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用是经济学中最抽象的概念,同时也是直觉上最吸引人的概念,这基本上就是经济学家计算一个人有多快乐的方法。如果我有一段满意的长久关系,或是快乐的初次约会,能够让我开心的话,这就是增加了我的效用,所以我花时间在OkCupid网站上,希望能遇见一个人,在未来增加我的效用。
我们不断在做决定,将预期效用最大化。就在我们讨论这个议题的当下,你就是在做这件事。某种程度上,你正在自问:究竟继续阅读此书会让你比较快乐,还是放下这本书去做别的事比较快乐?有没有注意到,刚才我说的是将“预期效用”最大化。因为有些决策的后果你自己也不太确定,或许你日后会后悔这个决策,所以也只能尽力去猜测现在的决定会如何影响未来的效用。
人常常必须选择到底是该接受目前最好的选项,还是继续寻找。经济学里的搜寻模型,就是在分析此种抉择所涉及的取舍(trade-offs)。在网络交友的世界里,这代表我知道再看一个使用者档案会创造一个机会,而这个人可能就是我的终生挚爱,是最能让我快乐的女人。当我有这种想法时,我几乎觉得自己有责任要多看一些使用者档案,如果我在Match.com上点阅的下一位女性可能就是我最契合的伴侣,我现在怎么还坐在这里写这本书呢?因为我们都知道,这种逻辑行不通——我们不会不顾时间,一直寻找完美的另一半。
我们会将就着“定下来”。没错,就是这样,但你一定不想承认。你深爱自己的另一半,觉得对方就是最棒的;也或者你还在寻觅,心里企盼着能找到一个“完美”的人。但你找不到的。我不想戳破你的幻想,但你绝对没办法找到那个完美的另一半。就算那个完美的对象真的存在,你也几乎不可能找得到对方。于是,到了某个时机点,你就会跟自己说(虽然我不建议你大声说出来):“我的另一半真的很棒,虽然如果我继续寻找,可能会找到更好的人,但是我还得谋生、准备晚餐、练习钢琴等等做一大堆事,所以我还是将就着和这个人定下来,继续过活,因为这已经比最糟的情况好很多了。”
其实在网络交友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会出现“停止搜寻”这个决策。首先你要面对的是,到底要不要再多看一个使用者档案;接下来,则要决定是否与对方进行第二次、第三次或后续的约会,或是再找其他对象;与某个人约会一段时间后,又得决定要不要进入稳定的关系,或许同居、或许走到结婚这个终点,或许还是要回到交友市场再试一次。
最后,如果你与现在的伴侣已经在一起很久了,你就必须不断决定:现在这段关系是否比分手寻找一个更佳的对象还要好?我当然希望你不需要在一段长久的关系里,刻意去思考这个问题,但是在冥冥之中,你仍然是在选择自己现在所拥有的,而不是可能在其他地方获得的东西。
你或许认为,只有经济学家才会用这种角度分析交友市场,一般寻找对象的人才不会这样行动。尼克·波卡登(Nick Paumgarten)曾在《纽约客》(The New Yorker)杂志发表过一篇关于网络交友的文章。在写作的研究过程中,他访谈许多交友网站使用者,发现有一群人很愿意“骑驴找马”——在更好的人出现之前,先与某个人交往。波卡登写道:“只要外面还有更好的选择,你就会无法自拔地试着去找到对方。”
《欲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里的米兰达·霍布斯(Miranda Hobbes),也提供了“骑驴找马”现象的另一种说法:“我现在同居的男人,内裤上总是有擦不干净的污渍... ...如果你的男友已经放松到连那里都不愿意擦干净,那么两个人之间的浪漫情愫也就结束了,可以画下句点。”(摘自《社交网络学到的十堂经济学课》)
注:本内容由合作机构授权阅读时间网发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