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创新垃圾收集清运处置新模式,探索洱海保护新经验,大理市按照“科学治理、科技领先、城乡一体、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引进先进技术,采用市场化运作,于2012年启动实施了洱海流域垃圾收集清运处置系统工程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开展垃圾收集清运处置工作。即:投资1.1亿元在洱海流域的两区和下关、大理11个乡镇,共建设10座垃圾中转站,购置垃圾转运车15辆,小型垃圾收集车111辆,收集箱体1002个;投资4.2亿元,实施装机容量12兆瓦、日处理生活垃圾600吨以上的大理市第二(海东)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对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投资326万元构建数字化监管系统,实现对市场化运作企业运营情况的全方位监管。通过项目实施建成一套从垃圾产生到处理的完整运行模式,实现城乡垃圾收集清运处置一体化管理。目前大理市洱海流域垃圾收集清运处置系统城乡一体化管理模式初步建成,运转正常,实现了全市城乡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全覆盖、压缩转运全封闭、焚烧发电资源化、监督管理数字化、建筑垃圾再利用”,呈现出超前谋划、城乡一体、市场运作、数字同步、资源利用等五大亮点。截至2014年6月8日,共收集清运处理垃圾240049.33吨。4 Y7 E h [/ N; {& U
垃圾收集:收集清运全覆盖" G; L0 n6 P a) v& ^6 W
大理市现有常住人口65.7万人,日产生活垃圾约688.94吨。多年来大理市一直致力于生活垃圾收集管理模式及处理方式的探索,建成库容为520万立方米的大风坝垃圾填埋场一座(日填埋处理生活垃圾约300吨),大理市医疗废弃物处置场(5吨/日,服务年限20年)。2003年至2010年间,在农村建设了6个小型堆放式生活垃圾中转站、1000个垃圾收集池、50座垃圾焚烧炉。对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实行“农户缴费、政府补助、村收集、镇清运、市处理”的模式进行收集处理,对主要城区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原则,主要采用道路清扫收集、果屑箱收集、垃圾清运车收集的模式进行收集处理。目前,全市城市生活垃圾已全部做到无害化处理。, J2 H# W9 o! x% l- h& ]# n
垃圾转运:压缩转运全封闭
3 x; x4 i+ v' j9 C按照“全市一盘棋、城乡一体化”的思路,2012年6月,大理市面向全国公开招标,引进重庆耐德新明和工业有限公司投资9387.94万元,在环洱海流域高标准投资建设10座大型垃圾压缩中转站。4 x0 H, M2 g0 M8 X( o# w9 j
垃圾压缩中转站属大理市海东垃圾焚烧厂配套项目,实行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监管,从2012年开始建设,项目总投资11372.74万元,生活垃圾日处理量在600吨以上。该项目计划在环洱海流域的凤仪、挖色、海东、开发区满江、开发区东城、喜洲、古城、上关、下关北区、下关南区等11个乡镇新建10座大型垃圾压缩中转站,其中日处理50吨中转站5座,日处理150吨中转站5座;购置配套的压缩设备、拉臂钩车15辆及配套箱体30个及111辆小型垃圾收集车、1002个收集箱,2015年底全面完成项目建设,确保“全覆盖、无剩余”收集。据介绍,生活垃圾通过压缩处理,可以有效降低垃圾运输成本。因垃圾压缩处理后体积减小,一辆转运车运输的垃圾重量可达15吨,约为直接清运车的3倍。压缩转运过程全程封闭作业,配合除尘除臭措施,可有效避免二次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