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是白族的摇篮。大理白族自治州是我国白族人民的主要聚居地,这里保存着古朴而浓郁的白族风情。到大理你可以了解白族的生活习俗,可以品尝别具一格的白族风味食品,可以选购到称心如意的白族民间工艺品,还可以参加传统的大理白族“三月街”节日庆典活动。
) v, `3 X* z# I+ [5 G$ H7 Q6 k4 H k! p* U" x
民俗节日——“绕三灵”与“三月街” : f0 ~( b3 F" x0 h, t& q' S
. P, ?0 h! `* y8 ?/ U! F3 C" u
白族共有160万人,其中云南有134万人,80%以上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散居昆明、元江、丽江、兰坪等地。白族原称“摆夷”,自称“白子”、“白尼”、“白伙”、“白人”,属典型的农耕民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善种水稻。白族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发达,公元前二世纪就与中原汉族有着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公元937年,白族首领段恩平在洱海地区建立了“大理国”政权。自那时以来,白族便形成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经济水平较接近、居住地较固定的民族。由于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现在白族习俗部分与汉族相同,但也有自己的民族特色: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艺术丰富多彩,创造出极其光辉灿烂的文化,被人们称为一部存在于曰常生活中的“民俗百科全书”。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创世纪》、《九隆神话》、《杜朝选》、《段赤城斩解》(又名《蛇骨塔》)、《火烧松明楼》、《望夫云》、《鸟吊山》、《海西海》、《小黄龙与大黑龙》及《慈善夫人》,“大本曲”、“白族调”、“霸王鞭”等音乐舞蹈,还有从古典戏曲“吹吹腔”发展起来的“白刷”,在国内外都享有较高的声誉。另有中外闻名的大理三塔、朝川石宝山的石窟人像,以及南沼德化碑、元世祖平云南碑等建筑雕刻,都是极为宝贵的历史文物。白族绘画艺术也是丰富多彩。白族有独特的民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是白族传统建筑艺术的最高境界,雕龙画凤,坚固结实,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远近闻名。白族有数量繁多、形式独特的民俗活动和乡土节日,如“绕三灵”、“石宝山歌会”、“本主节”“耍海会”和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三月街”、还有白族人自己的“火把节”、迎神赛会等。在大理,最著名的要算是“三月街”了,规模、形式类似北京的庙会,却又多了人山人海的对歌会。
3 x6 y/ ]) ^# Z) a% ]! J4 O7 M* E3 ~- D% C2 X6 }% Z
“绕三灵”,白语叫“观上览”,意为“逛三都”,属农闲季节白族民间自娱性民间盛会。“三灵”指的是“佛都”崇圣寺、“神都”圣源寺、“仙都”金奎寺。会期为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四日至四月二十六日。届时,洱海周围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少,浓妆淡抹,排成长蛇阵,第一天从大理城出发,“绕”到“神都”圣源寺,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第二天“绕”到“仙都”河矣村金奎寺,祭祀宋时大理国国王段宗榜;第三天“绕”回“佛都”崇圣寺,祈祷上苍保佑,永镇山川,天地安宁,然后在寺旁的马邑村散会。队伍以村为单位,每队前有两位老人手持杨柳枝和牛尾巴、白毛巾,边舞边对唱白族“花柳曲”,后面的队伍有的唱调子,有的打霸王鞭、敲八角鼓、双飞燕,形成数万人参加的春游活动。白天边走边舞,一路欢歌笑语;晚上,三三两两地在田野和树林里燃起一堆堆篝火,烧茶煮饭。饭后,老人一边喝茶,一边弹三弦,唱“大本曲”,青年男女则约上相好,到树林深处谈情说爱,通宵达旦。因此,人们把“绕三灵”称为白族的“狂欢节”。
