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发表博彩类、私服、色情、赌博、诈骗、违法广告等一切国家法律禁止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禁言并清空帖子,严重者报公安机关处理!

大理段氏家族今何在?600年辉煌过后是落寞

1
回复
2566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10 17: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 T- [7 d8 Y  N. e
  《大理太和段氏族谱》中的第20世、74岁的段联苏老人

( P! H' d- B- c" k" m7 P

+ A; M* p4 r3 P) M+ b* e  可以说,在整个云南历史上,极少有哪一个家族,能像大理段氏一样,从唐朝一直到元朝末年,横跨3个朝代,拥有600余年极富极贵的辉煌。* S1 R& G" O# ^* _: P& X) G
  这似乎是生活在传说之中的一个世家。当年,还未到过大理的金庸先生,在其小说中就把段氏家传武学一阳指和六脉神剑等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无限神往;而大理国段氏10位国君不爱龙椅爱青灯,甘愿禅位为僧的故事,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8 v9 b! T/ k' D0 F- p% U8 Q& b  700多年的历史,哪些是小说中的情节?哪些又是现实生活中的段氏王朝?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打开那道尘封的大门,走进去,我们看到不一样的段氏家族。! w+ I$ n6 I7 h! C9 J: @$ I2 r3 `

1 U# I$ w) Y, l  n! S& {
  看到段氏宗祠快要倒塌但无力修缮,段联苏十分难过。
4 g9 U- ?2 o* \) \) m0 v7 x* H
* d" _5 q/ Y4 k# ~0 l
  大理国王段正明出家的苍山西坡护国寺

. I6 ^5 y0 ]% S4 t  段联苏翻看段氏族谱
0 X: k5 {, H3 u" d3 {& B4 [' {4 X  一双枯瘦、不住颤抖的手,在破旧、布满灰尘的大门上摸索了半天,终于把钥匙插了进去,扭动了几下之后,快要生锈的铁锁艰难地弹开。
, f; b) e5 P( j/ o* J  2014年12月的一个下午,大理市喜洲镇文阁村(以前称阁洞塝村),大理段氏的后人,如今依然在段思平故居居住、段家“联”字辈的段联苏老人,为我们打开了段氏祠堂。
/ {5 Y' x' d9 J" q  经过长年的风雨侵袭,这个祠堂已经如段氏族谱一样,残破不堪。& D/ z+ l  f3 h" l5 s# h
  很显然,这已经是一个快要被人遗忘的地方,而昔日的皇族之后,《大理太和段氏族谱》中的第20世、74岁的段联苏老人,并没有学到大理段氏的武功绝学,也没有继承到大理国的珍宝财产。那段600余年辉煌的历史,似乎离大理段氏后裔非常遥远。
2 D# w7 l$ {; G- m) h1 c  助君
; h6 e) ]7 P2 Z/ o7 L& T& _  一战打下600年辉煌
. M/ B& N2 ^( Q6 J  早在4000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在苍山洱海之间繁衍生息。到唐初,大理已成为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s9 E- m1 e. k& n  公元738年,六诏的南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征服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迁都太和城。其后,南诏逐渐扩大势力范围,在强盛时期,其疆域北抵大渡河,南到越北,西接印、缅边境,东达贵州北部和广西西部。
