咿哪 山对山来崖对崖 % N t1 u9 K4 U/ ?+ t6 `8 [; U
蜜蜂采花深山里来 $ d, z/ J: T. x+ `4 }, f
蜜蜂本为采花死 . \; d4 l2 t1 Z, h; A
梁山伯为祝英台
( ~3 z7 C" B9 N8 z咿哪 梁山伯为祝英台 9 Q8 {, E& b5 G
咿哪 山对山来崖对崖
. y0 ?: v8 v* H1 A3 M) N# _小河隔着过不尼来 c4 w/ \" K, w6 m2 R( M
哥抬石头 妹兜土 / I6 v5 Z7 p* w, p) y- h* ?
花桥造起走过尼来 5 c& Y8 X/ z) S! x- k
咿哪 花桥造起走过尼来
0 K7 Z4 `+ g+ v3 e: Q+ f3 I" \+ B5 ?. Y《弥渡山歌》婉转、诙谐、甜美,那清脆婉转的嗓音,是山间的马铃,是江南水乡的柳岸莺啼。阿妹歌声意切切,阿哥听来情真真。“山对山来,崖对崖,小河隔着过不来,哥抬石头妹兜土,花轿搭起走过来”。轻盈愉快的山歌,叙述了青年男女歌唱爱情、赞美幸福生活的内心感情。美哉,甜哉。
: r/ B0 U8 q# `' [* S( d循着《弥渡山歌》优美的旋律走近古老的民族文化,感受“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的民族风情,是央视《魅力12〈弥渡山歌〉专辑》编导在外景拍摄中刻意追求的意境。编导寻访了几位民间歌手。出乎他意料的是,走进镜头的彝族民间歌手李彩凤,唱出的《弥渡山歌》彝味十足,散发着天簌的野性,可谓《弥渡山歌》原汁原味的版本。在采访老艺人李寿昌时,编导又捕捉到了弥渡坝子和密祉乡传唱的两种不同风格的《弥渡山歌》演唱版本。弥渡民间时兴传唱山歌、调子,少说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汉族的山歌调子、花灯大量传入弥渡在明洪武年间,它随征战将士和商贾移民从中原带进弥渡,与当地彝族先民的古老文化兼容濡染,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弥渡山歌、调子,曲调众多,《弥渡山歌》的旋律只是其中的“埂子调”。而“埂子调”亦有三种版本的唱法。在保留着传统刺绣文化的郭家营村、世代传承着正月十五龙灯盛会的密祉乡、茶马古驿站上的文盛街,“过街灯”唱的有滋有味,“簸箕灯”跳得圆圆满满,狮子彩船进农院,报吉利耍“门户灯”,外景拍摄组把一个个精彩的画面尽收镜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