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借以识别宇宙间各种实体的不同地理位置、不同范围、不同形状和特征而共同约定的名称,是社会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它是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长期劳动实践和生活交往所形成的。每一条地名的含义,都具有其渊源和特征。通过对地名的研究,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语言、风俗习惯、自然地理状况,都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认识。弥渡县彝语地名较多,为了便于对弥渡县彝族的历史和语言进行研究,现将弥渡彝语地名分别简介如下:( X9 r/ i# _" X( Y' p. G0 p6 `' I
一、弥城镇
6 D$ u# A+ m7 a. X大罗么:“罗”为石头,“么”为多,意为此地石头多,又因该村人多,故称大罗么。3 a+ o, h I; ~2 H! t
小罗么:“罗”为石头,“么”为多,意为此地石头多,因该村人较少,故称小罗么。
! B2 |3 s& ]) m: P2 g0 o9 J& j6 {二、新街镇1 z3 y" j! w! R$ D
格者:原名“嘎罗”,“嘎”为前,“罗”为石,意为村子在石岩前。& I6 w" |3 h4 U9 [+ y7 [, r
三、寅街镇: f+ C+ P# H* m+ ?7 ?
大纪罗:“纪”为铜矿,“罗”为石,意为此地有铜矿石。因附近有两村,该村较大,故称大纪罗。另一村则称小纪罗。
8 j x( r( u6 |7 X+ X/ W% a" k" K! q瓦哲:“瓦”为石岩,“哲”为凹子,意为村子在石岩旁的一个凹子里。
% \, Z) ^6 B; ^5 _6 x四、苴力镇( e. `" S( A( U2 w7 W: m
苴力:“苴”为山梁子,“力”为大,意为住在大山梁子下的村庄,古代译写为佐力。
* F9 d& O7 ?* `, z% C# D# G& K务本村:原名阿务白,“阿务”为蝌蚪,“白”为多。意为此地水里蝌蚪多。
3 c# T9 B& |+ V6 J) u* n( t/ r塔乜苦:“塔乜”为松树,“苦”为凹子,意为村建在有松树的山凹里。, b9 c' W9 {# M1 s' w, K8 @
腊木白:“腊木”为马,“白”为教,意为教马的地方。
& x$ f7 f1 N2 J罗腊:原名“罗拉”,“罗”为石,“拉”为盆,意为此地石头可制作石盆。
% j" _ ~+ U" c, L3 [3 @新村:原名“衣学乌”,意为水沟边。
% R2 ]6 h6 S1 Q/ ?6 h4 P4 V木白勒:“木白”为马厩,“勒”为房子,意为该地盖过马厩。# q& @: V' I( G4 E1 o) H
义纳村:原名“衣腊”,“衣”为水,“腊”为凹子,意为村子在出水的山凹旁。7 Z: h% g9 b: L2 c6 l% w% W
密大村:原名“密扎郎”,“密扎”为河边,“郎”为地,意为村子建在河边。9 h9 E& a1 ~. h; \" N6 f/ Y
阿姑利:意为此地猫头鹰多。
" `0 ?) v- t7 V Z么力者:原名“么里扎”,“么里”为竹林,“扎”为多,意为村子建在竹林多的地方。
5 ~8 z- ^( I. \7 w! B& ^9 \五、德苴乡
$ B2 e$ j8 a" |% B* g德苴:原名“的苴”,“的”为平地,“苴”为山梁子,意为在大山梁子下的一块平地。
1 c C( G2 d, Q5 Y; B! b" K; Y自故拉:“自故”为豪猪,“拉”为多,意为该村建在豪猪多的地方。& B# M* z& D, y4 u. F# F
依次堵:“依次”为吃水,“堵”为箐,意为该村建在吃水箐旁。) f, Q# S4 |; W' C6 J