8 f: s2 h0 ~* {# h5 B: `0 e
6 Y1 v2 \1 O4 Z/ u ]1 h6 `7 D/ v 剑川石宝山歌会是在每年农历七月末尾的三天。那时,剑川以及邻县云龙、洱源、大理、丽江、兰坪等地的白族,约数万人,不约而同地汇集到剑川石宝山,弹唱对歌。所有人唱的歌都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爱情。常常对唱几天几夜,难舍难分。通过对歌,使原来互不相识的未婚男女结为终身伴侣。宝相寺是这个传统歌会的中心场地。
' T: s& h" r: s0 L% Z! _6 ^8 K, S7 c; T; @1 J7 S( e
“三月街”又名“观音街”,是一个充满了浓郁民族特色的白族节日和街期活动,历史悠久,极负盛名。相传唐永徽年间,观音菩萨来大理用白语讲经说法。由于听众越聚越多,最后形成了一个集市。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大理是南方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通商枢纽,是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大理这个每年一次、每次七天的最热闹的集会。一年一度民族传统盛会“三月街”的中心会场,就在城西的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碧翠的点苍山中和峰下,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三月街”会场上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四面八方的人们踏着春的脚步,和着春的韵律,流水般地涌到这里,来赶遐迩闻名的大理三月街这千年古集、现代盛会。“一年一回三月街,四面八方有人来,各族人民齐欢唱,赛马对歌做买卖。”这是对“三月街”热闹、欢快场面的真实写照。“三月街”是歌的海洋、花的海洋,身穿节日盛装的白族、彝族、藏族、傈僳族等各族人民争相斗艳,组成许多方阵,载歌载舞,尽情欢跳,表达了少数民族热情、开朗和对同胞、对新事物、新生活的包容、追求和宽广胸怀,舞蹈精彩分呈,歌声悠扬嘹亮,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和兴奋。礼炮齐呜,宣布会议开始,表演霸王鞭的,耍龙舞、狮舞,踩高跷的,唱民歌的,赛马,赛摩托车的,应有尽有,热闹非凡,让人感觉到浓厚的节日气氛。“三月街”有一个有趣的来历:隋末唐初,恶魔罗刹久踞大理,不仅残酷压榨人民,还梦想长生不老,他听信魔鬼的话,挖人眼吃人肉,百姓深受其苦。为了满足他,许多人的眼睛被剜掉了。唐贞观年间,三月的一天,观音从西天来到大理点苍山中和峰下向罗刹借地,施法术让神猫咬断了他的喉咙,制服了罗刹。为感激观音,人们敲锣打鼓地来到中和峰下,载歌载舞庆祝新生。从此每年三月十五,百姓们都聚于中和峰下,以蔬食祭之,名曰祭观音处。后人于此交易,传为祭“观音街”,即今之“三月街”。 0 g* i) ]" C5 @+ k+ B
$ i9 M$ |# ]( G- W; z, Z
“三月街”街场是一片缓坡地,位于点苍山中和峰下,北有崇圣寺三塔,南有弘圣寺一塔,南北塔白如玉笋,隔场相望,擎天屹立。整个街场占地面约6万多平方米。自八、九十年代以来,大理州把“三月街”作为民族经济贸易的窗口、欢度民族节日的场所来建设,树起了石牌坊,建起了刚架货棚,道场变得平坦宽阔,自来水管里流淌着苍山清泉,街场周围绿树成荫,是昔日古老的集市变得年轻,充满活力。每年“三月街”民族节期间,滇西各民族同胞乃至全国各地商贾云集大理,中外游客纷至沓来,在大理古城西苍山中和峰麓举行盛大集会,进行牲畜、药材、茶叶、铜器等名特产品物资交易和文艺体育活动,届时,人潮如流,各民族服饰争奇斗艳,各地歌舞好戏连台,舞姿千般,歌声如潮,着实令人目不暇接;当夜幕降临,天上浑月如银盘,照得大地朦胧清幽,街场的一片灯火如灿烂星海。
* ], Z, X9 N2 u# _4 |0 m4 I" w5 m7 g: f
民族服饰——“崇白”与扎染
k2 ~1 t% e1 v; ~* W; Q- a8 o( L
