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民歌与《绣荷包》

0
回复
816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31 22: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云南是我国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各民族民歌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民族历史上重大事件,生活中的婚丧礼俗,几乎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在民歌中都有生动的反映。  J& e9 Z! W0 a; G
云南民歌不仅是云南民族音乐的核心和基础,而且对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她不仅是民族歌舞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乐曲发展的胚胎,她不仅孕育了少数民族戏曲、曲艺音乐的形成,同时也为戏曲说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在各类民族曲乐和华灯、白剧、壮剧、傣剧、扬琴、大本曲等戏曲、说唱音乐中,大量的曲调至今还保留民族的原形或近似民歌的变体。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各民族民歌歌词本身就是极其丰富多彩的民间诗歌。歌词可以变换,一般是乐手见景生情,随感而发,即兴编成歌词。( x, h0 v! a* A: t1 Z4 g7 o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的歌曲,是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最直接、最真挚的反映。《绣荷包》属于谣曲中的情歌类,这类名歌全国各地都有,但曲调各有特色。云南弥渡的《绣荷包》是一首流传在弥渡县的传统情歌,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a+ d( v8 t% x
在弥渡花灯中,有着大量反映表年男女爱情生活的折子小调。人们对爱情的追求真诚的,而各民族、各地方追求的方式是多元的,每个民族、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方式。这种方式与本民族、一地区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民族地域心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弥渡姑娘心灵手巧,刺绣是她们的特长。她们的刺绣可以说是巧夺天工,如诗如画。她们送给情人的定情物往往是自己亲手绣制的精美的绣荷苞,这在花灯小调《绣荷苞》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 t; [7 h- P' H  z; Y/ }2 }
“小小荷苞,双丝双带飘,

; t. I9 {) v7 [9 I+ n9 ]
妹绣荷苞嘛挂在郎腰;
  W& w( k% O4 u' M2 e
小是小亲哥,
$ ]9 b' Y$ x) N( ]) a! j
等是等着我,
; M% ]! Q% z( n% W& a
不等情妹嘛,要等哪一个;
& x* m4 `7 v9 |, v# r
荷苞绣给小哥戴,
. u, c' `2 q( l: U
妹绣荷苞有来由。
8 O+ r" N' ]' r1 d- Z5 ^7 y
哥戴荷苞街前走,

1 @1 D1 s) O9 @
妹有心来哥有求。”
! q8 e4 S7 Q" b0 K+ ^% s
应该说是《绣荷苞》是女性文化一种积淀,那姑娘的每针每线,都凝聚着女性的心血,牵挂着女性的情思,这首歌既是一种情浓于血的真情的流露,也是女性才华的展现。; R6 q) v& _+ O( ?0 Q5 j5 L
云南弥渡山歌《绣荷包》:这首歌来源于马帮文化,其速度节奏是明快的,具有弥渡山歌的风格和那种勾人心弦的魂魄性内涵。由此可见弥渡女人非常聪明,一个小小的荷包就让哥哥把她的魂儿带走,走哪儿想哪儿,经济实惠,很有智慧!# L$ G# H7 i  K& r! Z5 \
从音乐的构成上看,弥渡山歌基本上都是以小调形式构成的,这可是弥渡山歌的特点,所以从整个旋律的走向、和声、构架到音乐织体等等,听起来,弥渡山歌似乎每首歌都有一点点相象的地方,但每首歌又都不一样。这就是风格,就是味道——弥渡模式的东方小夜曲。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