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本书按写传记的惯例采用了顺序的记述方式,但作者巧妙地从毛姆接受过的一次采访说起。1955年,毛姆81岁,当记者问他是否有写传记的打算时,毛姆不真诚地回答说:“我的故事注定是乏味的,我可不想跟乏味联系在一起。”说他不真诚,倒也未必,如果前半句是谎话,后半句则是实情。
不同于先前的毛姆传记作者,赛琳娜·黑斯廷斯将更多的笔墨放在“私密”二字上。在毛姆近92岁的人生中,他几乎是全世界最著名的作家,作品被译成几十种文字,他拥有全世界最广大的读者群,他或许不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但却是最富有的作家。
非同寻常的勤奋加上作品广受好评,写作为毛姆赢得了一般作家不敢奢求的名望与财富,可以让他在豪华的别墅里享受法国南部里维埃拉的阳光、沙滩和一群年轻英俊的“男孩子们”;他与政界和文艺界的名人过往甚密,如温莎公爵和夫人、丘吉尔首相、格蕾丝·凯利王妃、亨利·詹姆斯、查理·卓别林、弗吉尼亚·伍尔芙等;富有还满足了他旅行的癖好,他几乎周游世界,尤喜远东地区,在中国旅行后还写出了一本长篇小说《面纱》和一本游记《在中国的屏风上》。毛姆的生活有一个令人艳羡的光鲜亮丽的外表,但一个长于“八卦”的传记作者的任务在于掀开这层朦胧梦幻的“面纱”,给读者展现一个真实而不那么洁净的毛姆。
毛姆曾说,“我以为自己四分之三正常,四分之一‘古怪’,但事实恰恰相反。”古怪的毛姆生于法国巴黎一个富裕的英裔律师家庭,三个哥哥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英国,他几乎是一个被宠坏的独子,然而,八岁那年,作为他“世界中心”的母亲撒手西去,他一直将母亲生前的最后一张照片和她的一缕头发收在床头柜里,一生都未能从丧母之痛中解脱出来。过了两年,他的父亲,那个“活着的时候一直是个陌生人”的男人也去世了,变成孤儿的他被送到了英国的伯父家中寄养,伯父小气狭隘,伯母是个严肃刻板的德国女人,小时候的缺爱导致他长大后被爱时都会感到尴尬。
他遗传了父母的小个子,还有口吃的毛病,对于普通人来说,说话就像呼吸一样简单,而他说话却要耗掉浑身的力气,因此还会被同学和陌生人嘲笑羞辱,活泼好动的他从而变得害羞、孤僻、谨慎。
尽管口吃,毛姆却是天生的语言学家,他懂法语、意大利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希腊语、拉丁语... ...此外,他从十几岁起就知道自己是个同性恋者,那个年代对同性恋远没有现在宽容,王尔德甚至因此遭了牢狱之灾。本来可以顺利去读剑桥大学,但他为了摆脱家庭,获得自由,他选择去德国的海德堡大学当了一年旁听生。回到英国后,他靠死记硬背考上圣托马斯医院的医学部,但学医五年只给他带来了他的处女作,而他并没有当一天医生。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冒着生命危险为英国情报部门工作,期间的经历可能是很多作家所从未有过的,而历来珍惜素材的他,从不放过任何创作的机会。从严格意义上讲,毛姆不是纯粹的同性恋者,而是双性恋者,虽然他更倾心男性,后来,他与一位有夫之妇有染,还生下了一个女儿,尽管他们后来结婚了,但这段婚姻是痛苦的,注定会以离婚收场。当晚年他听到前妻去世的消息,他欢呼“再也不用付赡养费了”。毛姆生命的最后几年处境可怜,和女儿的关系不好,又被最后一任贪婪善妒的秘书兼情人操纵,成了一个尖刻、孤独,几乎疯狂的老人,不停地咒骂着这个世界,犹如李尔王再生。
总之,毛姆的经历是丰富的,精力是充沛的(他写过78本书,包括122个短篇小说,还有31个剧本。有过无数个男女情人,一直到死。)性格是复杂的:他脆弱、热情、难伺候、残忍、善良、迷人、机智、尖刻、脾气暴躁、功利、勤奋、冷漠、傲慢、控制欲强... ...毛姆既是一个公众人物,又是一个神秘人物。即便不是毛姆的粉丝,哪怕没读过一本毛姆的书,只要拿起这本书就会被毛姆的故事吸引,进而去找他的书来读。
鉴定一本书的好坏有很多标准,比如,是否令人手不释卷,这本书做到了;比如,是否令人回味,这本书也做到了。赛琳娜·黑斯廷斯的语言简洁、流畅,丝毫不晦涩,读者的情绪会被她的文字牵着走,或难过,或大笑,或吃惊,读一会儿书,发一会儿呆,再读下去,期间,总是忍不住与朋友分享,或者不自禁地感叹:这个毛姆啊,真是个说不完道不尽的人!(《毛姆传》书评/渡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