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发表博彩类、私服、色情、赌博、诈骗、违法广告等一切国家法律禁止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禁言并清空帖子,严重者报公安机关处理!

古道印记:滇西古道上 九关十八铺

6
回复
1132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1 16:4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01cc43562f81620099609.jpg
: p3 s: o( r/ K5 J8 ^% v* ^; I
云南古代的陆路交通,最晚在战国末期就已形成了连通中国四川、云南和缅甸、印度的国际交通体系,即后来史学家所谓的“南方丝绸之路”。  m0 H$ x0 D! }& F* ~$ v* ?
由昆明至大理云南驿的古道在此时已经存在,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主干道之一,而在民间,它有一个更通俗的名字:滇西大马路。
  M: {/ T( ]; g1 f; q  k: F! P( y滇西大马路(昆明至大理云南驿)的线路在元代基本固定,明清两代进一步完善,沿途设有九关十八铺(站),成为云南古代交通的大动脉,于是民间便有了“滇西大马路,九关十八铺”的说法。2 m1 ?  d. Q4 a( i" V" U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驿道已经逐渐失去往日的功能,人们大多只能从文字记载和影视作品中领略千年古道的雄奇。但幸运的是,昆明至大理云南驿的这段“滇西大马路”却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尤其是禄丰境内的古驿道,除少部分路段彻底消亡外,约95%的路段都得以保存,其中历史风貌保存较好的就包括炼象关段和响水关段,明清时期的古楼、古寺、青石路、石桥、石牌坊默默伫立在集镇、山间,见证着山间铃响马帮来的历史沧桑。
1 I, ^0 V. r+ _, p这俨然就是武侠小说中的情景。在一个荒山野岭的交通要道上,矗立着一面“茶”字三角形白旗,茶舍之外摆着方桌和条凳,各路江湖高手途经此地,喝茶小歇,讲究点的还要来半斤牛肉、二两白酒,他们戴着斗笠,帽檐压得很低,个个心怀叵测,一场江湖恶斗似乎就要上演……
: a" ?+ {+ m+ s5 S, S0 T这样的场景,在我前去探寻九关十八铺的采访中,每每都会在眼前掠过,在脑子里闪过。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6:43:22 | 显示全部楼层
4 W3 K# ~" K2 z
南方丝绸之路青石古道
! O9 Q4 h$ o4 j. Q" G, B& S8 J; d4 N
背景链接
5 x3 Z9 z* r* Z! ?滇西大马路 南方丝绸之路主道之一+ y$ {, c* C) X+ f# o. w: K
西汉时期,汉武帝为了开通西北丝绸之路,派张骞出使西域,历尽艰险才抵达大夏,孰料在那里发现了蜀地特产“邛竹杖、蜀布”,由此方知西南地区早就存在一条从成都通向印度、中亚的古老商道。
) z. H, O1 q7 a  t) w“南方丝绸之路”并非一条单纯线性的中外通道,而是大致从北向南,由若干条干、支线构成的一个大范围的交通网络,其主干线路主要有两条。一是西线,史称“旄牛道”。这条主干线从成都出发,经历史上的临邛(今四川省邛崃市)、青衣(今四川省名山县)、严道(今四川省荥经县)、旄牛(今四川省汉源县)、阑县(今四川省越西县)、邛都(今四川省西昌市)、叶榆(今云南省大理市)到永昌(今云南省保山市),进入缅甸,继而到达印度和巴基斯坦,这就是司马迁《史记》所揭示的“蜀身毒道”。之后由巴基斯坦西北方向经阿富汗等中亚地区即可进抵西亚、欧洲。  j' z, m- R; i/ a9 p