5 G# m/ z" p% w* G+ ^$ ?: x9 Y 白族有独特的称谓:白族小伙称“阿鹏”,姑娘称做“金花”、“银花”、“铜花”、“铁花”、“狗尾巴花”,只有最漂亮的姑娘叫“金花”。 ' t* V7 J( N( o/ u5 E
' r b% ?+ \" C/ G# I
“要得俏,一身孝”。白族有本民族独特的服饰,他们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大理地区的白族男子喜缠白色或蓝色包头,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下身穿宽桶裤,系拖须裤带,有的还喜佩带绣有美丽图案的挂包;海东地区男子则喜欢头戴瓜皮帽,穿大襟短上衣,外套羊皮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显得敦厚英俊,洒脱大方。
8 W) W% b' h% l4 Q% z: G4 s" U5 q% j% _. m/ k& K/ r4 b
享有“金花”美誉的白族妇女的服饰,更是色泽鲜美,绚丽多彩,各地不一,堪称造型与色彩调配的艺术杰作。大理一带的妇女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衽结纽处挂“三须”、“五须”的银饰,腰间系有绣花短围腰,上面多用黑软线绣上蝴蝶、蜜蜂等图案,下着蓝色宽裤,脚穿绣花的“白节鞋”。手上多半戴纽丝银镯、戒指。洱源西山及保山地区的白族妇女,穿右襟圆领长衣,系绣花腰带,衣袖和裤脚喜镶绣各色宽窄不同的花边,有的还喜束护腿,显得十分匀称协调和俊俏美观。总之,各地白族的服饰虽呈现出某些地区性的差异,但所体现出的总体特征是:色彩明快,用色大胆,浅色为主,深色相衬,对比强烈,明快之中显素朴,秀艳之中见端庄,醒目大方,协调和谐,毫无细碎之感;挑绣精美,雅致,一般都有镶边花饰,装饰繁而不杂。据说,白族服装地域越往南显得越艳丽饰繁,越往北越见素雅饰简;就山区与坝区比较,山区白族穿着较艳,坝区白族相对较素。
! G; y) P) J2 e* G Y( D) r4 P p6 d
白族妇女的头饰比较华丽,往往与其上身穿着相映成趣。不同地区的白族妇女所戴头饰有不同特点。大理地区已婚妇女多挽发髻,染或扎染花布为头帕。未婚少女则垂辫或盘辫于顶,有的则用鲜艳的红头绳缠绕在白色的头巾上,露出侧边飘动的雪白缨穗,红白相衬,相得益彰,点染出白族少女头饰和发型所特有的风韵,更显得色彩鲜艳明快,美观大方;剑川一带的年轻女子则喜戴小帽或布满玉兔银泡的“鼓钉帽”、“鱼尾帽”之类;洱海东部地区妇女爱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上簪子,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鹤庆一带的白族妇女所戴帽子像个大圆盘,形状别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各地妇女都爱佩戴耳坠,戴手钧镯。
\3 a( t& |2 Y7 D# S
) j( M# K. X N; |3 c. G6 E3 A 有人说白族女子简直“像一只马蜂”、“一只喜鹊”!白族女子腰身苗条、婀娜,衣着色彩鲜艳、明快又大方。尤其是她们的绣花包头,体现了大理有名的四景:耳际垂下的缨穗是流荡的“下关风”,朵朵绣花代表了美丽的“上关花”,高高的绒顶缨须是洁白的“苍山雪”,包头那弯弯的月亮般造型就是朦胧的“洱海月”了。大理最具代表的“风、花、雪、月”四大美景,竟然在少女的帽子上表现的淋漓尽致,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 a# ]4 K0 M) ? \- c/ A$ N, T3 `' v3 x- X* E
在大理,人们到处可以看到穿着民族服饰的金花们的帽子上或衣服滚边儿,都有鲜艳的花朵刺绣。大理的白族扎染也是非常有名的,飘在阳光下的那一块块蓝底白花的扎染布诉说着白族姑娘的勤劳与灵巧。白族扎染是历史上独具一格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开扎染作坊、染扎染布料、做扎染服饰是白族一家一户的拿手好戏。大理周城是国内外知名的“白族扎染艺术之乡”,从10多岁的小女孩到年逾花甲的老奶奶人人都会扎布。白族扎染是早在明清时代,各种花型的床单、门帘,千姿百态的围巾、枕巾、手帕,栩栩如生的飞鸟走兽挂布扎染图案就已远销国内外。扎染又称绞缬染,俗称扎花布,是将白布按绘制好的图案用手工针缝线扎,以天然的植物板蓝根染料在染缸里反复冷染、浸制、洗晒而成,经漂洗拆线后即呈图案,显色青里带翠,凝重素雅,美丽古朴。