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分彼此,都是一家人。”在郑家庄,每个村民都有这样的心声。去年,村里的孩子郑碧荣不幸罹患白血病。得知他家的困难后,党员干部带头,村民家家户户都行动起来,自发捐款,与郑家携手过难关。
3 T* P- Y/ }% A. d' m0 N0 [! \& c2013年,段秀凤的丈夫在挤牛奶时不小心压断了腿,全村人都来看望,送来了鸡蛋和补品,还凑钱给他治疗。如今她丈夫的腿能够下地利索地干农活了,让这位从怒江州兰坪县嫁到郑家庄的媳妇感激万分。, g; q# ]+ Q5 z* M& |/ G' P, T: T
在“一家有难百家帮”已成为村民的行动自觉的同时,村里还建立了中青年联谊会和红白事理事会,为村民提供联谊互助、婚丧嫁娶服务。
5 i2 D8 y9 j" ]# i1 C在郑家庄,民族团结不仅带来了看得见的物质生活改善,更带来了看不见,却时时能感受到的文明新风。: d6 `4 O1 Z" C- Q: |, M
——孝亲敬老。郑家庄人常说“孝不如顺”,宴席上头一桌饭菜一定由老年人“开席”。+ O" _- S# z) G2 |( r! N/ Z# x' I
——家庭和睦。村民们信奉“家和万事兴”,很少听说过哪家的婆媳闹矛盾。
$ b6 b" x# x3 ~; s1 z, d; a——邻里和谐。郑桂兰大妈的老伴今年去世,从生病到送完丈夫最后一程,村里人一直陪在她身边。
" T+ _$ ]* U, \, C( _——关心集体。“集体的事再小都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都是小事。”王庆荣说,“村里建活动场所需要的40亩地都是各家各户提供的,没要一分钱的补偿。”7 r$ ?) S" |$ k9 x
“大家都互相尊重各民族的习俗。”杨秀弟介绍,村里还有个有趣的现象,无论春节、藏历新年,还是火把节、三月街,都是不分民族,大伙一起过。- E& Z8 x4 s# J+ C8 s. E* y" E, b% L
郑家庄的中秋团圆饭已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工作在外的、嫁出去的、做生意的,无论多远都要赶回来,杀猪宰羊,盛装歌舞。以前,全村500多人要准备四五十桌饭菜,这几年的中秋节,团圆饭要准备90多桌,因为大家携亲带友,回来过节的人越来越多。0 E0 |9 X) [6 r' Y' U0 B+ C0 _
“过去,村里冬天一身灰,夏天一身泥。现在家家盖新房,物质条件好了,精神生活也要丰富多彩,人们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17年来一直担任村支书的何国祥说。2010年,何国祥筹集15万元资金,为村子建了一个活动中心。“活动中心让村民不管是办红白喜事还是平时活动都有个雨淋不到、太阳晒不到的场所。”何国祥说。活动中心建好后,他组织村民将活动中心周围打造成了一个小公园,公园里有个造型非常独特的亭子,亭子的设计融合了7个民族的文化元素,是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8 q7 _1 M1 v A8 I/ E7 Y* |, u# q走进郑家庄,房屋的墙体彩绘就直观地告诉你这一家是什么民族,各民族的居所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村子中心的民族文化广场上,汉族的石狮子、白族的本主庙、藏族的佛塔等分布在不同的角落,各民族团结共荣的痕迹已经深深镌刻在这里。据统计,郑家庄中民族通婚占60%以上,有的家庭甚至由3个不同民族组成。藏族过藏历新年,村里各民族就欢聚在一起按藏民的习俗过年;白族本主节,各民族又按白族的习俗欢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兼容大爱,各民族相互尊重的同时,已经把其他民族的节日、习俗当成自己的节日和习俗。
, Q$ h# l0 Z; \) M" r走进郑家庄,青瓦白墙、绿树红花、清泉淙淙,房前屋后,道路干净整洁,让人感觉步入了世外桃源、人间仙境。要是你再深入各族群众之中,感受与他们的热情好客,感受各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亲如一家的和谐氛围,更会让你赞叹不已:汉族大嫂去市场,出门时总会问一下藏族阿妈需不需要捎点什么;藏族阿妈闲聊时,也会帮忙照看彝族大姐家在广场上玩耍的小孩……团结互助、和睦相处正逐渐成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日常习惯。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扶,全村逐渐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
2 |) l6 ?# u* \ s5 f2 p“民族团结稳定促进了我们民族地区经济繁荣,社会发展,我们互相尊重,相互通婚,村民们都切实地感受到和谐稳定带来的好处,只有民族团结才能万事兴。”三营镇共和村党总支书记史显桃说。) N+ A! f, p( {2 u
如今,郑家庄修了公园,建了广场,整个村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妻子是白族而自己是藏族的何雪强说:“民族团结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一件大事,只有和谐的大家,才会有和谐的郑家庄。”% y. {7 g1 Y, G @1 k6 H$ i
“郑家庄村是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村,也是云南民族省情和大理州情的一个缩影。”大理州民委主任李立钧深有感触:“郑家庄村的做法和经验,真正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