另一条主干线路是东线,史称“五尺道”(由于秦国车轴官制为五尺宽,故称“五尺道”)。这条主干线也从成都出发,经僰道(今四川省宜宾市)、南广(今四川省高县)、朱提(今云南省昭通市)、味县(今云南省曲靖市)和谷昌(今云南省昆明市),而后西向至大理与旄牛道会合,以达南亚。民间所说的滇西大马路所指的就是昆明至大理云南驿的这段古道,共有九关十八铺。
  f% A1 j- y) D( @5 W0 u明朝统治云南之后实行了严格的 “兵屯”制度,今日云南广大地域,凡地名称关、堡、铺、哨、营、旗均与明初大规模汉民入滇直接相关,是当年屯田者聚居地或大军安营扎寨之处所。8 k' p1 W. z8 z" ^. C
元代设立的站赤制度奠定了云南驿道交通的基础,此后明清两代又加以完善,设置关、堡、驿、铺、卡、哨等,以保障人流、物流畅通,维护沿线治安稳定。这也就有了滇西大马路上的“九关十八铺”。& W( k/ X! ~( k/ C4 v; f1 I, C: ^
“关”负责盘查往来人员,须有通关凭文才能放行,同时关还兼具“守关阻敌”的职能。“关”的级别相对较高,一般都有关兵百余人,关田几百亩;“铺”的功能更像是“五百里加急”的一个驿站,除了传递公文信件外,铺或堡还兼具过往公职人员的食宿与接送,到达哪个县就归哪个县负责,并沿途保护官员的安全,如果在哪个地方出险,当地官员将面临革职问罪的风险。/ M" {  S) ^( E  [1 ]; e% M2 b7 t
(春城晚报记者 秦明豫 文/图)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6:43:22 | 显示全部楼层
001cc43562f8162009960e.jpg
6 }4 B. ]% J, y! c) v" Y) X' }# w
星宿桥上随处可见的马蹄印
' w7 }  o7 V" `0 z7 N
001cc43562f8162009960e.jpg
/ f6 ~- B- f; [6 B( m( D  C
七孔石桥——星宿桥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
& T& O: M- Q' w/ |
回蹬关 南诏王“到此一游”1 Z2 A4 g, V. a# p+ p
广通镇西行约8公里就是回蹬关,海拔1981米,山势峻险,道路崎岖,是滇西大马路上的险关隘口。- l. D1 m2 H$ i! t
回蹬关建于明洪武十六年,设流官巡检1员,土官巡检1员,有士兵150名,弓兵14名,明万历年间裁去流官,剩土巡检与弓兵,清咸丰时,因战争毁关,今只剩瓦砾残迹。回蹬关南有宝马山,北有重台山,背面有鹅头山为屏障,均在海拔2500多米。左边200米处的山梁上,筑一个烽火台,关前两山夹峙,一条古道石梯回旋而下,疾风劲吹,云雾茫茫。
, F8 S" p/ z1 B' O/ \5 d相传公元762年,南诏王阁罗凤领兵东征昆明,行至关前大雨滂沱,雷电轰顶,军师将卒劝其回马下岭,故得名“回蹬关”。关内现有一株古栎树,树干中空,可容2人藏身。又传,明末永历帝西遁,在回蹬关遇暴雨,避古栎树洞中,后人又称为“救驾树”。$ W0 ~9 \# x" k
回蹬关经过石涧铺(滇西大马路第十二铺)、马石铺(滇西大马路第十三铺)、大石铺(滇西大马路第十四铺)、过打雀铺(滇西大马路第十五铺)、左力铺(滇西大马路第十六铺)进入第九关鹦鹉关,之后过水盆铺(滇西大马路第十七铺)、高官铺(滇西大马路第十八铺),进入大理云南驿,最终贯通缅甸、印度等东南亚、南亚国家和地区。- ~" z3 u; B0 h, n3 j" b
据李应聪介绍,在民间虽然有“滇西大马路,九关十八铺”的说法,但据史料记载,从昆明至大理云南驿的这段古驿道实际不止九关十八铺。李应聪说:“目前禄丰境内保留了大约88公里的古道历史遗迹,已全部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古楼、古桥、古道、古寺、古牌坊等历史遗迹将为学界研究南方古丝绸之路提供广阔空间。同时,对这些遗迹的发掘与保护,将为游客呈现出一道文化旅游盛宴。”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6:43:22 | 显示全部楼层
001cc43562f8162009960d.jpg
* ]5 p( M/ Q$ G
