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和问题不仅没有减轻他对山区的牵挂,相反,随着一次次进山,这份情结也变得越来越执着。一次劳动节前夕,杨广听朋友说,漾濞县顺濞乡新村村委会一个叫罗丝白地的小山村有几户村民生活特别贫困,他立即向朋友打听好那几户村民的具体地址,准备劳动节就去罗丝白地村送衣物。那天下起倾盆大雨,妻子劝他改天再去,他却说:“不行,已经与山里的人联系好了!”
* _7 f. ?+ M5 S* J1 ^# @6 N因为雨大山路滑,杨广的摩托车已经不能骑上山,只有徒步前行,他在山路上多次滑倒,其中一次足足跌出去几米,身体的右侧重重的摔到了地上,右手、右脚踝关节一阵剧痛,但他还是咬紧牙关站起来,背着沉重的登山包,一瘸一拐地进到了村里。5 H4 n: ~" ]/ u7 m7 V! a6 K3 V7 ?
送完衣物回到家时,已是晚上十一点过,妻子看到满身泥土、已经湿透了的杨广时早已司空见惯,可当看到他那乌黑的脚踝、看到他那足足比左腿肿出了一倍多的右腿时,妻子的泪水夺眶而出。第二天,到医院检查结果是右脚踝关节骨折、右手拇指骨裂。都说“伤筋动骨一百天”,然而一个多月以后杨广又背着妻子偷偷地背上背包进山了。
5 s' W3 G$ T, h, u [% }$ h为了能最大限度地把物品带到山区,杨广专门购买了摩托车和一些实用的登山装备。22年来,他骑坏了3辆摩托车,磨破了40多双登山鞋,送出了50余吨的衣物和生活用品,有1000多户农户、4000多位村民受到他的帮助。
& E, S! C' G0 Y8 w$ ]. \% G/ r在杨广的不懈坚持下,妻子也通过他了解了不少山里老百姓贫困的情况,原本不理解的妻子不仅没有了怨言相反还默默地帮他收拾整理东西。随着收集衣物的范围越来越广,送到的山区也越来越多。原本误解杨广的人都了解他的初衷,纷纷把衣物、生活用品送到杨广家。2 K+ V+ ?1 y6 ~& o: |* q. `5 ?$ W
2013年,大理州、市文明办开设“道德讲堂”,杨广的先进事迹在各单位、各部门的“道德讲堂”进行巡回宣讲,各单位、部门掀起学习杨广先进事迹的热潮。而后参与的人越来越多,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都纷纷主动加入,将衣物交给杨广,请他代送到山里。仅2005年以来,就有1600多位群众自发参与到杨广的义举中。9 @ }& p( b5 Q) F& c
三年修成5段弹石路, z- G" x7 W. k$ Y) w" f; s$ N
22年来,杨广的足迹遍布十里八乡,走过了8万多公里山路,翻越了大小无数个山头,进过200多个山村,心理始终牵挂着需要帮助的人。2 d, A( V9 d- m9 K
杨广无私的付出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在山区村民的心中逐渐积淀成一种难舍的亲情和友情。每次看到“老友哥”,每家每户就急着把他往家里拉。谁家里有难题都请他帮忙解决,建房子、孩子考上大学等谁家有喜事也忙着和他一起分享。5 s- C$ S( B: K+ U/ P, y
大理市七里桥大庄村是杨广的老家,70年代初村里都是狭窄、凹凸不平的泥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里的小孩子去上学经常摔跤,上了年纪的老人甚至不敢外出。
6 C0 x- r/ G9 v; [1972年,年仅16岁的杨广决定要为村里修几段弹石路。当时,身体单薄的杨广推着自家的手推车,拿着锄头、粪箕,利用课余时间开始修路。常年的平整路基,杨广双手磨满了血泡、长满了老茧。铺路的弹石是杨广一车一车从附近的河道拉来,三年的时间杨广共为村里修了5段弹石路。
; s. ]8 q9 R) Q2 ]路修好后,村心道路的维护又成了杨广业余生活的重要内容。1998年,杨广攒钱买了一台手扶式拖拉机,专门用来维护村心道路。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如今村里全都是一条条宽阔的水泥路,但村里的老百姓为了记住杨广修路的义举,专门留了几段弹石路,他心系群众的精神定格在了村民们的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