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曾经有不少的作家、编剧,犯过“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滑稽笔误。所幸我国毕竟是有历史学者,力挽狂澜,以正视听,捍卫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历史事实。
可是,在笔者看来,即便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这种说法,仍然是有欠精准的... ...
是谁放火烧毁了圆明园?
一百多年以来,稍有近代史常识的中国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这个说法,在原则上,似乎没有什么大错。只是,如果深入到史料当中并从细节入手,则会发现,这种说法,其实仍然有过于笼统的嫌疑。
我从各方史料里面读出来的事实却是——不是“英法联军”,而是“侵华英军”放火烧毁了圆明园,在那把持续了两天的熊熊烈火当中,侵华法军,似乎只是一个旁观者,而并未扮演什么实质性的角色。
首先,我要交代这个故事的背景。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杀入北京的时候,联军误以为咸丰皇帝住在圆明园(事实上咸丰皇帝那时正在热河承德避难)。这是英法联军杀向圆明园的最初动机——想活捉大清国的皇帝。
在向圆明园进军的过程中,侵华法军率先抵达了圆明园并开始抢劫园内的财物,而侵华英军的部队则在此期间迷了路并因而晚到了一天。
在晚清长期当官的美国人马士认为,是侵华法军带头劫掠了圆明园,而此后,是侵华英军放火烧毁了圆明园,而侵华法军实际上并未参与放火。
马士在其所著《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的说法,是这样的:
“... ...最后,(英国全权公使)额尔金伯爵希望破坏圆明园宫殿的建筑,把它视为有些俘虏曾被虐待的地方,并作为计划损伤(大清国)皇帝个人尊严的一种办法... ...而(法军方面的)葛历劳士男爵则以为:这不过是对没有抵抗的乡村地点和别墅的一种破坏而已,他宁愿破坏北京城内的皇宫,因为那是最高权威的所在... ...(法军)孟德邦将军亲眼看到圆明园被他自己的军队所劫掠过,认为破坏圆明园是一种破坏文化的暴行,并不能产生所期望的结果,他拒绝协同去执行这种破坏,(英军)格兰特将军则反对去破坏皇宫,认为那是一种背信行为... ...因而,他(格兰特)着手去执行(英国全权公使)额尔金伯爵的命令来破坏这个避暑行宫(指圆明园)。这个命令发布了,在10月18日... ...二百多所建筑物,被(英军)格兰特将军指挥的军队,付之一炬... ...法国人劫掠了这个宫殿,而英国人又毁坏了它... ...”
马士的说法,总结起来,是以下的几点意思:
1、法军洗劫了圆明园的财物,而英军则提议烧毁圆明园。
2、法军不同意烧圆明园,法军说:要烧就烧紫禁城。
3、英军坚持要烧毁圆明园,法军反对,并拒绝参与。
4、英军一意孤行,下令自己的部队,独自烧毁了圆明园。
我们再来听听瑞士学者林瑞谷(Erik Ringmar)的说法:
“... ...Finally,on 18th October,the British commander,James Bruce,the eighth earl of Elgin–the son of the seventh earl,the notorious collector of Greek marbles–ordered the Yuan ming yuan to be burnt to the ground.During the subsequent two days,groups of soldiers were dispatched around the grounds to set fire to the various palaces and the other buildings... ...”
林瑞谷(Erik Ringmar)的这段叙述,翻译成中文,是以下的意思:
“... ...终于,在(1860年)10月18日,英军统帅额尔金(勋号略去)下令烧毁圆明园,在接下来的两天之内,成群结队的士兵们,被分派到园中的各处,放火烧毁了各种各样的宫殿、塔、亭以及其他的建筑物... ...”
这位瑞士学者Erik Ringmar的说法,出自他所著《Liberal Barbarism and the Oriental Sublime:The European Destruction of the Emperor's Summer Palace》,可译作《自由派的野蛮和东方人的庄重:欧洲人捣毁圆明园始末》。
可见,瑞士学者林瑞谷(ErikRingmar)的说法,也是很清楚的:是英军放火烧毁了圆明园,法军并没有参与其中。
此外,我们民国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也认为是侵华英军烧毁了圆明园。
蒋廷黻在其所著《中国近代史》附录里面,有一篇名叫《评清史稿:邦交志》的章节,该章节当中,有如下的文字:
“...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两广总督叶名琛之被捕、文宗之退避热河、英人之焚圆明园诸事,共占篇幅仅西藏交涉之四分之一... ...后巴夏礼又力助法翻译官与载垣辩论,且措词失礼。载垣于是阳许之,而阴谋害之。次日晨,英、法译者归营报告,途遇僧格林沁之马队,英人被捕者二十六,法人十三,经二十日之监禁虐待,英人得生归者半,法人仅五名,后英人之焚圆明园者,即以报复也。撰《邦交志》者,何必隐讳其词若此... ...”
