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B& y$ }$ M. k# U& P 3月新人 杨清云,女,1967年生,龙岩连城县人,教师。喜欢音乐、美术、文学,偶尔码字。近年偶有文章在报刊发表。新作之二+ x6 O, ^; k. @0 K( ^
家里的兰花开了!一支支、一簇簇的兰花发出的淡淡幽香,充溢着房间的每个角落。0 U% x$ C% C1 M; Y7 u1 K
这几盆兰花是客家素心兰,属于建兰的一种。这种素心兰的叶片常年翠绿鲜亮,外观呈曲弧状,婀娜多姿。尚未开花时素心兰就已令人赏心悦目,“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俗人解此,看叶胜看花。”开花后的素心兰,更是“锦上添花”,色香形韵皆备,相得益彰。开始时,只是在花盆里长出小小的嫩芽,后来这小芽迅速长高,没几天,高高挺立在素心兰茎叶中的 “花秆”上相继开出花朵,每朵花都有五个小花瓣,淡淡的黄中带着绿,晶莹剔透,小巧玲珑。每天清晨醒来,阵阵的花香悠悠飘来,顿觉神清气爽、满室生辉。5 K; i; Q/ n' N
兰性喜阴,忌阳光直射,喜湿润,忌干燥,喜肥沃且富含大量腐殖质、排水良好、微酸性的沙质土壤,宜空气流通的环境。所以,虽然很多人都喜兰花,却不是每个人都能种得好。特别是在室内,更是很少人养得长久,更不要说开花了。因而我养在客厅阳台上的这几盆兰花确实羡煞了一大批人。每每有客人来,总要站在花前观赏一番,虚心地讨教室内种兰经验。1 @$ h* ]! O4 T2 K7 @
我从小就喜欢兰花。小时候,老家宽大的天井里种有一棵高大的白茶树,茶树下就摆着几盆兰花,那是墨兰。每年春节期间,满树的茶花开了,镂冰琢玉,皎洁无瑕;每当这时候树下的兰花也开了,暗红色的花秆像一支支利剑,花秆上淡黄色的小花清香四溢、经久不谢。其实那时的我并不懂兰花,可我喜欢兰花那淡淡的香味儿,所以总喜欢趴在花盆边守望,我总是最早发现花开的人。5 B$ R/ s. _7 B/ Y# [5 C5 _# n# ^* Z
再长大些,我学会了画兰。开始总是画不好,又买了很多名家的画临摹,还是觉得缺乏一种神韵。于是,放假在家时,我又开始日夜观察兰花。记得妈妈对我说过,兰花是通人性的。的确如此,仔细观察名家的画,才发现原来我画的兰花缺乏的就是一种精神。& S/ s0 x3 Z* C* V
于是开始渐渐地了解兰花。才知道其实中国人喜兰、养兰由来已久。古代人们起初是以采集野生兰花为主,至于人工栽培兰花,则从宫廷开始。魏晋以后,兰花从宫廷栽培扩大到士大夫阶层的私家园林,并用来点缀庭园,美化环境。直至唐代,兰蕙的栽培才发展到一般庭园和花农培植。
. Z. s% j; p R+ p2 U 兰花是一种植物,可对于文人画家来说,它却是代表一种文化的符号,是他们表情达意的载体。在中国艺兰史的鼎盛时期,有关兰花的诗词歌赋、书籍及描述众多。李白写有“幽兰香风远,蕙草流芳根”的诗句。余同麓也有诗:“手培兰蕊两三载,日暖风和次第开。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南宋的赵时庚于1233年写成的《金漳兰谱》可以说是我国保留至今最早的一部研究兰花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兰花专著。
) d+ z, b; o1 n6 m4 i% l- U( Q3 E 我喜欢兰花,不仅它的清香、它的神韵,还因为它那种冰清玉洁、超凡脱俗的品格,素雅飘逸却又柔中有刚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