响水关明代石牌坊
9 ]) {9 S7 b+ V* i
穿越石牌坊就真正进入了响水关辖区,大约一个多小时后,隐约听到哗哗水声,我们知道已经来到了响水桥,这座被杂草和各种植被覆盖的古桥普通得有些让人过目就忘,两侧护栏的石头也残缺不齐。若不是听见水声,你就不会意识到这是一座桥。
* J' w+ m" j1 ?/ f4 P用脚步丈量之后,发现桥长约30米、宽5米,3个石拱架起桥身,从下方仔细观察这些石拱,发现大量奇异符号,有的像阿拉伯数字“5”,有的像汉字中的“王”字。这些符号是建桥工匠的落款,抑或旧时马帮之间传递的特殊信号,仍待揭秘。
8 t. X( c- a/ G  D3 L过响水关大桥后就是“新铺”(滇西大马路第八铺)。新铺名字的由来也简单得没有道理,据说以前左右都有一个铺,后来在中间建了这个铺,因此该地就叫做新铺。过新铺,顺山而下来到司马箐,这是一个苗族聚居的山村,南方丝绸古道从村中经过。
" W" p/ V, u" b0 h; ~1 x* i: m禄丰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李应聪说:“响水关村曾是古驿道上马帮饷午休息的地方,沿这里西行不远处就是舍资铺(滇西大马路第九铺),舍资铺在今禄丰县舍资镇,是最早的驿站,南诏大理国时称“沙雌”,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2年)设“舍资铺”。舍资铺虽然是铺,但它的建制却相当于一个堡,在滇西大马路18铺当中规模最大。舍资铺在滇缅公路通车后废弃,后为舍资镇,再后来与一平浪镇合并。
9 j$ F' K/ D% r( K+ ]+ l勒马关 马帮都要去拜拜( f6 l6 ~4 z9 m; P, T( {
勒马关建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在关前小山腰上建有关帝庙,大殿内塑有关云长像,红面须髯,乘赤兔马,绿袍金甲,横刀勒马。
' K" j7 |3 ^2 s' }+ Z- J勒马关殿前有对联:勒马以思,问刘兄张弟何在?横刀欲试,叫魏贼曹瞒休亡。对于旧时跑江湖的马帮来说,关老爷是忠义的象征,于是每当路过勒马关都会进殿瞻仰,小憩之后又继续赶路。翻过雕翎山之后,便是滇西大马路第七关——赵普关。3 }$ N  S5 k/ a1 P
赵普关位于禄丰县广通镇东约8公里,洪武十五年设关。元朝武将赵也先不花(蒙古族),在广通聚兵接济明军,从征大理有功,授楚雄卫左所土军镇抚,从五品,管领土军(本地军人)守御广通东山赵普关,共9代承袭,康熙年间改土归流裁革,赵普关历时308年。赵普关之后,便来到黑苴铺, “?谄獭保ǖ嵛鞔舐砺返谑?蹋????吧唿苴”,因旧时常有蟒蛇出入而得名。黑苴铺之后是蒙七铺(滇西大马路第十一铺),之后进入第八关——回蹬关。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6:43:22 | 显示全部楼层
001cc43562f8162009960c.jpg
5 R; A- R6 v7 f5 ]! @
响水关古桥
' v7 d$ U& p3 r1 f5 g
响水关 都是明代原装货
/ z+ M* R! k5 h6 [& @+ w# K南平关位于禄丰城西10公里的崇山峻岭中,三面陡峻,修建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消失,共使用了400多年。南平关渐向西行,途经兰谷铺,进入了第五关——响水关。
( t1 V9 w1 D! {2 }" o响水关位于禄丰城西20公里的响水河上游山腰上,建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由于其所在位置,山高谷深,水落叠滩,如雷贯耳,故名响水关。关内有兰谷铺(滇西大马路第七铺)。兰谷铺的由来是因为该地盛产名贵兰花10余种,明嘉靖状元杨升庵充军保山,停宿于此,酷爱兰花,曾作诗咏兰。
) ^4 p, u& L) r响水关是整个滇西大马路历史遗迹保存较多的关隘,除了青石铺古道,还包括六里箐石坊、响水关古桥、通济桥等。旧时马帮从禄丰县城到响水关要走4个小时,这是一条隐秘在崇山峻岭间的山野古道。
