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e# }# f$ p) G% N( T N
炼象关内青石小道
; E/ [( m! n) J+ V# B" m. I1 D% ^4 J炼象关 盐块垒得像高山7 p S" K! v9 e# k! c, e
炼象关距离禄丰县城15公里,现为禄丰县金山镇腰站村委会管辖,是昆明到大理“九关十八铺”中的第三关。
& e9 U( a" w% W5 D8 X* G' Z炼象之名始于元代,因该地高山呈现红褐色,形如巨象,故得名。由于炼象关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同时又是滇西大马路上最为繁忙的商贸集散地,明朝末年时,又在炼象关围了石墙,至此炼象关真正成为一座关城。时至今日,尽管石墙已经残缺,不再连成整体,但关内的街道、关楼、城门、商铺、民居等依然保持了原有格局。
6 Y3 u0 ?* [/ I# N% _进入炼象关,由东向西进行一次穿越,这是一条约700米长的青石小道,伫立着4座关楼、一座过街楼和一座石桥。, D7 U, q% k& J1 o
古街两边的民居新老建筑交相辉映,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迁。一些老宅门前会有一个柜台,它的前身是木质结构,已有几百年历史,用来售卖各种商品。时光荏苒,这些柜台已经失去原有功能,仅仅是留下一个见证历史的雏形。
- B. q4 _/ g7 B- g行走于正午时分的炼象关,耳边突然飘来杨钰莹的《轻轻告诉你》,和煦的阳光,理发室内的老式推剪嗡嗡作响,几个老人则在自家门前玩着20年前最流行的扑克游戏——“甩小二”,这仿佛是一座时光停滞的小城。沿街的一些民居,就这样活生生地开着大门,狭窄的门面让人不会觉得,里面的进深居然有50多米。一些讲究点的马店保持了原有格局,由三四个院子组成,木质结构,下面中空拴马,上面走马转角住人。9 {6 @4 t9 ]) h
旧时的炼象关既是军事要隘,同时也是一个繁忙的商贸集散地。古街两旁,有大小马店20余家,过往马匹多时上千,少时也有上百匹马。男女都会打马掌和剪刀,还有皮匠、银匠、画匠、锅匠、石匠、木匠、裁缝、医药店、饭店、酒馆、茶室等,添锤声,吆喝声,一片熙来攘往。2 u, |# b$ [& L
南方古丝绸之路上的马帮成就了炼象关的繁华,盐巴是主要交易的物资。旧时禄丰境内曾以黑井、琅井、元永井、中心井等多处盐井支撑着云南7成以上税收,这些盐中的大部分(每年约30000多斤)要从炼象关转运各地。炼象关数十家盐号的盐块常年垒得像山一样,每天背盐的工人来回穿梭,疲于奔命,由于背盐的辛苦,民间调侃,称亡故的人为“背盐去了”,意思是背盐的人要回到家才算平安。( U0 z2 K) v9 w- k* m9 c4 d
盐在炼象关转运,同时外地进来的马帮又将茶叶、丝绸在这里集散,运往省内外。
. [) I, b" C+ m走过炼象关,途经白酒铺(滇西大马路第四铺,据说旧时这里所酿水酒曾名噪一时,故名白酒铺)、炼石铺(滇西大马路第五铺,旧时盛产铜矿,故名炼石铺),进入了禄丰县城。站在禄丰县城的星宿江,不远处就是河西铺(滇西大马路第六铺),由于星宿江是南北流向,河西铺建在星宿江的西北,故名河西铺。
, K* C$ p7 v( m3 U6 e8 W架设在星宿江上的是一座古韵深邃的七孔石桥——星宿桥,这里是滇西大马路的交通要道。星宿桥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后遭水患多次重修,目前看到的星宿桥长约118米,宽约10米,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3 A* h4 o" I0 z" Q
走在星宿桥上越发体味到山间铃响马帮来的古道悠长,整个桥面用巨大石块拼接而成,表面凹凸不平,光滑陆离,随眼就能发现椭圆形的马蹄印,桥的两侧同样用巨石拼接而成,所用的工艺居然是建筑上最为牢固的榫卯连接,为了让石块之间更加紧密牢固,建桥者还使用了石灰和糯米浆,也就是我们看到的石块间那一道道白色条状痕迹。
2 M! d, H4 I5 z7 s% i" N! `! R星宿桥198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是星宿公园的一部分,成为市民休闲的场所。穿越星宿桥转眼到了第四关——南平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