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关怀下,农村普遍推广农业科技,采用了“塑膜育秧”、“中层施肥”、“配方施肥”、“宽窄行条栽”和包谷“地膜覆盖”、“育苗定植”等生产新技术,以及推广良种良法,施用增产素、促壮素,有力地促进了彝区粮食生产,全县粮食连年丰收,改变了生产责任制以前“吃粮靠返销”、“地皮闲着、肚皮饿着”的状况。近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扶持帮助下,彝区农民又开展了以建设稳产高产农田(地)、改造中低产田(地)和坡地改梯地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使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地得到发展,拓展了农业生产的新路子。同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壮大家庭经济,在彝族农民中,出现了一批“养畜大户”、“核桃种植大户”、“秤砣梨种植大户”、“柑桔种植大户”。随着彝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的传统观念开始改变,一些彝族农民离开土地,走出山门,从事商业、服务业、运输业、建材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依托核桃、特色经济作物等资源优势,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彝区经济结构的调整,拉动了县域经济的大发展。
8 _# x$ @% Q* y( ~$ H! W( S3 W$ z饮食:彝族主粮为大米,间以包谷,不习食白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彝族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包谷及其他杂粮主要作饲料或出售后调换成大米。肉类主要有猪、牛、羊、鸡肉等。油脂主要有核桃油、菜油以及猪油。菜类为常见之属以及菌类。彝族男女都喜欢喝白酒,白酒多用包谷、高粱、苦荞、大麦酿制。成年男子和部分成年女子有吸烟习惯。成年男子还喜欢喝烤茶。彝家每户都有火塘,饭后休息时间,围在火塘边用小茶罐烤茶、喝茶。客到家中,敬酒、敬茶。酒倒满杯,烤茶半杯。彝家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的习俗。3 E K5 }8 m5 N
居:彝族的住居为“大聚居小分散”,多为聚族而居,形成大大小小的村落,很少单家独户。住房院落大小视地势条件及家庭经济状况而定。院落格局有“三坊一照壁”、“一大一小”(一住房,一灶房)等形式。不论何种布局形式,均有围墙、大门(有的还有侧门)。旧时畜厩都在院内,一般均为“上楼下厩”,便于管护。建国后,随着社会治安的好转,社会稳定,逐步改革旧俗,实行人畜分院,院内外种植花草果木。
/ u- o6 W. {! o6 N* _1 c建国前,彝族生活贫困,住房一般都较为简陋。腊罗支系多住草房,聂苏支系多住垛木房,瓦房不多见。房屋门窗较少,后墙一律不开窗,楼存粮食不住人。建国后,生活逐步富裕,住房均改为瓦房,并雕梁画栋、安装雕花门窗,油漆粉刷门面,核桃树下瓦房新,彝族人民生活日新月异。
5 F) g2 ?5 M# F% o) E服饰:彝族服饰因支系的不同而略有差别。腊罗支系女套装有凉帽、上衣(配以领褂)、围裙、裤脚镶绣花边的宽筒裤、绣花鞋。凉帽用布料缝制而成,镶有鼓钉桂花,绣有精美的花卉图案。衣裳为斜襟式样,边角镶有彩条。围裙绣有精美的花卉图案。布鞋的图案也多为花卉,各式各样,艳而不俗。已婚妇女头缠青布、白布(多为绸质)或黑布包头,穿斜襟衣裳,外罩领褂(马甲),系围裙,上下装和内外装多以黑白、红白、蓝白、蓝黑相搭配,色彩反差较为明显。男子上装多为白布、蓝布对襟衣裳,外加黑布或麂(羊)皮领褂,下身多穿蓝、黑色布料大裆裤。2 I. V* l: h) C' `3 B9 i6 A
聂苏支系妇女的服饰与腊罗支系妇女的服饰大同小异。唯头饰明显不同,头上多缠黑绸子或者缎子缝制的包头,外绕3-5圈银链或珍珠链,内插一字型银簪,胸挂4-12条银链、针筒、三项五须等银制装饰品。男子的服饰与腊罗支系男子的服饰相同。
