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合买提江,一位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轮台县的维吾尔族青年,出生于1974年的他已经在校园里度过了26个春秋,漫长的求学道路和短暂而平凡的教学经历使他成了新疆教育蓬勃发展的见证者;对于未来,他选择回去教书,这又将使他成为新疆教育辉煌明天的书写者。一路走来,他用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诠释着:
[align=center][b][size=5]坚持就是胜利[/size][/b][/align]
[align=center]见习记者 李喆[/align]
[b]甘苦求学路[/b]
“5岁的时候,父母为了使我能较早地适应学校生活,让我和姐姐一同进入县城的小学。”艾合买提江平静地叙述着他求学路上的第一步。当时,轮台县城只有两所小学,一所维语小学,一所汉语小学。在维语小学里小艾合买提江如鱼得水,不但顺利地跟着学了下来,而且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当地的中学也只有两所,维、汉各一。当他和比他大一两岁的同学一同升入维语初中的时候,正好赶上学校要从初一学生中选出3个成绩突出的同学,让他们跳级,以做教学试验。于是,被选中的艾合买提江从初一下半年开始就随着初二的同学一起上课了。
16岁的时候,艾合买提江考入了新疆师范大学物理系。据他讲,他原本打算学医,不过由于填报志愿时估分失误,而且,从中学开始他就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最终还是选择了新疆师范大学物理系,而实际上他的高考分数比新疆当年的重点大学录取线高出了40多分。他在新疆师范大学生活和学习了5年,按照学制,第一年是汉语基础课,虽然在他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学习汉语课程,但是从小学到中学,他接受的基础教育都是以维语来完成的。从第二年开始才是系统的专业课程教育。1995年,艾合买提江顺利完成了自己的大学学业,并被评为新疆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同时荣膺该校第一届“跨世纪人才奖”,因为成绩优异,他留校担任物理老师。
3年后,他再次踏上了求学的道路,到沈阳的辽宁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这也是他第一次离家来内地。谈到这段经历时,艾合买提江把它定义为“最痛苦的阶段”。刚到辽大的时候,他首先面临的就是饮食的不适应,因为当时整个辽大只有他一个维吾尔族学生,虽然辽大也有清真食堂,可是当他一进入陌生的就餐环境,就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到沈阳的第一个月,他只吃从家里带来的干馕和清真方便面,结果,体重减了7公斤。“好几次把饭打到宿舍,可是一打开饭盒就没有了胃口,最后还是吃了馕。”他这么告诉记者。直到一个偶然的事件发生,才改变了这个状况:一天课后,饥饿难当,于是他只好去食堂打饭,到宿舍后才发现他打的那份菜是切成方块状的肉,上面还有一层油,当时就心里犯起了嘀咕,他让同屋的室友先尝了一下,室友模棱两可,说不出什么结果,于是他气愤地到食堂质问师傅这是什么肉,师傅一看就笑了,跑进厨房拿出了两条牛舌,当时边上还有很多同学看到了这一幕,他也为自己的鲁莽行为而羞愧地红了脸。不过,这件事之后,他的心结打开了,在学校的清真食堂也逐渐品出了家乡的味道。
接着,他面临的第二个困难就是与人交流的障碍,完全陌生的环境、对家人的想念以及不流利的汉语口语等因素交织在一起,使他一开始就不自觉地对周围的人产生排斥的心理。但是,同屋的两个辽宁同学以东北人特有的热情感染着他,他们成了哥儿们,不但一起玩,一起喝酒,而且他也完善了自己的汉语表达,在采访中,他还不时在纯正的普通话中间夹杂一点东北腔,以示地道。更让他铭记于心的是他的导师马凤才老师,提到导师,艾合买提江深情地说:“他是我这辈子感激不尽的人!”刚入学的时候,导师请学生吃饭,艾合买提江当时心里很矛盾,去的话吃饭怎么办,不去的话老师会怎么看自己?他满腹狐疑地来到了约定的餐馆,可是导师早就安排好了一切,大家吃涮羊肉,另外还特地为他从外面的清真饭店叫了饭菜,看到这一切,一种家的温暖让他的眼睛湿润了。他坦白地告诉记者,刚到沈阳的时候,有好几次他都收拾好行李打算回家了,甚至有几次他都已经到车站去等开往火车站的公交车了,但是一股无形的力量又驱使他坚持下去。
2000年的暑假,他留在学校完成他的毕业论文,当时学校的清真食堂已经放假,他只好每天用开水泡两个鸡蛋作早饭,然后一头扎进实验室,直到下午四五点钟,再骑一个多小时的车去回民区吃饭。两个月后,他的论文近乎完美地通过了答辩,导师对他说:“我以有你这个学生而骄傲!”
