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祥云正月初八将办彝族文化哑巴节

0
回复
826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28 23:5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云南网讯(记者 杨之辉 通讯员 赵功修)今年春节正月初八,即2015 年2月26日,祥云县禾甸镇大营社区七宣自然村将举办一年一度的彝族文化哑巴节,各族群众将相聚禾甸镇大营,欣赏精采的原生态“哑巴舞”,品味民族文化大餐,欢度新春佳节。: c0 [7 B* G4 s
哑巴节是七宣村历代相传的一个彝族民俗节日,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2009年8月,七宣村哑巴节被列为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M7 n- X0 M! q5 a“哑巴节”作为本土彝族在特定环境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得以历经千年而传流不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是人们企盼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对自然界种种灾难的惧怕、敬畏而采取的一种表达愿望的方式,这也体现了彝族人民的心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哑巴节”在滇西的彝族中有着强烈的凝聚力,是村民整体意识的集中体现,是民族心理特征的外化,是彝族“万物有灵”原始崇拜传统文化的承袭。
* z: \+ }. @$ I* I历经若干代“大哑巴”的传承,“哑神节”已成为七宣村每个村民高度自觉的行为,体现着彝族人民团结协作的良好风尚。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清吉平安。
$ N3 d/ j- F; ?& w* H: s2 K0 F相传,在远古时代,七宣村里有一位美丽善良的哑女,为了村民们的生存四处奔波,感动了当地的龙王,让当地村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为了纪念这位好心的哑女,每年的正月初八,人们都要选出一位村民装扮成龙王,举行祭祀活动,但装扮者不准讲话,以表达对哑女的思念和感激。这图腾是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是远古时期人们无法解释自然科学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寄托,是人们从远古时代就传承下来的,驱魔逐疫,求愿酬神的一种娛神娛人的祭祀活动。! P, ^% c0 P* J) b5 `. m0 I. o1 U
七宣村彝族跳“哑巴舞”的历史,有据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千年来,“哑巴舞”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代传承了下来,“哑巴舞”,每年只跳一次,时间为农历正月初八。“哑巴舞”的队伍由一个大哑巴、若干老哑巴、中哑巴、小哑巴,护卫、扮神牛、耕田人、讲吉利话的人组成。大哑巴:在村里挑选传承。“哑巴节”当天,由村里懂画的老者在龙王庙给大哑巴彩绘,大哑巴只在腰间穿一条羊皮短裤,赤裸上身和双腿,头上戴一个插着雉鸡毛的牛皮头饰。长者为他画上一条黄龙。黄龙为龙王,画在胸前,龙身缠绕双腿;两条青龙,青龙为龙子,画在后背,龙身缠绕双手,在青龙之间是二龙抢宝,还有云朵。中哑巴身上和脸部的彩绘也比较讲究,脑门画太阳,男的黄心黑边红光,女的红心白边白光,脸部三条,男的黑底白边上翘,女的红底白边下斜。在男的胸前画牛头,手臂上有女性生殖器官,人像手拿弓箭及劳动工具,双腿膝盖是女性乳房,有彝族文字,彩云图样,颜色以红、白、黑为主。活动主要是围绕“大哑巴”进行,“大哑巴”所用的道具有:头饰、绣花鞋、小盐臼、盐臼棒、竹箩、特制花轿。恭请“大哑巴”的仪式上,罗支全部到齐。“罗支”就是众老哑巴,为首的被称为“毕摩”。彩绘时,以不同的图案分别绘在脸部的右上方作为家族和辈分区别。  i2 n6 U3 ?: x+ W+ b) W; d, \
仪式上,六位“毕摩”,在护卫总管的护卫下,依次点香叩首。“毕摩”大声喊“请哑巴出山喽”。然后4个壮实的中“哑巴”用扎好的彩轿抬着出庙的大“哑巴”游街,其余“哑巴”队打歌跟在后面。最为活跃的是主持“毕摩”的跟帮,也称为“马彷”,他以倒退的方式,边跳边引导行进的队伍。哑巴队从村头到村尾,通过祭拜龙树、祭鼓,经过“三请三唱三起号”,将“大哑巴”请到广场,随后开始了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哑巴舞表演。主要舞蹈有:杵臼舞、神鼓舞、耕牛舞、老人舞、小哑巴舞,还有耍刀、跳笙、打跳……整个活动再现了“哑巴节”来源的历史故事,也把平时农耕劳作的场面用歌舞的形式展现给人们。他们用最原始的礼俗,演绎彝族最原始的文化,原生态舞蹈震撼人心。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