3 w8 j# ^" |* M: `5 I  对于大理段氏之先,有说是西北武威或天水之氐羌,有说是滇地土著,还有说是大理土著,莫衷一是。云南省南诏大理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张锡禄认为,段氏是南诏时候的名家大姓,段姓始祖忠国(即段俭魏)是大理喜洲白族人。) g  b  B: W* K, G+ {4 M5 O" a
  从现存少数的史料可以看到,早在南诏阁罗凤时期,段氏家族已经在南诏国的政坛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4 R" z" F# e! p) z7 j9 y  当时的大理地区,段、高、杨、赵、李、董都是大姓,均属当地的名门望族。) v# w) i: X8 G* r
  刚开始,大理段氏立国前的一世祖段俭魏是南诏王阁罗凤的大将军。
) n  S$ F4 w# b* }0 Q3 {/ S3 [  此时的南诏是唐朝忠实的附属国。但因为南诏王阁罗凤夫人被唐朝派来的官员张虔陀侮辱,阁罗凤冲冠一怒为红颜,与唐朝发生了多次战争。3 r/ O: D$ o3 _6 V: _
  唐朝大军压境之下,南诏的大将军段俭魏出场了,和王子凤伽异一起迎战唐军。
; L4 _& |7 |: Y/ U( b! q5 Z  段俭魏在军事上是很有一手的。当他获悉鲜于仲通率领10万唐军,从漾濞翻越苍山西坡,欲从斜阳峰与佛顶峰直逼太和城的时候,就提前伏兵于苍山斜阳峰和马耳峰之间的母猪箐,这是唐军必经之地。当日唐军浩浩荡荡杀到,早已经埋伏好的段俭魏一声令下,指挥南诏士兵,用巨石、毒箭射杀唐军3万余人,俘虏1万余人。随后,段俭魏又率部队夜袭唐军,诛唐军近万。唐军主帅鲜于仲通在4名随从的保护下,侥幸逃脱。8 p; s; ~; K2 I- K4 ~3 K
  天宝13年,唐朝李宓率兵10万,再次前来攻打南诏国。不料,在沙坪遭到了段俭魏和凤伽异的夹击,3万唐军被杀。这场战争以南诏胜利唐朝惨败结束。而段俭魏立大功被南诏王封为清平官,即南诏国的宰相,并世袭6代。
/ n) l8 }: [9 P' U. K- s  在段俭魏之后,大理段氏在整个南诏国时期,在朝廷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段酋踪、段诺突、段谷普是清平官,段寻佺、段全葛、段观音逻、段附克、段酋迁、段君利、段旋忙凑是大军将,还有军将、曹长、入唐使、国师、安宁城使、大部落主等多人。据统计,在南诏国不到300年的时间里,大理段氏就有清平官5人、大军将7人、军将1人、入唐使6人。当南诏灭亡之后,段氏顺利建立大理国,并非偶然(据《全唐文》、《南诏德化碑》、《蛮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白古通记》等)。
  o7 D% M- w8 h1 M  大理国建立后,段氏统治者曾多次主动与宋朝建立藩属关系。后来宋朝大将王全斌向宋太祖赵匡胤进献地图,力主进兵云南。然而,宋太祖鉴于唐祸,认为云南的乌蛮白蛮太凶残,不想再与大理国发生关系。赵匡胤用玉斧在地图上沿着大渡河划了一条线,道:“此外非吾所有也!”这就是宋挥玉斧的典故。也因为这,大理国得以和平300年。
 楼主| 发表于 2015-4-10 17: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国
9 f: n- Y* h+ v" x% q  借兵征战开创基业
& l4 U" R' y6 H# R% Z  开创大理国的段思平,身世充满神话色彩,坊间和野史关于他的传说很多。
! h5 B* \# ?7 c( ^; J% W  如今大理一些村落的本主庙以及白王庙里,都供奉着段思平像,白族群众三天两头都会去磕头烧香,请求保佑。1 g# P) R5 L  X5 Q+ |5 h
  李以恒在《淮城夜语》中记载,段思平的母亲阿垣是大理喜洲院塝村人,后嫁给南诏清平官段宝隆,但一直没有身孕。后来,她有一次过江,水中忽然飘来枯木,触渡船。而这枯木还有奇异的香味,阿垣觉得奇怪,用手去摸那枯木,结果,枯木化为一条细线一样的金龙,钻入她的衣袖。随后,她就有了身孕,并生下了段思平。《南诏野史》的记载也差不多,称“其母因过江,水泛而触浮木,若有感而娠,生思平。”$ F  O7 \6 w% }6 M4 G