路谷米:原名“捞苦面”,“捞苦”为大凹子,“面”为地,意为该村建在大凹子地上。. B& ?' n" q: @1 s5 g
黑白系:“黑”为山,“白系”为背后,意为村子建在山背后。+ a7 |" \8 q2 M" D
依土地:“依土”为水桶,意为该村建于地形似水桶的地方。
6 t. N3 W( [/ k0 R: ~& f毛车车:“毛车车”意为悬岩陡壁,意为该村建于悬岩陡坡上。
! g G7 J9 Z3 H$ \5 M立石么:“立石”为松树,“么”为大或多,意为村子建在松树多的地方。$ @" S0 F3 p: o" A% O1 d4 W
微苴利:“微苴”得到的地,“利”为买,意为在买得的土地上建村。! W9 z/ l k# a [) n) ]! e) ~
阿扎鲁大村:“阿扎”为喜鹊,“鲁”为叫,意为该村建于喜鹊常叫的地方。此地有两村,该村人户多,称阿扎鲁大村。另一村称为阿扎鲁小村。+ R9 \6 G" F8 Y7 R; W" t M
阿恩郎:原名“阿依拉”,“阿依”为出水,“拉”为凹子,意为该村建于一出水的山凹里。; g! F, W. \5 K: t
余志本上村:原名“依支丕”,“依支”为鸡街,“丕”为上边,意为该村建于鸡街上边。因有两村,该村在上,故名为余志本上村。另一村在下,名为余志本下村。: j' s0 k7 \1 n* I
多格者下村:原名“多嘎扎”,“多嘎”为大路,“扎”为边,意为该村建在一条大路边。此地有两村,该村在下,故名多格者下村。另一村在上,名为多格者上村。
$ g8 O. t J- T: l大阿助:原名“阿吾”,“阿吾”为帽子,意为该村建在形似帽子的山上。该地有两村,此村较大,故名为大阿助,另一村较小,称小阿助。 k$ h# \% V2 B# G
非白底竹:“非白”为香竹,“底”为地,意为此地香竹多。9 g7 a6 B8 l! c) p8 _1 q/ {- ?
卡石底米竹:“卡石底”为脚下,“米竹”为一家人,意为一家人住在山脚下。
& Z8 W6 Y3 X* z3 ^* m米得勒苦:“米得勒”为筲箕,“苦”为凹子,意为形似筲箕的山凹。, l: E" g S7 m
树密者:“树密”为大麦,“者”为凹子,意为该村建于种过大麦的山凹里。& U) l8 e- o; O3 D9 K1 B b
拉马者:原名“拉马扎”,“拉马扎”为小尖山,意为该村建于一小尖山下。
' O( `/ x8 A9 |+ V8 A/ d0 g o的么:“的”为平地,“么”为大,意为此地是一块大平地。
5 {2 o0 e; m; Y% l六、牛街乡
4 ]% V( g' r% y0 c0 S' }0 X细细面的:原名“谢谢面的”,“谢谢”为汉家,“面的”为地,意为此地原为汉家的。
3 q) N* t' Q# \6 q阿必可:“阿必”为开路,“可”为六,意为有个开路先生排行第六,在此地住过。/ H; w; Z: [( {/ m
库度么:“库度”为野鸡,“么”为多,意为此地野鸡多。7 W, Y8 ]$ R8 M' D8 }' e8 Y0 h9 D
上野播:原名“喏薄”,“喏薄”为山箐,意为村子在大箐边。因此地有两村,该村在上,故名上野播,另一村在下,名为下野播。
' D g) U% I" T炸开助:“炸开助”是彝语,古时人们常在此地打架,意为打架斗殴之地。( ?; _1 ~; `7 {* H
瓦腊的:“瓦腊”为石岩,“的”为平地,意为村子建在石岩下的一块平地上。
: h. o0 p7 `; m2 J, F瓦腊恩:“瓦腊”为石岩,“恩”为陡,意为村子建在陡石岩下。
4 }: K2 i& w! Y玉光郎:原名“玉姑郎”,“玉”为水,“姑郎”为塘子,意为村子在一个水塘旁,故名为玉姑郎,后谐音为玉光郎。
9 T1 R$ M2 A9 r7 A. q二多库:原名“耳朵苦”,“耳”为熊,“多苦”为凹子,意为此山凹里熊多。1 N# I) U! @$ o0 A6 {$ ^! T: F- r
文启:原名“月此”,“月”为猪,“此”为洗,意为此地经常洗猪。5 |4 e3 S, A/ e) g: M
朝阳:原名“则子路堵”,“则子”为椎栗树,“路堵”为桩头,意为此地有一棵大椎栗树桩头。6 q$ c$ ?# E' V4 o* Q" ^