1 b8 q& ^, b# J6 V诺苏泼支系的服饰民族特点突出,缝工精细,色彩艳丽鲜明,配饰各种银制物品。外衣除各种色彩的长衣、围裙外,还有蓝、黑色绣花筒裙。头饰包头多用蓝、黑布,比其他支系的包头要长。成年男子缠黑布包头,服饰除缝制精致的蓝、黑白对襟衣裳外,每人都有一件披毡,穿着显得粗犷、豪放。0 q, y n0 f& g6 Z( z/ H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今彝族的日常穿着有了变化。除节庆日外,一般都很少穿着民族服装,而以流通行服装、流行时装为穿着主流。这一方面是因为民族服装缝制不易,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劳作的方便和交际的需要。- t, c8 a6 Q! U; F
语言文字。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居住在较偏僻山区的彝族中,部分老年人和小孩不懂汉语。此外一般都懂汉语和其他民族语言。族内交际主要使用本民族语,在和其他民族交往中,操汉语或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彝族有本民族的文字,史称“爨文”或“韪书”,是一种超方言的音缀文字,主要在彝族宗教上层人士中通用。据社会调查访问,清代及其以前,境内彝族毕摩还使用彝文,民国以后逐渐失传。
/ H2 I2 O! ]& [婚姻。建国前,有极少数的有钱人家子弟实行一夫多妻制。新中国建立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规定,废除多妻制,一律实行一夫一妻制。寡妇可改嫁,鳏夫可续弦。旧时崇尚早婚早育,多子多女,数代同堂。现时传统的旧观念已在改变,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
2 H" E! G; l: i v彝族的婚姻一般有提亲、定亲、讨亲、拜亲、回门等几个传统过程。某家男青年相中了某家青年女子,可请族中一位媒人或者长辈去提亲,也有男女双方情投意合,相互说定后再请媒人去提亲的。还有完全是自由恋爱不要媒人直接由男方携带粮、酒、烟、茶等礼物去提亲的。不论用何种提亲方式,只要女方家收下礼物,就说明联姻有望,然后即进行定亲。定亲时,携带的礼物有酒、肉、茶、烟、米等,一只大红公鸡,衣服数套。席间女婿改口尊称女方父母为“爹”、“妈”,表示婚姻关系已初步确定。随后男女双方到当地政府领取结婚证书,正式确立婚姻关系,并择定讨亲时日,讨亲又称迎亲,对于新娘来说又称过门。旧时讨亲,有送一头彩礼牛的习俗,今已革除,但仍要送钱、米、酒、肉等彩礼,数量多少视男方经济情况由双方经媒人协商而定。讨亲由陪郎、媒人同往娶亲。人数包括新郎,要单数,俗谓“去单来双”。如是聂苏支系讨亲,新婚男青年要披红结绣球,女青年要脸蒙红面纱。旧时讨亲都用马,现今视交通情况,用车或步行。女方家送亲都要吹唢呐,送亲人数要双数(不含新娘)。陪嫁衣物装入箱柜时,要装盐、茶、米、豆及土基少许包起,同时装入箱柜,次日出嫁送亲点火一把,以示其女从今以后成家立业。新婚3天回门,回门不在娘家过夜(路远者不依此俗)。
$ L3 D' S- b: H' V: x- c W丧葬。腊罗、聂苏支系在明代以前实行火葬,明代以后改行棺木土葬,诺苏泼一直实行火葬。腊罗、聂苏老人去世后,都要行丧葬仪式称“开吊”。孝子披麻戴孝,唢呐队吹奏衰调,毕摩诵经。死者家要杀猪宰羊,供奉酒食果品,由毕摩念诵各种祭悼经文。晚上打歌。出殡时,所有参加吊唁的亲友、宾朋一同送葬,青壮年争先恐后要抢抬灵柩。送葬完毕,由毕摩领着孝子到山中砍取杜鹃花或棠梨木,雕刻成一个高五寸左右的小木人,穿上衣服,挂在祖堂的篾笆上,作为祖灵牌位,腊罗支系称祖灵为“丁郎刻木”。聂苏支系则用山竹的根部做祖灵牌位,并将祖灵置于竹箩中,悬挂在祖堂中,称其为“孟宗哭竹”。葬后用石垒坟,并垂碑勒石,镌刻墓志,于每年清明节上坟祭祖。诺苏泼小的火葬仪式较为简便,老人去世后,由邻村的外姓主持焚烧。先将死者用白布包裹,女性脸朝东,男性脸朝北,烧成骨灰。最后将骨灰装入白布口袋。置于高山岩洞中,布袋不扎口。在火葬时,拔竹一丛,在火堆上空烟雾中绕三圈,然后取出竹根一小节挂在祖堂的篾笆上,作为祖灵牌位,逢年过节进行祭祀。今时,丧葬已移风易俗,丧事新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