  不过,对于这些记载,《大理国王室探究》一书的作者、云南省大理州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廖德广先生认为,这些记载以及民间传说,与中国古代为了解决君权“理法”、“神圣”问题的“孕有奇遇”、“生有奇兆”、“相有奇貌”等传统神话无异,属于有意的编造附会。
" n. u$ |& E; l% n1 R4 S  段思平所处的年代与其几代先祖不同。他成人的时候,已经是乱世,各种政变、谋杀层出不穷。
6 z8 m$ w3 _! F9 J  公元902年,南诏清平官郑买嗣发动政变,杀戮蒙氏王族800人,并自立为君,改国号长和,南诏政权崩溃。公元929年,东川节度使杨干贞消灭郑买嗣,立清平官赵善政为王,国号天兴。第二年,杨干贞废赵善政,自立为王,改国号义宁。8 n0 w& }5 H$ x7 ^* V- Y% M. b
  此时已经是通海节度使的段思平,因为才华横溢,为杨干贞所嫉妒,被他追杀。后来,段思平在军师董伽罗的帮助下,向东方37蛮部借兵,并于公元937年进攻大理,讨伐杨干贞,诛杀其弟杨昭。杨干贞连夜出逃,跑到了鸡足山。" {1 b2 h) m- d) C. y6 T. N+ Q
  公元938年,灭了义宁国之后,44岁的段思平正式即位,国号大理,成为大理国的开国皇帝,号神圣文武皇帝。段思平即位后,他的好友,精于武功和阵法的大德比丘,在寺庙里给段思平传授了自己的著作《南诏兵典》,该书有8卷,分兵论、阵法、地势、技法等。此书后来成为段氏用兵习武的重要教材,此事后来被明朝初年的大理天威径镇抚使李浩记于《三迆随笔》一书中。
0 X3 N$ G/ |$ R* |: e  公元939年,段思平在鸡足山遇到已经出家的杨干贞,得知其法号“大悔”,并日夜忏悔之前的罪孽,于是赦免其罪。5 M- J- Q* j  e5 a7 P
  从938年段思平建大理国开始,大理段氏家族真正走向了富贵的巅峰!
3 u' Y  I: a: b! L( _: g0 r  富贵0 N& V. I8 g& Z6 E
  从人臣到君临天下
9 ~) x# R4 T3 Q5 s6 n5 @  在许多人的观念之中,与大唐相比,南诏国仅仅只是处在蛮荒之地的一个小国。但是,如果从实际疆域看,南诏国的地盘,足足有现在的3个云南省大。南诏国的实力,也十分雄厚,雄厚到打败了当时全世界最强大的唐王朝的铁骑。
% z% n3 x/ k% G  段思平立大理国后,几乎统治着南诏国的全部领土与人民,时时有附属各部各国进贡。由于政治稳定,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商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当时的大理马和大理刀,很受宋朝的欢迎。《马可波罗行纪》以及宋代地理名著《岭外代答》等都对大理马推崇备至,一匹好的大理马价格都在黄金20两以上,北宋每年购入大理马超过5000匹。大理刀也深受周边诸国推崇。而大理国的属地,古时就是黄金、白银、珠宝的产地,仅金矿、银矿就有40多座,铜矿14座,开采所得,大部分归段氏统治者所有,加上大理国时,交易主要使用贝币,金银只是兼用,所以,大理国的“金银库满,多用于与中原交往”。: Z6 d9 w+ P- P6 _* x
  大理段氏崇信佛教,曾经将巨额财富用于修庙建塔。根据《大理古佚书钞》记载,文经皇帝段思英出家后,花了8年的时间,将无为寺建成护国禅寺,铸佛3000,塑800罗汉,带文武官员百名、侍卫500余以及36妃出家,36妃各有庵堂,众虽出家,犹如置身宫廷。秉义皇帝段素隆出家,辟无为寺为传武圣地,建翠华楼,楼高五重,为南中第一藏经楼。无为寺僧众2000,日食粮8担,僧舍禅室千八百间。保定皇帝段正明在位时则在大理建300小寺,99大寺,后又在苍山西坡石门关建佛国寺。在建寺造塔方面,大理段氏可谓花钱如流水。而段正明出家后,常常到中原游玩,每次出行,必用20匹马驮着金银,供自己使用。天明皇帝段素兴即位3天,就到拓东城广选美女,大兴土木,建立行宫于玉案山,工匠3000人,民夫2万,日夜营造。重开金银二河,两岸十里长堤种杨柳10万株,造亭阁200座。他每次出游,300美女随伴左右,所到之处开怀畅饮。短短5年,就花费大理国12库金银中的5库,共计60余万斤金银。大理国百官认为段素兴为败国之君,后废其王位。
