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u( A+ a- ?# S( Y
调解案件 宋文锋摄
- k8 N; x- n0 B, {! K与审判结合: E" f2 w1 }- ], _: Q: H
法院文化引领进入诉讼流程式
4 R* F4 J& ]4 ^# _( u" X- f“建机制、抓载体、强结合”是邓川法庭将法院文化融入司法实践的具体方法和措施的提炼。为实现法院文化广场的聚能效应,促进文化建设与审判工作的有机结合,邓川法庭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整套将法庭文化融入审判实践的独特的办案流程。
2 D5 {0 B5 z* [0 Q这套流程被定名为邓川法庭“一二三一”工作机制:即第一步是“一个提示”,向当事人发放印有法律规定和道德名言警句的诉讼温馨提示;第二步是“二种学习”,引导当事人学习文化广场相应内容、反馈诉讼教育材料;第三步是“三次疏导”,诉前、诉中、诉后三次对当事人进行心理疏导;第四步“一次回访”,通过案件回访卡,帮助当事人正确认识诉讼得与失。. L9 z3 G, M V' Y
每当诉讼当事人来到法庭,接待法官在进行登记后,根据其案情发放“诉讼温馨提示”、“因材施教”带领诉讼当事人来到文化广场对应板块有针对性地学习历史经验和案例教训,进行诉讼前心理疏导,同时将与文化墙上内容一致的书面材料交给案件当事人,要求他们带回家去与家人商量填写反馈意见后,在开庭之前交回法庭。
+ S& K* z, T4 p/ g+ m3 p!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通常在这样的“三步走”之后,当事人往往自动撤诉或自愿接受调解。6 ]) _6 R* h; K i
邓川法庭通过将文化建设运用到司法实践中,一方面,诉讼参与人渐渐对人民法院产生了更多的信任感、安全感,从中感受到司法的温暖,感受到司法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法庭干警在“四风”问题方面也有了明显转变,大局观念、群众观念、组织纪律有了明显增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理念得到进一步强化。工作中,法庭干警能够立足乡土民情,向群众宣传“以和为贵、定纷止争”等传统的法律文化精神,尽力采取调解、和解的方式化解纠纷,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把为民司法理念运用到执法办案的各个环节中,把群众路线走好、走实,全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U; Y+ s" n4 A u8 C2 n, V' [# w
2014年12月3日,云南省洱源县法院与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签订了共建教学实践基地的合作协议,将洱源县法院邓川法庭确定为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的教学实践基地。
: C) K+ S) `# ]: x7 E根据双方签订的共建协议,西南民族大学将选派在校学生到法庭开展审判实务实习、调研等活动,双方还将互聘对方的审判业务专家,深入开展学术讲座、课题研究、法律实务指导等教学合作。
7 y/ g! d, j1 ]( p( t“基层法院派出法庭成为高等院校法学院的教学实践基地非常好,既锻炼了学生,也锻炼了法官,审判和教学双促进。”邓川法庭庭长罗连书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