用扎染做成的各种服饰、图案,不仅永不变色,而且越洗越鲜艳。用扎染布制作的工艺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既充满浓浓的民族风味,也很具现代韵味。由于扎染布料因此还具有消炎解毒的功效,备受游客喜爱。各种扎染服饰、挂布图案等手工艺品一投放市场,就成了抢手货。目前,扎染工艺品已发展到250多种花型,上百个产品种类,远销到美国、日本、法国、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走在大理洋人街上,你会对琳琅满目的各种扎染服饰、精美图案等手工艺品赞叹不已。在不足500米的街道上,共有30多家扎染店铺,让你应接不暇,成为海内外游客理想的旅游购物场所。
* H9 ~' _+ i; ]3 I
+ x& G& p' V+ P; a 白族婚礼——“路考”、“哭嫁”、“掐新娘” 6 e/ q; J: m8 s5 z2 q2 q! [* P
5 G' T; Z5 f. n5 C7 V- O: n3 A; i
白族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可与其它民族通婚。过去婚姻多由父母包办,男方要付昂贵的聘礼,举行婚礼时还要花费很多的钱财。现在虽随时代的发展有很大的改进,但至今还保留有传统的古老的风情习俗。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过去白族人家招赘男子要改随妻姓。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男女婚前自由,通过交往或节庆对歌等活动相互结识,自由恋爱。 ! g0 ~9 ~# `0 ]4 t/ g: F* G3 Q
+ {" X4 z8 G% f: M9 o1 g: y" m, \ 白族婚礼十分隆重,有人曾概括地说,在大理地区参加白族人家的婚礼,不仅能品尝到白族的名优特产食品、佳肴,看到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而且还能体验到一次难得的妙趣横生的独特民族风情。白族婚礼活动一般分为“踩棚”、“正喜”、“散客”三个阶段。头天为“踩棚”,男方要在正喜日(即结婚日)前一天白天,请人搭好彩棚,给女方送衣物箱笼彩礼,夜晚邀请乡寨中民间艺人在彩棚里唱戏(俗称“板凳戏”),即一人拉琴,几人扮不同角色演唱人或请人唱带有恭喜祝贺之词的“吹吹腔”(即用唢呐伴奏)、“大本曲”等曲调。人们一边吃、喝、品尝着主人摆下的果品、茶水、酒,一边唱,一直唱到半夜三更,在座的人不分老少、男、女,品食一碗圆宵,以示预先庆贺大团圆。第二天为“正喜”,从早上起便开始摆宴待客,当来宾开始品尝果酒后品食酒菜佳肴时,新郎在一个陪郎的陪伴下,踩着唢呐吹奏起的“龙上天”乐曲,一桌一桌地给客人们敬酒、敬莱,而这敬法要跪着双手托盘把酒、莱(只一盘或一碗茶)敬上。迎亲时,有的地方新郎不去,迎亲的陪郎、陪女在媒人率领下,在唢呐声中去迎亲。到了女方家门口唢呐手要用力高声吹奏“蜜蜂过江”、“大摆队伍”、“迎亲调”等内容欢快、热烈的乐曲6次,女方家才由几位年长的男女亲戚数人出来招呼迎亲的人进门。然而,有趣的是,有的地方迎亲的人刚要迈进门,就被女方家的几位老人拦住路,用出几副对子(即楹联)或提几个意想不到的问题等类的语句,如:“你们从哪里来?”“路上碰见什么?”让媒人或新郎回答,人们把这一习俗叫“路考”。这一问一答不仅要灵机应变,而且还要讲究快,对答如流和有风趣,显得很有学问。若哪一方一下子反应不过来;常常会引起一阵阵爽朗而又充满喜气、欢乐、愉快的笑声。有的地方迎亲时新郎必去,同样碰到“路考”,人们称“考姑爷”或“考新郎”。迎亲的人们进门后,女方家便由4个或6个小男孩逐一给他们敬献苦茶、甜茶、糖茶。然后由媒人(或新郎)给女家父母、兄嫂、长辈拜堂、敬酒,女方父母给煤人小孩披挂一道红彩。这时新嫁娘(新娘)要大声哭起来,人们把这哭称为“哭嫁”。一般是先哭父母,后哭兄嫂、弟妹、长辈、女伴,这哭不仅一边哭,而且一边成段成段地哭唱父母养育之思,兄嫂、弟妹之情,伙伴友谊,长辈的关心爱护,今后自己不知如何生活等,若遇到妯娌不和就趁这时也借哭之机,用调子哭唱出自己心中的不平,然后才随迎亲的人出门。在去新郎家的路上,有的地方新娘是坐轿或骑马,在欢快、激越的唢响乐曲声中上路。
: T w R! j1 U* F1 f) d7 q8 t$ ~: v* b* [0 I& D, ?