$ b: F  c6 c& S9 f- P  到了宣仁皇帝段正严(又名段和誉,即金庸小说中的段誉)统治时期,大理城中,方外诸技、八方歌舞,日夜笙歌于五华楼,盛况一方,大理成为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0 M9 H' d1 z8 ~  到了元朝,段氏世袭大理总管,实际上还是总管以前大理国的大部分地盘,除了被废除王位之外,富贵程度,与大理国时期相差并不太远。  M8 P+ P+ z5 U
  衰落
; |2 p, e5 x, L" y. A  y  明朝武力荡平大理$ m# W& @2 U$ L3 S: G
  作为一个由诸多少数民族、共计37部组成的小国,能维持这么长久的稳定统治,而且国内政局没有发生过剧变,实属罕见。
( O0 u5 [- c/ f. c/ Y( u! n  这一方面是由于宋朝没有对大理国加以刀兵;另一方面,是大理国从段氏国王一直到庶民,举国信仰佛教。信仰佛教之人,极少有暴戾之气。因而,在大理国期间,几乎没有哪一代国王进行残暴统治而引起人民的反抗,也没有哪一次王位更迭引发宫廷血案。即便其间清平官高升泰曾经短暂称王,也是以禅位的方式实现的,并没有诛杀一个人。高升泰即位后,又下令子孙,自己死后,必须还王位于段氏。
0 R/ f6 D5 F& J! H4 J  外无强敌,内少乱贼,客观上给大理段氏的统治创造了一个好的环境。据史载,段思平建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权逐步得到巩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在几位皇帝的努力下,大理国的国力与日俱增。《桂海虞衡志》中的8个字可以充分说明大理取得的成就:“地广人庶,器械精良”。! E, R+ A+ S$ y/ k  x7 B9 o$ I
  另外,加上段氏家训要求皇族必须文、武、德兼备,尤其作为皇子,未来的国王,在这3方面更要出类拔萃。段氏家族的子孙,也先后被派到了各个属地进行统治。
& P/ \- V9 i. Q3 P  这期间,大理政权在大理遍修佛塔、寺院,在经济上,与宋朝进行边贸,在文化上,也与宋朝进行比较紧密的交流,在客观上促进了大理的发展。1 ?! E; ?" s' e0 k2 E+ s
  公元1253年,忽必烈亲率大军扑向大理,并出奇兵翻越点苍山,攻大理城。段兴智和清平官高泰祥率军与元军死战,元军战死8万余人,因瘴气中毒死5万余人,而大理国军队死伤也达6万人之多,已经无力再与元军抗衡,大理城也被元军攻下。后来段兴智被俘,送到无为寺翠华楼。忽必烈学诸葛亮治夷之策,亲自为段兴智解缚安抚,令其为摩诃罗嵯(意为王),仍然负责总管大理。从此,段氏成为大理世袭总管,存续300余年的段氏大理国宣告灭亡。+ j5 m5 M' Q- H+ w
  自南诏至段思平,共289年,大理段氏世袭清平官;自段思平建大理国,到忽必烈攻占大理,大理国亡,历时316年,经22帝;段氏被元朝封为大理总管,继续统管云南,历时121年,经11代总管。
1 Z! `. t9 y- D  H' Z/ n# S$ X  后来,明军傅友德、沐英、蓝玉等攻入大理。随着大明军队铁蹄踏入云南,段氏家族即便想占地偏安,也已不能。/ `" g0 R1 N5 r9 b
  段联苏说,当时幸免于难的段氏族人,有的改姓短,有的改姓杨,有的改姓殷,有的改姓张,改姓的,都不与段姓通婚,还有的避祸他乡。段思平故居所在的文阁村,被明军夷为平地,村后的莲花山,则被当作是段家的龙脉,被明军削去了整整一个山头。
) z+ u6 c, C# v% j* |  如今,段联苏每次谈起这些事,依然忍不住顿足伤感。
. r  q+ f2 l, G( y2 t$ `$ O  今天& z! g0 `) l7 ?! F" y$ q
  品尽落寞的滋味6 x8 U& q) [% g: P' q, ?