9 M4 z) Q0 q1 O! v% x南方丝绸之路的青石路时断时续,然而细细观察就能发现,虽然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变迁,旧时南方丝绸之路“五尺道”的格局基本没变,宽度大多为两米左右,古人依据旧时的经验找到了最佳修路地点,因此但凡古道经过的地方大多坡缓、路线较直,现今村民依旧行走于古道的诸多路段。/ x' J5 N) q& e8 |1 l: _" a# N9 d
徒步3个多小时后,我来到了六里箐石坊,之前的路程全部是密林掩映的小道,不见任何人,突然就在路中央闪现出一块颇具古韵的石牌坊,让我眼前一亮的同时,内心燃起一种强烈的探秘感。+ o; X6 {9 C- ?% A2 F+ c
六里箐石坊建于明代,眼前的牌坊高约4米,宽约3米,左右两边的石狮子均是明代“原装货”,牌坊的基座上雕刻着各种图案,尽管年代久远,经过风化雨淋,但图案依旧能够辨认,例如有点像猴子和狮子结合体的神兽,一眼就能辨认的鲤鱼跃龙门,此外就是兰花等其他植物的图案。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6:43:22 | 显示全部楼层
001cc43562f8162009960b.jpg

6 N5 z) u9 D9 X& S, b+ V/ p
炼象关内青石小道

6 g8 ^7 F/ H& k炼象关 盐块垒得像高山- ^5 G1 G1 s- x7 d4 G
炼象关距离禄丰县城15公里,现为禄丰县金山镇腰站村委会管辖,是昆明到大理“九关十八铺”中的第三关。1 l- B  @! `* J9 H5 h5 e- H, L
炼象之名始于元代,因该地高山呈现红褐色,形如巨象,故得名。由于炼象关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同时又是滇西大马路上最为繁忙的商贸集散地,明朝末年时,又在炼象关围了石墙,至此炼象关真正成为一座关城。时至今日,尽管石墙已经残缺,不再连成整体,但关内的街道、关楼、城门、商铺、民居等依然保持了原有格局。/ \: ^% `. {0 l
进入炼象关,由东向西进行一次穿越,这是一条约700米长的青石小道,伫立着4座关楼、一座过街楼和一座石桥。/ z( z% x, l3 X: Q9 Q# {! ~
古街两边的民居新老建筑交相辉映,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迁。一些老宅门前会有一个柜台,它的前身是木质结构,已有几百年历史,用来售卖各种商品。时光荏苒,这些柜台已经失去原有功能,仅仅是留下一个见证历史的雏形。. M+ m3 U  R+ o' u4 _) H, ?2 K
行走于正午时分的炼象关,耳边突然飘来杨钰莹的《轻轻告诉你》,和煦的阳光,理发室内的老式推剪嗡嗡作响,几个老人则在自家门前玩着20年前最流行的扑克游戏——“甩小二”,这仿佛是一座时光停滞的小城。沿街的一些民居,就这样活生生地开着大门,狭窄的门面让人不会觉得,里面的进深居然有50多米。一些讲究点的马店保持了原有格局,由三四个院子组成,木质结构,下面中空拴马,上面走马转角住人。
! s7 M. d2 [: O3 g" ]旧时的炼象关既是军事要隘,同时也是一个繁忙的商贸集散地。古街两旁,有大小马店20余家,过往马匹多时上千,少时也有上百匹马。男女都会打马掌和剪刀,还有皮匠、银匠、画匠、锅匠、石匠、木匠、裁缝、医药店、饭店、酒馆、茶室等,添锤声,吆喝声,一片熙来攘往。
; n) }& k" _0 U6 A  t南方古丝绸之路上的马帮成就了炼象关的繁华,盐巴是主要交易的物资。旧时禄丰境内曾以黑井、琅井、元永井、中心井等多处盐井支撑着云南7成以上税收,这些盐中的大部分(每年约30000多斤)要从炼象关转运各地。炼象关数十家盐号的盐块常年垒得像山一样,每天背盐的工人来回穿梭,疲于奔命,由于背盐的辛苦,民间调侃,称亡故的人为“背盐去了”,意思是背盐的人要回到家才算平安。
, d( Z2 Z. Y9 Y" J) G- S0 Y盐在炼象关转运,同时外地进来的马帮又将茶叶、丝绸在这里集散,运往省内外。
