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小说是托妮·莫里森所有小说中,我看得最累的一本书。全书大约有三分之二的篇幅都集中在短短几天里,叙事的方式甚至令人觉得烦闷:几个相安无事多年的冤家对头等着圣诞到来,期待一场久别重逢,结果却是一拍两散。在貌似轻描淡写的对话中,深潜的恩怨惊心动魄地展开。
书名叫“柏油娃娃”,主角也是柏油娃娃,但他更像一个意外的过客,意外地成为故事的核心。他是一个黑白混血儿,白人觉得他是黑人,黑人又觉得他是白人,结果他成了被两个种族同时排斥的异类,但他坚定地认为自己是黑人,或者说,他决定做个黑人。而他所爱的人却是一个从小自认为是白人的黑人姑娘。他们俩的种种冲突因此而生,又不止于此。可能托尼·莫里森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她从来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态度,也从未想过宣讲什么,她只是讲述一个极其复杂的故事,但并不负责把它条分缕析,说得明明白白。
关于种族的身份认同,她用一个很有趣的寓言故事来表达:早年的美国农民常用柏油做成人偶娃娃,放在菜园里诱捕兔子;兔子被抓到后,又巧妙地骗过农民,最终逃脱。误解,诱捕,欺骗,诱捕者与被被捕者的胜负轻易颠倒,最终也难分胜负,但是相互的敌对,就像黑色柏油娃娃和白色兔子一样显而易见。
柏油娃娃和吉丁的爱情恰如这个寓言故事所隐喻的。他知道她诱骗他,却又无法抗拒她,只能试图征服她。她知道他代表了她竭力摆脱的一切,但他偏偏有拥有她所渴望的一切。爱情开始的时候,他们在与世隔绝的加勒比海岛,爱情似乎与所有东西无关,他们毫不犹豫地一起私奔。而当他们来到纽约,曾经迫使他流离失所的现实,以及一直以来令她自卑的现实,让他们陡然间各自变回黑娃娃和白兔子。最终,他们不可避免地黯然分手。
看完整个故事的时候,回过头试图把握整个故事,有种无从把握的虚空感,然后发现莫里森在开头第一句就已经给出了:“他相信自己是安全的。”无论是“我是谁”的问题,还是“我爱谁”的矛盾,柏油娃娃自始至终都仅仅凭借内心的单一信念,无比脆弱又无比坚定的“我相信”。这可能是一个自我身份认同艰难的人,唯一的出路,和自我选择。然而,说到底,每个人何尝又不是仅仅凭借这种“我相信”来确定自己的身份,构建自己的内心,为自己在人世间找到一个位置。正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面对浩瀚无垠的宇宙,每个人也仅仅能够凭借这么一点微末的力量。
柏油娃娃的悲剧则是他最终连这点微末的东西都失去了。他决定自己是个黑人,他认定自己爱的那个人也和他一样,他以为爱让他告别了颠沛流离的内心。然而,吉丁终究摧毁了这一切。只是他们的背叛更像一种来自他们内心的破坏力,与生俱来,又无可避免。最后的最后,一切就像柏油娃娃最初担心的那样,“如果爱你又失去你,就等于失去了全世界”。他终究失去了。(《柏油娃娃》书评/细语咽咽的草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