蒋廷黻这段文言文,翻译成现代中文,是以下的意思:
“...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两广总督叶名琛被捕、咸丰皇帝暂避热河承德、英国人火烧圆明园,这些事情在《清史稿》里面,竟然只占西藏交涉案的四分之一篇幅... ...英国谈判代表巴夏礼奋力协助法国翻译官和(怡亲王)载垣辩论的时候,出言不逊。载垣于是表面上答应巴夏礼,暗地里却盘算谋害他们。第二天早晨,英、法两国翻译在归营报告的途中,被(清军)僧格林沁的马队抓走,英国谈判代表被抓了二十六人,法国谈判代表则被抓了十三人。这些人被僧格林沁拘禁了二十天,并遭到了虐待。其中,英国谈判代表只有一半的人生还,而法国谈判代表则只有五人生还。后来,英国人放火烧毁圆明园,就是对这件事的报复。写《清史稿?邦交志》的人,你为什么要隐瞒这一段呢?... ...”
可见,民国时期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的说法,也是一样的:是英国人(或说英军)烧毁了圆明园,根本没有法国人(或说法军)的事。
我们再来看看法国大诗人雨果(Victor-Marie Hugo)在他《给巴特勒上尉的复信》中的说法:
“...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
(雨果的这封信,转引自贝尔纳?布里泽(Bernard Brizay)《1860:圆明园大劫难》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383页。)
显然雨果的说法,也是这样的:法军洗劫、英军放火。分得很清楚,毫不含糊。是英军烧毁了圆明园,而法军只是洗劫财物,并没有参与放火。
无独有偶,“火烧圆明园”事件的亲历者——法军方面的人员阿尔芒?吕西也认为是侵华英军放火烧的圆明园,法军并没有参与放火。
我们来读一读阿尔芒?吕西证言:
“... ...世界第八奇迹(指圆明园),我们(指法军)刚刚将其洗劫一空,英国人又刚刚将其付之一炬,圆明园,这历经了数朝数代的杰作,是我平生所见最漂亮的东西,今生今世,再也无缘一见了... ...”
(法军方面这个人员“阿尔芒?吕西”的证言,转引自Bernard Brizay《1860:圆明园大劫难》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285~286页。)
我们再来看看当时法军的随军翻译埃利松在《翻译官手记》中的说法——埃利松也认为是侵华英军不顾法军的反对,独自放火烧毁了圆明园的。
“... ...(英、法两军)各派出三个人组成一个六人委员会,委员会负责根据物品(赃物)本身的价值或艺术价值... ...以便可以平均分配... ...海淀的中国(大清国)百姓已经越过围墙进入公园(圆明园)... ...贪婪突然萌发了他们(海淀村民)身上那颗爱国主义(指怀念明朝)的种子,他们奔走相告说报仇的时刻已经来临,说这是老天爷要让清朝灭亡... ...周边的农民、海淀的无产者们,偷偷和帮助侵略军的中国(大清国)苦力勾结,进入园林中的宫殿... ...时不时有人高喊‘救火啊’。他们慌张赶过去,任凭东西散落一地,他们用丝绸... ...床单... ...来扑灭已经烧到珍木壁板的火焰... ...英国人不顾他们盟军(指法军)的克制行为,独自派出了一支纵队,有条不紊地烧毁了圆明园里剩下的一切... ...宫殿被烧了,寺庙、珍宝馆、藏书阁被烧了... ...都化为了黑色的灰烬... ...(法军蒙托邦司令)说:‘这些人(指英军)简直是太狂妄了,简直是虚伪透顶... ...’”
法国学者贝尔纳?布里泽(Bernard Brizay)在其所著《1860:圆明园大劫难》一书里,也查阅并引用了法军随军翻译埃利松的证言如下:
“... ...附近海淀村的(大清国)村民,和法军招募的一些(大清国)苦力,已经架上了云梯,攀上墙头进去了,开始自顾自地抢了起来,他们在好几个殿堂放了火,因此开始引起恐慌... ...就这样,英国人、法国人... ...大批地冲进了圆明园,不仅仅是他们,那些中国(大清国)苦力,还有中国(大清国)的盗贼,都鼓足劲儿大捞意外之财... ...”
