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3 y: `, V7 ], R, [
祥云县水目山寺
* U# c, f4 C. g2 V5 y: ~1 N0 U
寺里的古砖瓦窑
5 G/ N% k/ L# t1 d4 b2 j山中塔林
/ p" C) |3 G: s矗立峰顶水目山塔
2 \" u ~( g& \1 i) [# e% F 水目山就海拔来说,不算高,2670米的高度,位于祥云县。
. D' m8 e5 e/ ?# v# Y 早就听说过,明末禅师担当有一千多首诗,为水目山作过宣传,徐霞客惜墨如金的游记为它作过非正式广告。还有祥云的文朋诗友,也在一次次的联系里,有意无意之间透露着水目山上身段娇娆的公主塔,以及一大把年纪的老树和蓝得有点让人眩晕的蓝天。
1 Y1 t" P& H, T( f8 j 禅杖凿地 有泉涌出9 _" O" T) K, e
水目山是云南开创最早的佛教圣地之一,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南诏诸大臣请建此刹。这是史书有载的实证,因此水目山有大理国皇家寺院之称。也难怪,当年被相思折磨得只喝一口清风的段婷婷,将香消玉殒之后的梦在水目山作了终结的托付。
# H. M) V: n# d4 L' G8 z 水目山本来就是一座极普通的山,有石虽怪异,但不奇丽,有树,虽伟岸,但不苍劲,有水,只浮得起秋叶,承不住月色。当普济庆光禅师用禅杖凿地,恐怕连大师也有点惊喜交集,有泉涌出,那甘冽的泉水,是奔赴即将被旱情吞噬的青山而来的,没有水,放生的鱼又如何找到出路?素净的莲花又如何盛开?泉水升起来,在接近月光的高度,荡漾着日月星辰,水目山该称普济庆光为父吧。: x, V- l) s" [
那井还在,被现代的砖围了个严实,秋叶,敢毫不迟疑地投身井里,我却连用目光打探井深的勇气都不足。
; R! [9 a. p& R0 L: p 入口处,供品似的摆着三处砖窑,实际是一种追根溯源的展示,泥块怎样成为青砖,红尘如何变成红瓦。水目山开堂之后,需要大量的砖瓦,那时候没有车舟替下繁重的体力活,禅师便把“因地制宜”这理论实际运用到此。取土、做砖瓦坯子,放到窑里,接着封住各个窑门,还不能马上点火,中国人需要选择黄道吉日,禅师也不例外,他翻遍了一本日历,最终确定在秋天的黄昏,一粒火光蹿进窑门,照天的大火滚滚升腾。
/ k; `9 X. C' z1 O) U: M 水目山的参天大树作出了牺牲,面对砖窑,我听见烈焰撕毁原木的咆哮,大树倒下时惊起的飞鸟,紫藤离开高枝落下的叹息。佛家弟子们轮流在窑顶添炭,细密的烟幕通过窑顶上百个通到砖坯的孔,添炭的人循环地往各个孔里添炭后。这样的时间通常是四至五天,之后,可以通过各个孔看到窑里砖坯的变化,烧到八九成的时候,砖在烈火的炙烤下晶莹剔透。泥土是另一种形式的水。
8 B% ^# m c- n1 w 抚摸着砖窑回归泥土颜色的砖块,历经千年,我仍然感到一种无法抵挡的温度,来自让灵魂开窍的炉火。仿佛那火还在燃烧,那些佛家弟子们,仍然在窑前窑后忙碌。8 W& Y' m N+ e! n- R1 `4 G! z
滚烫的时间,仍然运行,千年,写在了砖窑上的,也只是不知人间忧戚的几抹苔藓。泥土在智慧的压制与自然之火的焙烧下,爬上了殿堂,遮挡着冬天凛冽的风,春天如花的梦。更多的砖块铺陈在路上,踱着信众沾满红尘的脚步。
$ L3 \. \; E3 B3 V9 Y |4 h/ K 一头白发的古山茶仍然捧出灿若云霞的花朵,五百岁的月季仍然跟上了春风的脚步。
! B- ?. [( r* {& x* a2 W 分明看到了拴在水目山半腰的马匹,嘶哑地喊着想要回去。几朵素净的白云,让时常仰望苍山玉带路的皇亲们感叹。云还是水目山的灵性,能捧在手上的那种高度,如果选择离开,那的确是一种失礼。; ]$ v6 n J3 c8 H+ o, {