迎亲的队伍还没回到男方家,早已有男方家的长辈在门口相迎。人们一进门,新媳妇便在伴娘及男方女长辈的簇拥下上楼进行梳妆打扮。在新娘梳洗打扮时,在楼下从楼梯口到新房的必经处,早已等候着准备“掐”新娘的人们,据说这“掐”新娘的习俗是为了沾喜气而流传下来的。待新娘装扮好,准备入洞房前,只见两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举着用松明点燃的火把,在人们喜悦欢乐声中,从楼梯口飞步跑向洞房,随之新媳妇在两个伴娘的簇拥下,在人们争相“掐”新娘的举动和嬉笑声中大步跑进了洞房。洞房门坎上放有一副马鞍,门上挂有一把筛子,内安有一面镜子,镜子上又安放着一张弓,弓上有并排散开欲射向前方的三支箭。这些吉祥物是祝贺一对新人今后生活勤劳、勇敢、幸福的象征。新媳妇进洞房后片刻,便开始举行拜天地、拜父母仪式。有的地方是在进洞房之前便举行了拜天地、拜父母仪式。有的地方一对新人入洞房时,风趣的是俩人都不约而同地争坐枕头,据说谁先坐到枕头上,今后就谁当家,不过,这只是为风趣增添一分欢乐,往往是女先男后,那也奉行和符合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习惯。因白语中“辣”与“亲热”、“富贵”谐音,因此,这时陪郎侍女们便在那盆暖和又象征兴旺的炭火里撒入了辣椒面,辣味四溢,直呛得新郎、新娘流泪,又大咳不止,逗得出出进进洞房的人们笑声不绝,使洞房洋溢着一种独有的喜气。一阵嬉笑过后,辣味呛过,夫妻喝交杯酒,以示相敬相亲、永结同心、恩爱白头。晚上有的地方新媳妇由女方长辈二人和伴娘及男方家长辈妇女数人相陆在一起吃“细巫席”(即“新娘席”)。席散后,有的地方在阵阵欢快的喷呐声中,开始举行“除拜”(即“拜亲”)仪式,“除拜”就是由新媳妇拜男方长辈,受她一拜的人都会得到她亲手加工制作的布鞋一双,上辈人接过鞋子,多少要给她几元钱或一点礼品。最后由新娘下辈人、邻里小孩一齐拜新娘,每人都会得到一份喜钱或一件礼物。这时老者笑吟吟,小者心花怒放,围观的人常常在唢呐声中爆发出一阵阵欢乐的笑声,使婚礼增添了不少的欢乐和炽热的气氛。待“除拜”结束,年轻人便一齐拥入洞房,一边品尝新媳妇由娘家带来的果品,一边在嬉笑声中开始进行闹洞房的风趣活动。第三天“散客”,由新娘亲自烹饪鱼菜招待亲朋好友,叫“吃鱼宴”。新婚后三日新娘才回门,一般都是当天返回,路程远的则在娘家留宿,至此,婚礼结束。七日新郎、新娘到本主庙祭本主,叫“颂平安子”,意为早生贵子早享福、早发财。在周城,至今仍能看到白族婚礼中古老而典雅的新娘装束。新娘头上戴的花冠以红色为主,配以黄绿色的许多小绒球组成,像一座高高的小花山。类似旗袍的大红长袍在进婆家之前要被扯去前衣襟的下半块,以示此后将为人妻人母。胸前用红毛线拴挂的小镜子,表示与新郎“心心相印”,同时又是驱邪的“照妖镜”。新娘还有戴墨镜的习俗,相传也是为了避邪。 ! C' ]; i) h: s8 n# ]4 v
; U+ K! M7 m. x7 G' S. d# h( a 本主崇拜——“将军洞”与“阿央白”
+ x' n! F% q" }% I* F+ `8 z9 T3 z+ S
大理的历史相当复杂。但是,不管过去发生过什么,将来会发生什么,这个地方及其臣民始终让人感受到一种纯洁、独特的宝贵本质。李宓将军和他的十万部队在大理的遭遇可以作为考察大理的纯洁特性的一个例子。“将军洞”始建于明代,是为了纪念大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率军征发南诏国的大将李宓而建造的。李宓奉王命出师,却在下关西洱河遭到南诏王与吐蕃联军的夹击,全军覆没,身为一军之帅的李宓也走投无路,投江自杀。大理人为纪念李宓而建了神祠,俗称“将军洞”。十万死难士卒合葬在天宝街天宝公园内,俗称“万人冢”,即“大唐天宝战士冢”。大理人除了要年年悼念他们外,还把李宓将军尊为白族“本主”,作为乡村、民族的保护神祭拜。这是很出人意料的。这场战争如果换一个地方发生,即便有相同的结果恐怕也绝不会出现这种朝拜的现象。但是,在大理,这恰恰是必然的,大理的精神和她所独具的品质决定了这一点。 2 D% ^( M+ T! l5 X& `! J) ~