可见,侵华法军随军翻译埃利松的说法,要点如下:
1、海淀村的大清国居民和法军一起对圆明园开展了洗劫。
2、海淀村的大清国居民在圆明园内放火,法军则开展救火。
3、法军反对放火烧毁圆明园,英军一意孤行独自放了火。
4、法军司令蒙托邦对英军放火烧毁圆明园一事,十分不满。
我们再来看看当时的侵华法军士兵德凯鲁勒的说法:
“... ...(英军)此次抢劫延续了整整一天... ...在撤走以前,英国人把他们到过的宫殿和他们四周的花园都放把大火烧了,他们还说,今天傍晚的夜景,一定是非常漂亮的... ...一到傍晚,果真就像英国人事先讲的那样... ...一片红光就照亮了鞑靼山的支脉... ...一片火光不时腾空而起,火花四溅,在空中飞舞,然后又很快消失,在万籁俱寂的深夜,建筑物倒塌的轰隆声清晰传来,直刺我们的耳鼓... ...”
(侵华法军士兵德凯鲁勒的此处证言,请参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六)》第367~368页,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6月第1版。)
这个侵华法军士兵德凯鲁勒的说法是:真正大规模的火烧圆明园行动,是英军干的,而法军只是一个旁观者的角色。
法国学者贝尔纳?布里泽(Bernard Brizay)对放火烧园的英军主要部队,作了非常仔细的考证,也收录在《1860:圆明园大劫难》这册资料中。他是这样说的:
“... ...10月18日... ...英军到处张贴布告,宣布:(英军)格兰特将军下令捣毁圆明园,以报复英国俘虏所受的虐待。这一天,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约翰?米契尔将军率领英军第一师的第六十来复枪团和第十五旁遮普团,连同骑兵旅共约三千五百人,向圆明园进发... ...成群结队的士兵们,分成小组,手持火把,向圆明园各处放火,圆明园内的建筑大多以雪松建成,极易点燃... ...工兵上尉查尔斯?戈登几天前参与了对圆明园的洗劫,现在又回来纵火... ...连续两个整天,浓烟形成的黑云,一直漂浮在昔日繁华富丽之乡的上空... ...法国人拒绝和他们(英国人)一道焚烧圆明园... ...”
可见,放火烧毁圆明园的洋兵,其番号、人数、将帅名字... ...是十分清晰的——都是侵华英军的人。
那么,法军到底是不是一丁点儿火也没放过呢?恐怕也不是。我们来听听英军方面的人员、亲历者斯温霍的证言:
“... ...当法国人对圆明园内部毁坏工作完成后,他们焚烧了皇帝的寝宫,退出庭院,搬到安定门外的一个村子驻扎... ...”
(斯温霍的此处证言,请参考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六)》第351页,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6月第1版。)
斯温霍的证言指证了法军在此前的劫掠当中,放火烧毁了咸丰皇帝的寝宫,但是,这只是一起小规模的放火行为。
法军在几天之前小规模的放火行为,在英军方面,还有一个证人,他是英军的吴士礼中校。
吴士礼中校在同一册资料中,是这样说的:
“... ...我们的盟军(指法军)抢完了,也烧了多处宫殿,却反过来抗议我们... ...他们认为将圆明园完全捣毁,简直是哥特人的野蛮行径,令人诧异的是,当我们的高卢盟友(指法军)将那里的奇珍异宝洗劫一空时... ...这种评价居然没有闪现在他们向来堪称敏锐的头脑中... ...”
今天的资料,就列举至此,事实上,相关资料还有很多。
综合上述的各种史料以及各家的说法,请容我将事件的来龙去脉,作一个以下的总结:
1、1860年10月5日,英法联军进攻北京,误以为咸丰皇帝住在圆明园,遂向圆明园进军。
2、1860年10月6日,法军率先抵达并占领了位于北京郊外的圆明园。
3、此时,海淀村的大清国居民翻墙进入圆明园开始抢劫,法军几乎同时也发起了抢劫。期间,海淀村的大清国居民和法国人,都对圆明园实施了小规模的放火行为。但是,这些小规模的放火得到了控制,对圆明园全园并未造成实质性的大毁坏。
4、1860年10月7日,英军抵达圆明园,加入了抢劫财物的行列。
5、1860年10月8日,英军和谈代表巴夏礼等人获释。英军随后获悉,有部分英国谈判代表于此前被清军杀死。
6、英军遂决定报复,提议烧毁圆明园全园。法军反对并拒绝参与放火。
7、1860年10月18日,英军一意孤行,私自决定烧毁圆明园全园,并开始了大规模的放火行动。
8、1860年10月19日,圆明园全园被侵华英军烧毁。
也就是说不是“英法联军”,而是“侵华英军”最终放火烧毁了圆明园。
我认为这样的说法,更能接近当时的历史事实。(摘自《中国历史的侧面Ⅱ》)
注:本内容由合作机构授权阅读时间网发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