文启浪上村:原名“飘此拉”,“飘此”为洗衣服,“拉”为箐,意为村子在洗衣箐边故名。此地有两村,该村在上,故名文启浪上村,另一村在下,名为文启浪下村。
6 M+ ^5 d: p! \) T2 A/ l路伍:原名“路耳”,“路耳”为柏杨树,此地柏杨树多故名,后谐音为路伍。
6 y1 \$ b' C) G% u9 y扎格苴:原名“洒耳苴”,“洒耳”为橄榄树,“苴”为山梁子,意为此山梁子上橄榄树多。
0 V" o0 B) ?" w, q罗利腊:原名“罗利捞”,“罗利”为小石头,“捞”为多,意为此地小石头多。
8 `6 X8 h& c% Q ]怕喝:“怕喝”意为塌方,示此地山势陡峭,经常塌方。
- q1 B- v& e9 H. E( R& f3 M亦气发:原名“依轻凹”,意为跌水坎,村旁有个跌水坎故名。
8 h1 s0 V! x: }+ u安乐:原名“阿萨拉苦”,意为枇杷树箐。
( w6 e# X( w4 i3 g踏木地:原名踏麦地,“踏麦地”为赤松树,此地赤松树多而得名。
: M8 H( q; V# h* k B( H/ C+ Z保度地:原名“表都的”,“表都的”为大土蜂窝,意为此地有过大土蜂窝故名。
# l- B! K* Q9 e! I- s落口大:原名“罗坷大”,“罗”为石,“坷大”为多,意为石头多故名。- U# P3 O' b- e
瓦布度:原名“哑铺都”,“哑”为新,“铺都”为瓦房,意为新盖瓦房的地方。
& R, P, O( o' A( f新合:原名“依机捞”,“依”为水,“机捞”为凹子,意为水凹子。3 e/ n( }9 G6 p9 M: w3 u7 p4 K
大的么:“的”为平,“么”为大,意为平坦的大地。
m, h( S: H1 T" ]+ J M罗腊扎下村:“罗”为石,“腊扎”为河,意为村子在石头河边。因此地有两村,该村在下,称罗腊扎下村,另一村在上,称罗腊扎上村。) f& [; t9 U. w
二宜可坝:原名“乌里可包”,“乌里”为猫头鹰,“可包”为多,意为此地猫头鹰多。, H# D" P8 w6 o# Y6 b) M
阿宜小在:“阿宜”为牛奶,“小在”为果树,此地牛奶果树多。
9 ]/ s1 d2 g4 O+ q$ Q' A0 y* [瓦录上村:原名“瓦午”,“瓦”为石岩,“午”为凹子,意为村子在石岩前的凹子里。此地有两村,该村在上,称瓦录上村,另一村在下,称瓦录下村。
3 l* W; W3 k3 [7 S小在苦:原名“洒耳子苦”,“洒耳子”为桃子树,“苦”为凹子,意为桃子树凹子。
9 m! m3 ?% H! \. p6 E( b/ m* S是叶:原名“是苦”,“是苦”为草豹,意为此地有草豹。* _5 v3 u2 k! z
依多么:“依多”为出水,“么”为大,意为此地出有大水。) F) p( J/ u% r
瓦腊阁:“瓦腊”为石岩,“阁”为后,意为村前有石岩。
- w7 N) `2 }- t5 v3 z阿罗克:原名“阿啰咔”,“阿啰”为老虎,“咔”为咬,意为此地老虎咬伤过人,故名阿啰咔。) E0 n8 _$ U* ~' d+ r/ e
罗巴利:“罗”为石,“巴利”为窝子,意为村在石头窝。# X" O' K1 ?* S% E8 K6 H0 Y
瓦亦的:“瓦”为石岩,“亦的”为流水,意为水从石岩上流下来。! r, s* ?1 ^! w, L1 l
安龙格:原名“阿努蹀”,“阿努”为过路人,“蹀”为歇气。意为过路人歇气喝水处。& o N) z5 q( m' a0 U
白宗别:原名“波左鳖”,“波左鳖”是牛赖子花,意为此地牛赖子花多。7 ^' ` u" ?( o9 u8 Q' i3 {
歌康郎 :原名“歌卡拉”,“歌卡”为跳舞,“拉”为地点,意为此地是跳歌场。3 B8 E, \: c9 n$ t$ H: `
丫白字:“丫白字”为“榻枝树”,意为此地榻枝树多。
( V. \7 Q% U! E' b- w* v# Y二自苴上村:原名“耳子左”,“耳子左”为沙松树,意为此地沙松树较多。此地有两村,该村在上故称二自苴上村,另一村在下,称二自苴下村。9 c( B0 s+ Q" d% b: c
