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讯(实习记者 黎鸿凯)作为洱海的源头,洱海每年70%的水量源自洱源。洱源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生态优先,铁腕治污构建七大体系,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的良性互动。8 S& E' q, u& w8 Q% m
据悉,洱源县委、县政府自2003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4.5亿元,着力实施洱海保护“六大工程”和生态文明“七大体系”建设。目前,洱源县已建成2000多亩湿地,到2015年,将实现万亩湿地的建设目标,力争将输送给洱海的水质提升至Ⅱ类。+ s0 N4 e( e- `9 g6 O; s& d
“洱源县城几万人就喝这湖里的水。”洱源县环保局局长杨永胜自豪地说。洱源县境内的560条大小支流,几乎占洱海平均径流量的70%,作为整个洱海流域治理中举足轻重的环节,洱源的环境质量对洱海水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c" @6 A) g# c* P- W; f- q近年来,洱源县通过实施“百村两污治理、万亩湿地建设、亿方清水入湖”工程,恢复东湖湿地、修复茈碧湖湖滨带、建设草海湿地,开展入湖河流综合整治,对境内海西海、茈碧湖、东湖、西湖、绿玉池5个湖泊进行生态修复;实施村落污水收集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垃圾处置等建设项目,推进“点亮洱源、绿化乡村、洁净家园”3项工程,开展生态园林城镇创建活动,对城乡道路、公园、广场、住宅小区等区域进行绿化美化,确保洱海源头“路净、水清、岸绿、景美”。
2 _3 C, |9 E& V“确保‘一河清水’流入洱海,必须对洱海源头面上保护区进行严格的治理,容不得丝毫的懈怠。”洱源县洱海流域管理局副局长何桥越认为。洱源县在茈碧湖、西湖、凤羽河、永安江、罗时江、弥宜河等重点河流开展集中整治,拆除茈碧湖西湖等区域周边餐馆及污染源,开展三退三还的湿地及湖滨带修复,实施湿地建设项目,建成了5个集镇污水处理厂,确保了流域内水质的持续达标,亿方清水入湖,昔日洱源县凤羽河、海尾河等河道变成了一条条风景怡人的景观河。
; u1 t2 ~! B; M! u M' F; C' t. z2008年,洱源县被大理州委、州政府确定为全州的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2009年6月,被环境保护部列入全国第二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此后,洱源县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洱海源头湿地保护、水源地保护治理和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规划,为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6 E* n3 S. d1 ?0 z1 t
洱源县以重点污染治理为突破,推进生态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以优化生态环境为目标,推进生态屏障体系建设;以调整种养结构为手段,推进生态农业体系建设;以转变增长方式为抓手,推进生态工业体系建设;以生态资源开发为重点,推进生态旅游体系建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要求,推进生态家园体系建设;以提高文明程度为归宿,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通过全面实施七大体系建设,洱源县不仅在改善环境质量上取得显著成绩,还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更加牢固的基础。8 k+ ?, A: @1 M6 t, A I
同时,洱源县坚持铁腕治污、依法治河。按照“治河先治人”的指导思想,率先在洱海流域6乡镇开展了洱海流域保护治理“为官不为”专项整治和环境保护执法专项行动,对涉及洱海保护12个项目建设进度及运行情况进行明察暗访24人次,对实施的环保项目推进不力、不按时完成任务的5个部门责成县纪委监察局和县环境执法大队进行限时整改,对3名科级干部进行严肃问责。
8 p a7 J$ P) r1 C$ k% m) i9 y3 a严格实行环保工作“党政同责”和“一票否决”的工作责任制,明确职责任务。在半年和全年考核时,对不重视环保、不抓环保工作和不按要求完成任务的部门及领导干部一律取消评先评优资格。2014年,对涉及洱海流域6个乡镇和县环保、住建、水务、国土部门的10名“为官不为”者,由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对他们进行了约谈,责成其制定整改方案,抓好整改落实。此举在全县营造了领导干部带头开展环保、参与环保、抓好环保的良好氛围。
. Y# a0 {" v& c$ j* m" L/ t" N目前,洱海流域河道疏挖、村容村貌整治、垃圾清运、美化绿化的成效已十分明显。县城和乡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村落污水处理系统全面建成并正常运转。净污工程中的东、西湖和茈碧湖等7大湿地恢复建设和永安江、罗时江综合治理等一批重点生态保护项目建成投运。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3条主要入洱海河流污染物自动在线监测系统已全部建成投运。茈碧湖、海西海水质分别达到Ⅱ类、Ⅲ类,西湖水质达Ⅳ类,3条主要入洱海河流水质明显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