某日,俗身的唐泰,不苟言笑地来到水目山,就再也没回到他的家乡晋宁,梦中的景象应该就是这个样子吧,于是他选择剃度受戒,后来,他的诗画因水目山而充满灵性。
9 {* f9 Z9 U: a7 \* E 因为水目山的缘,徐霞客经唐泰的介绍,才与水目山扯上关系,宝华寺里的那棵九蕊十八瓣的山茶花能够作证。
: n: V# K W( u9 @' g% \1 P 公主墓塔 追溯历史中的往事
0 S: w3 S q" Y; e+ R3 n 祥云县文联的朋友一再介绍塔林一侧段婷婷的墓塔,其实我早有耳闻那一桩忧伤的爱情。
( W) N8 t u! ]7 @/ i4 I2 e 佛性的水目山,因了这一笔,连月光都整日泪流满面。功名与利诱,爱情与国家之间,两相抉择真的很难。纷争只能带来伤害,这段早已灰飞烟灭的故事,只有善良的人们一代代口头相传,那是最好的纪念。0 u* X1 o% @! z5 t8 D# V& k6 S! V
死去原知万事空。当我漫步塔林,与公主的墓塔相视,白衣飘飘的公主从往事里起身,尽管相爱的人近在咫尺,喊一声高成宗,也需要一生的勇气。谁挽着公主的手,一步一步走到了这里?是佛性的圣约,还是灵魂的皈依?
! {0 x& t: Z$ X 坐下来,聆听时间的虚无,可以找到一个场景。金兵入侵,南宋岌岌可危,高成宗认为大理国主要的国量是高氏家族,若因自己与叔叔争位,而两败俱伤,分散高氏势力,大理国一边要援助南宋,一边要安内乱,南宋一亡,大理国便不可存矣。高成宗再想其叔跟他的父亲高量成都是大理国的功臣,谁继承宰相之位都是为国家。更重要的是高成宗从小就视功名利禄为粪土,早有出家之心。
4 j; _+ M. s1 L8 n: P i [ 这可能是最好的隐退。一边是爱带来万箭穿心的疼,一边是国家为重的深思熟虑。优秀的大理国子民,用宽容的目光相送,谁也无法考证那真的是高成宗与段婷婷的骨骸,至少没有缘由让一桩爱情破灭。从洱海升起的月亮,轻轻地揩拭着公主的伤心,然而,命运是不能扭亏增盈的悲局,等着她的也只有上山这一条路。 l, u3 @7 j9 @
太清冷了吧,尽管地宫安放着那么多灵魂,还有精美的壁灯与华彩的绘画,可以供公主存放孤寂,但终究有一墙之隔的天涯,永远阻隔着彼此渴望水乳交融的身心。
6 D+ O- N% @/ H# P4 g$ l9 y 为什么不能合葬呢?我暗暗设问,同游的妻子,也在为公主鸣不平。
* p8 W3 N+ g2 D5 ~+ w2 a' M' B& k3 W# R 导游说的话不假,公主的墓塔有明显的歪斜,一看就是侧转身回望,身后是高成宗比月还忧郁的眸光。两颗心泊在塔林,我想就是再小的悄悄话也能彼此听到的,又何必还要替他们一抹眼泪呢。! L; B, A2 Z! `% ~
相守可以有多种形式,水目山上,段婷婷与高成宗,算是最撕心裂肺的一种版本。
" A8 i4 n; ~5 I ~9 B) @ ^1 I 段王爷算是慈悲父皇,命人保存好三公主的舍利,还请了国画大师张胜温,为三公主设计绘制亭阁塔。张胜温深被三公主和皎渊禅师之事感动,精心设计亭阁式塔,并把这个亭阁塔画入自己的画卷中。法号为皎渊禅师的高成宗修成正果圆寂于水目寺葬于北岗塔林不久,段王爷先请来能工巧匠在皎渊禅师寿塔南面建亭阁塔。然后,又命楚州赵佑为皎渊禅师撰《渊公碑》。4 x" n4 U% {; @. ^
渊公碑只有残片,1988年开挖出来时,让考古人员惊慌失措的不是碑上的内容,而是苍劲的笔锋下,隐隐约约的血红。