; m) V$ K/ ^' i; M  t走过炼象关,途经白酒铺(滇西大马路第四铺,据说旧时这里所酿水酒曾名噪一时,故名白酒铺)、炼石铺(滇西大马路第五铺,旧时盛产铜矿,故名炼石铺),进入了禄丰县城。站在禄丰县城的星宿江,不远处就是河西铺(滇西大马路第六铺),由于星宿江是南北流向,河西铺建在星宿江的西北,故名河西铺。
) x. A& k  \8 ]  a3 b( H+ }架设在星宿江上的是一座古韵深邃的七孔石桥——星宿桥,这里是滇西大马路的交通要道。星宿桥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后遭水患多次重修,目前看到的星宿桥长约118米,宽约10米,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
3 Z6 N/ [6 ?: ^4 a/ |5 l走在星宿桥上越发体味到山间铃响马帮来的古道悠长,整个桥面用巨大石块拼接而成,表面凹凸不平,光滑陆离,随眼就能发现椭圆形的马蹄印,桥的两侧同样用巨石拼接而成,所用的工艺居然是建筑上最为牢固的榫卯连接,为了让石块之间更加紧密牢固,建桥者还使用了石灰和糯米浆,也就是我们看到的石块间那一道道白色条状痕迹。
( `+ a/ U0 i, I% D$ l星宿桥198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是星宿公园的一部分,成为市民休闲的场所。穿越星宿桥转眼到了第四关——南平关。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6:43:2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鸦关 劫匪横行最凶险
" }/ i$ e% A& W9 R# t如果从黑林铺和碧鸡关始发,那么从昆明至大理云南驿的这段滇西大马路共有九关十八铺,它是南方丝绸之路主干道的重要一段。
7 c. ~$ @/ {" _/ c, ?5 u碧鸡关位于昆明西山垭口。相传唐南诏时,昆明坝子东边有金马山,西边有碧鸡山,犹如金马碧鸡环抱滇池,蕴藏帝王建都立业的气数。故南诏王在昆明建拓东城,在碧鸡山垭口设关隘,取名“碧鸡关”。
$ E- }; R( E2 m% F/ o- k6 [9 j千百年来,碧鸡关是昆明通往滇西及东南亚、南亚各国的第一关,出入人马日夜繁忙不断。与此同时,碧鸡关还是昆明西行的水陆要隘,1965年以前,由篆塘上船直达高峣,下船后登上垭口即可达到碧鸡关。: u: @( x& r" s8 T, H
如今的碧鸡关虽不可同日而语,但它依然是一个重要的交通节点。昆明通往滇西的320国道、成昆铁路、昆-大-丽铁路、昆-楚-大高速公路都从碧鸡关通过。& l/ V& \1 k: F5 a9 t( ~3 }- J
从碧鸡关继续西行就是读书铺(滇西大马路第二铺)。事实上,读书铺这个名字并非指这里的人就格外爱读书,抑或真的有一个专供人读书的铺。据说,读书铺的由来是当时这里有两块石头,一块睡石和一块醒石。当时安宁有一个财主的孩子不好读书,财主带孩子去昆明拜师,途经读书铺时,孩子不小心在睡石上休息睡着了,怎么叫也叫不醒,最后有人告诉财主将孩子放到醒石上,果然孩子苏醒过来,从此变得发奋读书,并考取了功名,于是便有了读书铺这个名字。
+ J6 k8 z4 p* q4 ^6 L& ]& l2 Y
001cc43562f8162009960a.jpg

+ d1 @# _  T" V( f9 U& O
炼象关城隍庙入口

3 ?7 R5 t' A4 A: i2 Q过了读书铺,是草铺(滇西大马路第三铺),就进入第二关——老鸦关。# V/ }3 B$ H4 g; @
老鸦关位于禄丰县与安宁市的交界处,属禄丰县土官乡老鸦关村委会驻地。明朝洪武十五年(1383年)老鸦关设关。老鸦关山势险峻,它的西面是孝母山的支脉,山势险峻,道路崎岖,旧时有兵匪强盗打劫,争斗中常有人死于非命,乌鸦争食竞鸣,噪声远传数里,故取名老鸦关。民间曾有民谣“看见走不到的碧鸡关,走到看不见的老鸦关”。9 W7 q8 N/ Q/ g3 M
翻过羊老哨,半天的徒步行程就进入滇西大马路第三关——炼象关。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