,却没年代印象,作为八零后,我想谈谈这个世界,包括怕,包括爱。
《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是众多耳熟能详的作家一起叙述的书籍,它精选自凤凰网文化频道名家访谈录,全篇分为五个部分,从大范围的世界谈起,直面我们为什么活着,深究探寻人性里的黑洞,抑或者每个作家都要有同情的耳朵,去倾听声音,能找寻到归属,打开心灵的慰藉和不媚俗的心。
我们这个时代浮躁、迷茫,往往缺乏方向。我曾问过中学老师,你最喜欢现在那个作家,他说,他喜欢五四文化传统的作家,他觉得现如今的作者过于媚俗不真诚,文字太过浮夸。
我不敢苟同于他的想法,但是我能认同那个年代对文字的较真,就像沈从文、木心。
我一直思考,木心前辈对丹青说的,文学是玩笑,文学是胡闹,文学是悲伤。
作为青年人,我们确实是找答案的一代,我能感到无知时的悲伤,感受过快的压力感,甚至我想投入到那股慢慢地,留有余地的生活。
从日色,车马,到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每个作者拥有异于常人的地方,往往他们所接触的生活与我们大不相同,特殊的教育,特殊的童年,如果没有看此书,我不会想到麦家的童年这么坎坷,当然每一个成功的作者,不会希望你去探究他的过去,可我依旧好奇,所以,作为一个找答案的时代,还是多少有些可悲的因素。
所以,我想换位思考去理解这些人,就像杨丽萍说,她是通过舞蹈得到了一个自己;就像野夫认为评价作家的一个标准就是他的语言有没有自己的风格,甚至是苏童对南方那种又爱、又批判、又美化、又厌恶的情绪。
突感,这就是一群牛鬼蛇神的队伍,他们感性,就像严歌苓她可以学医,可以变成数学家,可以变成宇航员,可她就是身处在那个没用书的、没有教育的文学断裂的时代里,选择了文学。
他们都是渴望说真话的人,所以,他们把故事融进了小说里,他们的内心永远激荡,他们也抗拒消费文学,故,我能理解那些90后为何记忆都是浅薄的符号,我们甚至不想被时代绑定,更多的说,我们期望的是想象时代。
所以,那些渴望都变成对世界的渴求,我们亟需去探索,去寻求归属,拿掉符号标签,把那些漂泊的疏离一一消退,变成习惯,变成生活。
我理解文学、文艺或许无用。时代与文艺或许是钢筋与花朵,但 我却想比作轮胎和风景,我思索时代、审视时代,那些悲悯、反省甚至进取心都一一缠绕着内心。
时代在变,愿好东西不变,我们能留下的,能继承的,也就那么多了。
<p>1988年的我,谈不上什么,但是还是想和你谈谈。(《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书评/蓦烟如雪)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