1 u z1 X+ s4 H6 Y' K: f 明崇祯十一年十二月十七日,徐霞客上水目山,无意间读到陈列在观音阁的《渊公碑》,据说他对随行人担当说了一句话,虽然不尽可能考古出来,有怜香惜玉的意思。夜宿水目山寺,徐霞客也儿女情长了一回,他想到两房夫人,想到二夫人身边的贴身丫鬟“周姐姐”,这个让他深爱却无法得到的女人,让他痛苦了一辈子。; [( l6 B; P( ]$ v8 F" U
徐霞客19岁那年,家中遭土豪抢劫。他去姨夫罗济家诉苦时,与府上小姐罗云的贴身丫鬟“周姐姐”邂逅,对“周姐姐”一见倾心。后来姨夫家败落,罗云带着丫鬟投奔徐家,这正好给徐霞客和“周姐姐”制造了机会,徐霞客见到自己暗恋的女子非常激动,根本无法控制心中强烈的爱,情不自禁地与“周姐姐”发生了关系,悲剧也就开始了,“周姐姐”怀了身孕,徐霞客的母亲知道之后,非常生气,竭力阻挠两人交往,硬生生地将“周姐姐”嫁出家门。
4 E, C: R: z S4 b 所谓的触景生情,恐怕就是这个样子。" b6 a; z! W7 G0 Z( S8 R X% v
僧墓塔 是水目山一景
% `' K+ T, M( T( d+ w 在导游引领下,经过梯级石阶,便进入地宫。门口有哼哈二将把守,哼将怒目圆睁,哈将满目杀气。- G. l/ L3 ^7 L& W
一进入地宫,我便立即被让人迷惑不解的壁画镇住。
1 V8 b) k6 G I% X# S c/ L 仿佛是一部厚重的大书,被清风翻开卷首,那消逝的生命,在此遁入寂静之地,以此往复地轮回,也许是从这里开始吧,对于死,脱离肉体后的灵魂,库布勒·罗丝亦认为:“肉体即使死亡,灵魂仍是不灭的,只是改变存在的次元,永远地存在着。”) z- t/ P! m) B. \7 F' S9 H$ O
地宫幽深,虽然有现代的灯火为其驱逐着黑暗,仍然只能摸索着前往,看着自己的影子被放大在地宫壁上,一闪一摇的,我的背心里冷飕飕的,心跳也好像一次一次被收紧。
& S2 [" H: R) r 生命在地下,才感到呼吸的真实,面对死亡的诸多气息,再美的莲花纹、再精致的浮雕墙,都只是装饰,根本掩蔽不了走出地宫向往阳光雨露的想法。6 H4 ?0 b4 P, K
陶制骨灰罐分门别类,严格按层级分装,透过玻璃,依稀可读出罐面朱砂撰写的佛语及圆寂僧人的姓名及法号。舍利子装在一个特制的类似于水晶球体中,在光与影的作用下有些神秘,你看到了吗?看到了几颗?我只看到一小串珠子在水样的液体里微微浮动,那一抹青烟梦幻般时断时续。
# y; c6 R; m- X3 a) I8 o1 {' `5 p5 A 塔仍然屹立,寺却只留几个柱脚桩,想象一下这寺抱塔的奇妙,再想象一下随风而起的钟声,怎样的梦才不会被叫醒啊?始建于宋代大理国时期的寺抱塔,谁设计出这一特殊的景观,我知道,诗人担当怀揣着月色,吟咏着“老衲笔尖无墨水,要从白云想鸿蒙”,转眼间,32年青灯黄卷的修行生涯就这样被松风与钟声掳去。48个柱石墩座,是扎在水目山的坐标,其实这是佛祖留下的谜,谁又见过寺抱塔的样子呢?) a" `" u8 D$ C6 P
站在水目寺塔面前,只有仰望,夜夜有天籁作伴,铜鼓莲花葫芦,谁种上彩色的壁画,始终是这些优美而神秘的线条,勾勒出芸芸众生的冥思与遐想,甚至是敬重与感恩。
# K) q1 z, E0 m2 l1 S4 @0 i6 { 原来,苦难也可以是通天的阶梯,坎坷绝对可以作为圣洁心灵的催化剂,23幅绘画,演绎着大理国天开十年(1214年)那些法事。它们有些模糊,有些支离破碎,但我听见,穿着百衲衣的住持,正向我禀报月光如何消瘦,那些夜夜的清风,又是如何吞噬此起彼伏的磷火。% u6 o l5 H# \
锡杖下跏趺而坐的智者,我又听见他的经书,天色向晚,给一山夕辉超度。
% E3 X4 ~' f( Y 许文舟 文/图
- i5 o9 ?( t' J: C- ^( S 责编:吴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