如今,艾合买提江顺利完成了中科院半导体所的博士学业并在中科院物理所做博士后研究,经历了一段痛苦的经历之后,他在科学研究的领域已经得心应手了,就像他当年5岁入学、中学跳级、16岁上大学一样。回忆起这段漫长的求学道路,他感慨地说:“对于任何困难,只要你努力,就都能克服。坚持就是胜利!”
[b]一定要把外语学好[/b]
在艾合买提江的房间里放着好几本大部头的英文资料,他告诉记者:“要在科研上始终跟紧世界的潮流,不懂外语不行啊。”
由于他所就读的维语小学和中学都没有开设英语课,他刚开始学习英语是在大一的时候。他说,当时的想法很单纯,就是为了出国深造。于是他报了一个英语班,从ABC学起。这个班开课的时间刚好是二月份,那时的乌鲁木齐严寒难挡,最冷的时候气温为零下30多度。上课地点乌鲁木齐市三中距离新疆师范大学大约有两站地远,但是交通极为不便,两地没有直达的公交车,他每次上课只能顶着寒风,在结着冰的路面上徒步过去。
自从学习了英语以后,艾合买提江就不再有节假日了,就连寒暑假也整日不出,他把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都交给了英语。几年下来,他已经能熟练地背诵《新概念英语》第一至第三册的每一篇课文了。而他的英语学习也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大三的时候,刚学英语两年的他就顺利通过了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五的时候,他又通过了国家六级考试,成为新疆师范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个通过该考试的少数民族学生;在他报考中科院博士研究生的时候,他的英语成绩在报考半导体所的80余名考生中名列第一。
当然,英语不光是他进入更高一级学术殿堂的敲门砖,而且对他的研究也有实实在在的帮助。他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在他读博士二年级的时候,计划完成一篇论文,正当他一步步做下去的时候,在网上偶然发现一个德国的博士也正在做这个课题,德国博士的研究已经接近尾声,而思路却和他几乎完全一样。立刻,失望之情涌上了艾合买提江的心头,因为他研究的量子信息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每一个课题在该领域里都可能是开创性的研究。于是,他就给那位德国博士发了封电子邮件,讲述了自己的想法和研究现状等,很快,他就收到了来自德国的回信,那位德国博士在信中说自己既惊讶又钦佩,因为这个课题在德国是由他们的一个研究小组共同完成的,而艾合买提江仅以一己之力就取得了如此大的进展,接着,那位德国博士又给他提供了几个很好的课题,艾合买提江从中选择了一个决定做下去。在研究过程中,他经常和那位博士进行交流,把自己的思路、进展以及遇到的困难都告诉德国那头,那边也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反馈过来。几个月后,这篇论文发表于权威的物理学杂志——美国的《物理评论A》上。艾合买提江对记者说:“德国博士给我提供的建议中70%都是有用的,学好外语给我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谈话间,他的好朋友,即将去法国巴黎做博士后研究的中科院高能所博士买买提明走了进来,送给他几本法语书。记者从买买提明那里得知,艾合买提江目前正在自学法语。提到第二外语的学习,艾合买提江认真地说道:“虽然我现在每天只能挤出一点时间来学习法语,但是就像学习英语一样,我相信,坚持就是胜利。”
[b]我的未来不是梦[/b]
“回新疆师范大学继续教书,”再过一年,艾合买提江就要从博士后流动站出站了,谈及未来,他不假思索地告诉记者自己的心愿:一是继续做好科研,二是能为提高新疆师大的物理教学质量做一点有益的事,三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少数民族学生开一个免费的英语培训班。
新疆的科研条件与北京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艾合买提江也认识到回去的话会影响到自己的研究成果,不过他希望通过自己在新疆搞科研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研究的氛围,他说:“我不能把北京的实验室搬到新疆,但是我能把北京的科研方法和理念带到新疆。”
他也清楚地知道,回去之后,最大的任务就是把新疆师大的物理教学水平提高上去,新疆师大主要培养当地的中学老师,因此,新疆师大的教学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全疆基础教育的质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人的知识和越多的人分享,知识所产生的力量就越大,自己也能在这种知识的传递中,得到新的收获,”他还讲述了一些具体的打算,“除了讲授专业课外,把原来维语教材中的错误修订一下,争取每年带几个研究生。”
“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想要学习英语太困难了,我只能尽我的全力去帮助他们。”谈到他开办英语培训班的设想时,他显得有点无奈却又十分坚定,“单凭一己之力,我无法改变少数民族学生的外语学习现状,但是我想通过我的努力,培养他们外语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看到地球有多大,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通过一席谈话,记者深深感受到他所做的决定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后的理性的选择,又饱含着拳拳的赤子之心,这一切都源自于他对新疆的热爱,对教育工作的热爱。他不止一次地对记者说:“其实我不算什么,我只是一个幸运儿,真正值得尊敬、需要关心的是那些在牧区和农村的老师们,他们的奉献精神是我永远的动力。对于未来,我还是那句话,坚持就是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