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灾难之后必有深刻反思,善于反思的日本人在3?11地震之后将生活的方方面面做了深入细致的检讨和自省,以伊东丰雄、中泽新一为代表的日本建筑家对震后日本建筑的新走向做了探讨,有了这本兼有个人作品又有二人对话的《反建筑》。
& @5 U2 n# P$ ?6 _( W( R% k书的原名《建筑大转换》,英文译成了Great Transformation of Architecture,都不如《反建筑》来得酷。一个“反”字代表书里的很多意思,首先是反思,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建筑师的身份定位,反思经济发展对建筑思想的影响,反思高强壁垒之后的人类群体究竟该如何融合与沟通;其次是反转,内即是外,柔即是刚,动即是静,短暂即是持久,用力量流动的感觉取代钢筋水泥的坚硬,这种辩证被引用到建筑大师的建筑思想中;第三是“返回”,回到经济学、哲学、宗教,从理论本身找突破,为建筑寻找更光明的未来发展之路。
- D2 i; |% y; }- e地震之后伊东丰雄去位于镇中的宫城县县都仙台市考察,发现虽然从外观上看,市中心好像没什么问题,但事实上绝大部分公用设施都处于停滞状态,公寓里的水电气等也处于停滞状态。为了让公众有安身所在,仙台市的媒体中心成为大家集合的首选。由此,作为建筑大师的伊东丰雄重新思考建筑的社会性。' F2 H$ f- I: ^# t& f( x7 b. |4 |
“世界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运作,被成为世界级建筑家的人们几乎都成了市场经济的仆役、道具,我一直以来都有这种感觉。”但是在震后重建的工作中,建筑师的重要性重新凸显出来。当政府忙着修建避难所、为避难所搭建各种隔断的时候,伊东丰雄建议:“在避难所里设一张能让人们围成一大圈的大桌子不是跟好吗?”因为这个时候,人是最需要相互安慰、相互关照的。
V9 u5 E+ s( T; T$ Z“表面上看起来,东京的经济在发展,建筑物一片片拔地而起,地表被加以改造,不断地向一个平整的城市变化。可是不论人们把地表铺得多么平,真正支配大地的力量却不是这些出现在表面上的事物... ...所以我要关注的不是这些出现在东京地表上的事物,而是要去关注使得地表上出现这些事物的规律。”/ G! s7 o# F( [4 q( f
这是建筑师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建筑师在社会中的作用。对此,中泽新一一语道破:“近代以来,建筑家不知从何时起就带着一种王者的风范,好像建的是自己的王城,或者是在给拥有极大权力的人或者组织建王城一样,总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在工作。于是乎原本应有的作为协调人的作用就被弱化了,这才是现代建筑最大的问题。其实通过3?11大地震,还小灾难也好,核泄漏问题也罢,暴露出来的不仅仅是建筑家的问题,而是全体日本人该具备的作为协调者的技能都弱化了。”2 @, V/ @8 L* K* U$ W# ~
建筑家原本应该是将居住于建筑中的居民与周围社会的协调人,同时也应该是自然与人类缩生活的世界的协调者。所以,《反建筑》这本书 ,以及震后重建工作中,“协调者身份的找回”成为伊东丰雄和中泽新一不断强调的主题,如何调节建筑与设计和自然之间的矛盾,也是他们一直探讨的问题。将东京游牧少女之包做成钢筋骨架、在外围铺设布和薄铝板,是为了营造出柔软飘动的动态效果;而中野本町之家的墙壁逐渐变薄,使内外看来钱无法分辨,也体现了一种“接受他人”的思想。这些都是建筑师们企图在一个提倡个性自我的年代里,渴望返璞归真、找回人们构建共同体的自然天性的大胆尝试。
/ v5 H+ S' i" X1 K“如果建筑可能存在与之不同的形态的话,应该是一种能让大地之中的力量原原本本地呈现在地上,使其具备某种结构形态,这样的建筑本身就不是一个完成的作品,而是一种力量的运动。我认为这才是未来的建筑理论应有的发展方向。”4 h* t! o, c+ v3 u* ?* u8 k( Y
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交换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类似商品交换,是一定要向对方索取代价的交换,也就是等价交换。这是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还有一种则是赠予,或者说恩赐,也就是不求回报给予他人的交换。这是我们最不易觉察、最容易忽视的。这不仅仅限于人与人之间,更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因为人察觉不到自然的恩赐,所以也就忘记思考回报这件事。《反建筑》这本书恰恰提醒了所有人——不单是建筑师——来源于自然,和谐于自然,才是人类社会走向长久的发展战略。(《反建筑》书评/张躲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