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浮躁的80后0 D3 W8 p5 Z/ n; J. j9 X
已有多个社会职务的杨周伟,在学习研究之余还收了3个弟子。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实现历史文化的横向传承。
" [, j* j4 g+ D3 t. i; @) R" z弟子之一的陈可毕业于云南农大经济学专业,比杨周伟小5岁。在陈可眼里,杨周伟博学多才,随和风趣,很有个性。“跟杨老师在一起,特别清静、自在,没有一丁点的浮躁。杨老师把其他学科的知识结合进来,把单纯的史学看得很理性。”陈可说。
; g2 H: K4 m4 \2009年以来,陈可跟随杨周伟到过北京、西安、邯郸、安阳、洛阳等多个古城游学。陈可第一次跟随杨周伟到北京游学时,恰逢冬天。有一天,两人冒着零下10多度的严寒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地铁去看元大都遗址。遗址都是一些土堆,土堆上光秃秃的,也没有草。硬是这样,他们在那里呆了两个多小时,看遗址的地貌形状,看遗址的保护开发情况。
" m$ ]( \8 P4 z" K' d5 O9 a- |陈可对杨周伟的思维方式很是敬佩。“有一次,我向杨老师请教佛教传入云南的过程。杨老师没有直接告诉我他的看法,而是引导我,看一个历史事件,不要像做数学题一样,一是一,二是二,应该进行一个多元的、综合性的思考,从多方面、多角度、多个思维来看待一个历史问题,可能会得出几种答案。这件事情让我感触颇深,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让我也养成了多元化的思维惯性。”
{) w; T) O8 z5 k长杨周伟10岁的阿鹏,是业余历史文化爱好者。2008年以来,他一直利用周末和节假日,驾车陪同杨周伟走村窜寨,搞田野调查、拜访老者。6年来,他们的足迹已踏遍滇西及周边地区。为了到山上去找一处古碑、一处古遗址,他们常常要在山上来回步行4个多小时。) Q b g6 A: x2 ?. g
田野调查、骑自行车、游泳,都是杨周伟喜爱的将考察研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方式。他希望回归自然和生态当中,通过冥想式的修身,寻找新的灵感和自然道法,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进发。
, M5 @1 L2 t7 P/ {) B5 a7 P/ e8 S9 u人物档案
[7 R" S: {. ?0 _3 [* R杨周伟* L d* T- G0 A% e) H" `& |
生于1981年11月,9岁起即开始涉足本地区民族史,16岁时完成15万字的专著《清代白族巡抚杨名飏家族史——隋朝皇室与南诏大理名家大姓的大理情缘》。现为中国古都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会员、云南省南诏大理历史文化研究会首席专家。
n0 a8 `& b3 A9 E2011年9月,《朝圣 魂归——南诏 大理国》正式出版。该书将南诏、大理国的历史地位定位为“1000多年前连接南亚-中国-东南亚的国际贸易走廊。”
+ e* `2 k9 c' J, v# ?, `! ]2012年8月,《百二山河——南诏大理六朝古都探秘》面世。该书提出了“中华古都体系论”及“中华九大古都”、“大理:中国古代面向印度洋的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理论。/ w& I$ y* _' x8 c+ U1 o2 C
2014年12月,杨周伟与张李昆合著的《大理传奇——泛亚陆海大通道上的千年之旅》正式出版。作为当前云南省研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学术成果,该书已列入省新华书店2015年首批重点推荐新书。1 ^' H. e1 J# }4 e9 Z8 K I; U" \' E
春城晚报 首席记者 秦蒙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