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弥渡不想媳妇的文化内涵之——花灯之乡
) d/ A `2 p9 K/ ^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才到定西岭,处处唱灯声。可见花灯在弥渡的普及程度。
7 c) F1 E6 G. ~& i弥渡花灯起源于唐南诏时期,形成于明代初、中叶,普及于明末清初,发展壮大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弥渡花灯历经千年,世代相传。从初期的祭祀的、自娱自乐的花灯发展成为具有自娱性、娱他性、祁神求福性的花灯;从簸箕灯、团场灯、边舞边行的过街灯到折子戏、本子戏、舞台戏;从祭坛搬上大雅之堂;从坝区到山区;从有数的花灯窝子发展到村村有灯班,处处闹花灯。
/ o+ C+ `) T. k" ^弥渡花灯体现了人类古老的自然崇拜及后期各民族间对道教、佛教、儒教各种宗教思想意识的崇拜,传承着悠久的社祭文化,蕴含着众多的历史信息和记忆;弥渡花灯体现了边疆各民族历史文化融合后对相应历史的回顾;弥渡花灯是弥渡地区民间一项重大的艺术展演和广大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载体。他的群众参与的广泛性、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已成为弥渡各民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开或缺的一部分。在弥渡,几代人都跳花灯的花灯世家比比皆是,在灯场,老到七八十岁,小到五六岁,甚至吃奶的婴儿被母亲背着几代人同场翘灯的并不稀罕。2004年,弥渡县委、政府命名、授匾、表彰了100户“花灯世家”。8 ~3 ?8 I X$ q$ D
弥渡花灯虽属一体,但各有各的特点,密祉灯班长于唱功,腔调柔软圆润;姚芹灯班善于歌舞,崴步轻盈;苴力灯班重视讲口,台白幽默滑稽;马房灯班的折子表演认真,故事生动;牛街地区的灯班,花凋中吸收了不少彝族山歌和打歌调的音型和节奏。
- `1 }0 E, J Q弥渡花灯的演唱活动,坝区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止十二三结束,称“太平花灯”,密祉则于正月十五六大闹花灯,称“元宵花灯”,到时,全乡二十多个自然村一万多人口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参与翘花灯,二十多个灯班齐聚密祉大寺广场,万炮齐鸣,百灯跳跃,雄狮起舞,蛟龙翻腾,演员上万,观众来自三州八县几万人,好一个“花灯狂欢节”。弥渡正在筹办中国云南大理弥渡“花灯节”择机推出,将“一扇舞千年,千年翘一灯”的“花灯节”打造成全国知名的节庆文化品牌。
6 D7 M( v5 y# t) h, O花灯因弥渡名扬四海,弥渡因花灯走向世界
2 a, P0 f* w% ?1 R到了弥渡不想媳妇的文化内涵之——民歌之乡
. h, W' }: l! e' m“月亮出来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妹在深山,妹像月亮天上走,哥啊,你可听见阿妹叫阿哥......哥啊,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小小荷包双丝双线飘,妹秀荷包挂在郎腰......”;“山茶(那个)花来(嚜)山茶花,十(呀)个大姐采山茶,十(呀)个大姐十支花......(小呀哥我说给你)谁(呀)爱劳动嫁给他”;“山对山来岩对岩,蜜蜂采花顺山来......哥抬石头妹兜土,花轿搭起走过来”。当你听到这婉转清新,赏心悦耳,优美动听,古朴典雅的民歌声时,怎不会牵引出你的激情满怀,牵引出你的多少牵肠挂肚,多少的希望,多少的等等,多少的追求,多少的翘首以盼。这就是弥渡民歌带给你的境界,诗情画意。& }8 p, ^8 L8 ]& r9 _: i
当云南本土歌唱家黄虹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会演唱弥渡民歌《十大姐》时,当歌唱家宋祖英在世界最高音乐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弥渡民歌《小河淌水》时,当《小河淌水》唱响2008北京奥运时,作为中国人、云南人、弥渡人,难道你不激动和自豪?!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品牌的效应。! ]; `. ]7 E" C
弥渡民歌是弥渡境内汉族民歌和少数民族民歌的总称。清嘉庆初年《滇系》所记“山歌九章”生动表明弥渡民歌的悠久历史。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小河淌水》、《弥渡山歌》、《十大姐》、《绣荷包》等一批弥渡传统民歌、改编民歌在国内外广为传播,“弥渡民歌”作为一个音乐名称逐渐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成为我国知名度很高的著名音乐品类。
6 O: r& ^) _$ k+ N) b5 j弥渡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音乐体裁可分为山歌、小调、舞蹈歌、风俗歌等类型,曲调极为丰富,旋律宛转悠扬。代表性曲调,山歌类有《小河淌水》、《弥渡山歌》、《埂子调》、《密滴调》、《密祉调》、《放羊调》、《过山调》等;小调有《赶马调》、《绣荷包》、《秀香袋》等;舞蹈歌有《十大姐》和多种《打歌调》;风俗歌有《迎亲调》、《送亲调》、《哭亡调》、《祭祀歌》等。
" t7 d4 _7 C w3 A) d弥渡民歌是弥渡地区多元文化相融合的民族民间艺术,它不仅融合了本土民族文化艺术元素,而且吸纳了外来文化精华。所以,弥渡民歌与其他地区汉族民歌是截然不同的,具有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弥渡民歌反映真实,传递心声,娱人娱己,具有凝聚人心,增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