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3 I: i: x' h& k* E
严家大院议事厅内木雕
: @: b0 `# j' [/ g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村民李德昌家说, “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4 ]" V- D* U1 R5 u
被总书记称为比西式洋房好的白族民居到底好在哪里呢?
/ L$ l/ G' ], R. S远在战国时期,滇、蜀先民便开通了一条涉外商道,即被誉为“西南丝绸之路”的蜀身(yuan)毒道。它由成都开始,经昆明、大理、保山、腾冲至缅甸、印度(身毒),再经阿富汗(大夏)延伸到地中海。+ a% y. G7 f) |. l- T2 b& ^
明清两代实行海禁,华侨出国难,唯有从云南陆路出国,一般不受此限制。到了民国时期,省内三大商帮掌握了滇西进出口贸易大权,喜洲商帮就是其中之一。出现了四大家、八中家、十二小家的二十四户商号,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严家、董家、杨家、尹家。喜洲也因此被誉为白族工商业萌芽幌起的基地。
0 m2 f( Z5 o1 R8 v和大多数传统国人一样,喜洲商人们将走南闯北挣回的大把金银,投进了那一座座深宅大院: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从门楼到照壁,从石刻到木雕,引领当年一方建筑风潮,也影响着今天白族民居的建筑风格。: G. n% j8 ?: g5 q) k
百年之后,喜洲商帮繁盛渐渐散去,留给喜洲的,是最具代表性的白族传统民居。而古镇街巷中那一处处老宅院散发出的脉脉柔情,延续着当地人的传统生活,温暖着现今社会的田园梦。
' i7 I8 p5 i! t4 ]5 Y6 b/ I东安门是喜洲镇的镇门之一,门头上的荒草透出它的沧桑。它身后的小巷里,是喜洲镇四大家族之一尹家的几处老宅院,建于1925年的尹立廷宅,也在其中。走进这处近百年的宅院,院里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挂着的各色白族扎染布艺随风招展,嘈嘈切切的人声,让人丝毫感觉不出它的“老”。而当我们走进这老宅老院,所感受到的是生活长长久久的滋味。
: k* A9 {, `# n) e8 I喜洲88院9 r' b. I$ S/ e, b( N. Y; C6 {
今年62岁的张绅退休前曾任大理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文物保护工作在30多年间都是他的主业,其中就包括历史建筑保护,退休后他又曾在严家大院博物馆做负责人。其实,他不愿人称呼他为“专家”,但很多人包括住在喜洲祖宅里的人们都认为,最能讲清楚白族民居故事的,就是这位“张老师”。
8 T, C+ f) R! [) R0 X5 X尹家大院的女主人张江燕一边热情地招呼来人,一边做着乳扇。她的丈夫,42岁的尹兆祥是这处宅子的第四代主人。尹兆祥说,宅子自祖上传下来后,随着兄弟分家,如今共有两户人家住在这里,他家和叔叔家。: E' E% L& V# O- v( T4 B$ E- e# z
这座标准的白族宅院按照三坊一照壁建成,每坊两层楼、三开间,因此每家各分了4间半房。平日里一楼住人,二楼堆放杂物,“这近百年的房子还从来没有大修过呢。”这些年,几乎每天都有游人带着好奇进院来参观,尹家人也不反感,有空时还能给来客解说一番。后来,两家人干脆在院里做起了小生意,卖白族扎染和乳扇。
6 a2 k8 g$ g l/ S" @6 g4 U8 L虽然手里有了些积蓄,但尹兆祥夫妇并没想过要盖新房或是搬进城里,“老房子才最好住,冬暖夏凉。”这也是我们在喜洲走访白族老民居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每当这时,白族民俗专家张绅就会一脸自豪地看着我们点点头。他毫不掩饰自己对白族传统民居的偏爱,“因为,它能与人对话。”
. V) L/ J: A* ]# ^张绅本身是喜洲白族人,当他走在喜洲街头,一路都在和人打招呼——街边下棋的老人、喜洲粑粑店的老板、骑车经过的年轻人……他对镇上居民的熟悉,就如他对这个古镇的老宅一样熟悉。7 w& p2 w& D$ o- S
“喜洲以四方街为中心,北至田庄宾馆,南至富春里、彩云街、染衣巷,西至市上街中段,东至镇东公路东侧的两院保护民居,约17.32公顷的面积内,集合了大部分重点保护民居和保护民居,同时包括了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严、董、杨三家大院。”张绅说,区域内的民居院落保存完整,完美地反映出喜洲古镇历史风貌。
z# b1 M( F/ F3 |# l. |5 i3 e喜洲白族民居建筑号称有88院之多,各个历史时期都有著名的民居建筑,明朝时有杨士云的“七尺书楼”,清朝有赵廷俊大院,民国时期有严子珍大院、董澄农大院、杨品相大院、尹隆举大院等。
! s, N+ N# j% X所有民居建筑都是依托镇上的8条街建造:市坪街、市上街、富春里、大界巷、染衣巷、彩云街、市户街等。不能占路占道,每院房屋的墙角要与对方的墙角各相让一尺五寸,共有三尺屋檐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