* c( |/ p! V9 G1 U3 R8 Z3 i. Z5 P
一个地方的精神有时是非常明显的,这种精神往往表现为一个地方的灵性和这地方所有人身上具有的胸怀和气度,这一切构成一个地方最大的魅力。比如,大理剑川石宝山石钟寺里的“阿央白”石刻。这又是大理这个特别的地方所外现出来的魅力典范。阿央白是当地白族话的汉语译音,“阿央”是白语“姑娘”,“白”是白语“掰”的记音,白语“掰”即“开裂”、“裂缝”,阿央白的意思就是姑娘身上裂开的地方,即女性生殖器。就是这样一个现代文明所忌讳、回避的东西,在大理却取得了神圣的地位。早在大理国“盛德四年”(即公元1179年)就被杰出的石雕艺人雕刻在代表永恒的石岩上,世世代代让白族青年男女、已婚妇女朝拜,乞求多子多育,顺产顺生,减少痛苦。这种崇拜在现代文明看来可谓大逆不道,简直石破天惊。但是,在白族先民的眼里,女性生殖器所代表的意义是化育的、生产的,这种崇拜也是道法自然。几百年来,数以万计的白族儿女在“阿央白”面前朝拜,他们虔诚地跪在石像前,口中念念有词,然后把香油涂抹在神圣的女阴上。由于年深日久,石刻女阴已经被涂抹得光滑发亮,女阴前供善男信女跪拜的莲花石蒲也被跪拜者磨出四个深凹,后两凹为两膝下跪所至,前两凹则是两手下扶时手掌所磨。由此可以见出当地百姓是何等恭敬地跪拜在那个巨大的女性阴物的光环之中。女阴两边有一副石刻对联:“大开方便门,广集化生路”,集中体现了广结善缘、顺产顺生的化育愿望。女阴本来被作为不洁的象征,但在大理人看来,却非常纯洁,并不含有淫亵的成分。这一个例子再次把大理作为一个具有灵性,具有胸怀、气度,不同寻常的地方特征展示出来,影响广泛而且深远。
3 j( w& L/ r% ]# I, `* G1 s. f- ]2 o9 A i6 x, h# t6 J% d2 U1 f
每个地方都应该存在灵性,有时这种灵性存在于一个地方的历史之中,有时则可以在当地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仪式上找到踪迹。大理在这一点上更是表现明显。本主崇拜除了具有各地相同的神圣性质外,更让人感动的却是整个崇拜体系中的温情和人性。作为一个地方的守护神,本主本来应该是法力无边、高不可攀的,但事实上不是。白族本主可能只是一个石头、一棵树、一个失败的英雄(如李宓)、一个去世不久的老人。更极端的例子是,有一个村庄竟然把脱贫致富政策出台后先富裕起来的一个生意人立为本主,这就非常浪漫了。也更加明显地把大理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的价值观体现得淋漓尽致。再如白族民居,那些古色古香的老房子。那些房子从实用的角度和美学的角度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是不一样的。他们集合成一体以后所产生的结构就更是超越了普通房子的含义。大理周城,虽然至今为止还作为全中国最大的一个自然村存在,仍然只能算是云南境内的一个弹丸之地。值得考察的是,为什么它的魅力却能够长久不衰,每一个路过的人都会为之惊叹不已,并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可以说,这里面就有一种不同与众的魅力。这种魅力实证了大理世界淳朴古老的特质。让普通居住意义上的房子与美学韵味浓郁的图画般的房子结合成一个可触可视的实在。以至于每一个走进白族村庄的人都会有一种突破了时间,进入了时光隧道,突然就置身于另一个世界的感觉。无论从人情内涵,还是实用角度,美学风范,白族民居的构筑都体现出一个民族灵性。这样的地方当然是可以而且应该观瞻旅游,朝拜乃至居住的。
1 i( N/ `) o1 z. _4 a }
4 W& _9 m% _! C) ~ 大理就是这样一个有魅力和特性的地方。这种魅力和特性体现为一种精神,而且这种精神无处不在。连最小的事件也能把这种精神显现出来,就看每个人是否能够用心灵去感受她的光辉。大理的每一棵小草,每一滴露珠,每一座庙宇,每一个碑铭都有相当深刻而动人的故事,有一部厚厚的传记。大理可以观赏和品味的东西实在是难以穷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