  明朝攻克云南后,在大理实行文化灭绝政策。明军将大理所有有文字记载的书籍全部收缴后,“在官之典籍,在民之简编,全付之一炬(《滇系·典故系》)”;而大部分有关南诏和大理历史的碑记木刻,也尽可能砸毁,并要求民间必须以汉语交流。
: K6 F6 n/ |" D! s% k& t- z  在这样的情况下,辉煌了数百年的大理段氏,不少族人被诛杀,剩下的四处逃命,段氏家族的族谱从此被切断。直到洪武后期,朱元璋下令赦免段氏,段氏的后人,才陆续回到老家,重新建设家园。7 F. }& w9 c6 c7 Q& ?
  据段联苏介绍,到明朝正德15年,段氏一位名叫段德贤的后人,重新起草大理段氏从明朝开始的族谱。段德贤曾任山东昌平州吏目,他的3个儿子也是举人。根据族谱记载,段德贤生性正直,后弃官回乡。此时的段家人丁重新变得兴旺。
! _8 |4 u: a7 u- P; V' P" x  因为有很多段氏后人在明初或死或逃或隐,已经难以追根溯源。所以,这本修于明朝、已经泛黄的族谱,已经无法与大理末代总管段明一代相接,而是从段连胜开始。
4 _' ~1 P0 d) q4 H3 K  据专家考证,段氏后人有在大理、怒江、通海、宜良的,有在省外的,有在缅甸的。但文阁村的段氏支系,基本可以确定是段思平后人。, E$ X* V+ V" ^/ P, d
  数百年之后,段氏族人自发筹钱,在村口立了一块“段思平故里”的石碑。2014年,他们又在村口把石碑改建成一个牌坊,刻上两副对联:“为相南诏此方或遗宗榜屐履,立君大理兹境呼有思平印玺”、“武侠书中寻旧梦,思平故里觅新踪。”对联足见段氏后人对于先祖辉煌的自豪感。
% P# [" ~/ n3 K& ~# B6 P: u$ P6 l  文阁村的这一支段氏,在村中还有一个段氏宗祠。后来,这个祠堂被作为村中的小学,一直办到本世纪初。后来学校搬走后,段氏族人将祠堂外面的一块土地卖掉,用筹来的资金将快要倒塌的祠堂大殿修缮了一次。但是,现在祠堂的左右厢房也已快要倒塌。
0 ?5 L  b) l1 Q% X6 R  文阁村的段氏后人,因为在最近几十年一直没有出过大人物而感到遗憾。段联苏有一个兄长,是个普通公务员。段联苏年轻的时候,曾经在东川一个矿山当过技术员,后来家里没老人照顾,辞职回来,当起了农民。
3 L: |' f3 i; |" g  他有3个儿子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在省建筑安装公司,另一个在昆钢,还有一个在家务农。两个女儿嫁出去了,靠卖喜洲粑粑维生。
0 G4 }- z- [& Y  这一支段氏后人曾在明后期到清朝期间出过几位官员,但这些官员的身份地位,已经远远无法跟唐宋元时候的段氏先祖相比。
% m6 P6 f: @- i& J! `# G  只有从段氏祠堂中,经段联苏修正过的一副对联,还勉强能感受到这个家族曾经的辉煌:“唐而宋宋而元经七百有九十二年从始祖唐初叶至滇西卜宅洞滂树丰功建伟业遗教后胄世裔代代慈恭孝友,生而子子而孙合二十与二十一世庆同堂点儿孙绕于膝安居莲麓创文德兴仁孝传谕世代儿孙时时礼乐诗书。”特约记者施怀基 文图
  u# \, r1 \: t+ u+ f  下篇预告:  t# ~+ p! l3 j$ i
  大理段氏崇佛信教,大理国22个国君中,竟然有10个淡泊权势,不恋龙袍爱青灯,舍弃龙椅,出家当了和尚。而且,只有个别是被迫出家,其余,均为自愿。大理古称妙香佛国,绝非浪得虚名。同时,金庸先生在小说中描写了段氏的武功绝学一阳指、六脉神剑,令世人无限神往。而据野史,大理段氏历代国王,大都武功卓绝,无论气功、剑法、枪法、刀法等,均已是当世罕见。
3 E! U( C; i0 U/ M* B0 a; P  C  记者 施怀基 文/图(春城晚报)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