富地:原名“西地”,“西地”为山洞,意为村旁有一山洞。
6 Y* Z# @6 B$ {6 D# k自拉么:原名“左腊么”,“左”为粮食,“腊么”为凹子,意为此山凹子出产粮食。
0 X4 I' t ^1 [ V, m+ ^: O务本:原名“务白”,“务白”为生瓜,意为此地产生瓜较多。
. R/ I+ h; m# e: F' r# r! c亦底腊:原名“依叨捞”,“依叨”为吃水,“捞”为歇气,意为吃水歇气的地方。1 e$ I) p# _ b% X S$ z
秀有村:原名“罗苦”,意为草子凹子。
w8 V. O- A9 K& M+ L布腊的:原名“背捞的”,“背捞”为波罗栗树,“的”为大,意为建村时此地有大波罗栗树。
7 T0 d% p5 ? R3 C/ P, e2 z: W7 @5 b花园村:原名“阿克堵”,“阿克”为狗,“堵”为啃,意为狗把门啃坏了。
% L& }/ F( d4 o8 A4 k$ q( w. b阿尼山:“阿尼”为老虎,以此山曾有老虎而得名。- K/ C: ?1 B" j7 [# w7 }: D0 A
通过对以上这些彝语地名的探索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T* g% u8 F/ @2 W9 r2 M
第一、在弥渡的地名总数中,属彝语的村名共71条,彝汉混合语村名27条,彝语山名1条。彝语地名共99条,占弥渡地名总数的7.23%。
7 P# C5 _: b8 T% P4 l第二、弥渡地区的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在彝语的六个方言区中,属于西部方言区,和其它方言区有一定的差别。在本县各村落之间的彝语也有一些差别。
" G2 I) k H: y3 o8 e* K第三、弥渡南边的牛街乡、德苴乡、苴力镇三个地区的彝语地名比较多,弥渡西山一带也有一定数量的彝语地名。这些彝语地名与很多记载相符,《元史地理志》载:“(赵州,包括弥渡在内)为罗罗蛮所居。”明朝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五载:“白岩诸村多罗羽、撒马都、摩查皆乌蛮之种。”清乾隆《赵州志》卷一也有:“卢鹿,土著乌蛮之后,俗称为逻罗,多居(赵州)西南山。”由此可以推断,弥渡彝族是当地的土著民族。8 P. z- w( c; m0 x+ J
第四、弥渡彝族各村落之间部分语言不相同,但从彝语地名可以看出相同的词汇很多。如:“罗”为石头,“么”为多,“瓦”为石岩,“依”为水,“的”为平地,“苴”为山梁子,“苦”为凹。
5 [# o# T% Z K* Q第五、弥渡彝语地名中,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多数地名都是自然地理和生产实践的直观反映,如:“罗”(石头)、“苦”(凹)、“苴”(山梁子)、“瓦”(石岩)等命名的地名较多,可以说明彝族多聚集于山区。一些以“务白”(生瓜)、“树密”(大麦)等命名的地名,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的概貌。又如“腊木”(马)、“木白”(马厩)、“依支”(鸡街)、“月此”(洗猪)等反映了彝族地区畜牧业发展的状况。一些地名则以植物来命名,如:“背捞的”(大波罗栗树)、“丫白字”(榻枝树)、“波左鳖”(牛赖子花)、“洒耳子苦”(桃子树凹子)、“阿宜小在”(牛奶果树)、“踏麦地”(赤松树)、“阿萨拉苦”(枇杷树箐)、“洒耳苴”(橄榄树多的山梁子)、“路耳”(柏杨树)、“立石”(松树)等。一些地名则以动物数量来命名,如:“乌里可包”(猫头鹰多)、“耳朵苦”(山凹里熊多)、“库度么”(野鸡多)、“自故拉”(豪猪多)、“阿务白”(水里蝌蚪多)等。7 ^# u$ C: w2 r" Q0 H1 @
李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