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100 border=0,145 src=]http://www.dali8.net/[/img] . O+ f" ]3 q6 B3 n3 p: ], \; J7 z1 m
【作 者】:伍国栋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等编
! x* `( I; ]) G) X7 K0 t+ n, Y【丛编项】:无 ; A. @2 c) w1 m
【装帧项】:精装 21cm / 395 ' N& J" f: U6 m
【出版项】:文化艺术出版社 / 1992-03
$ J& r1 F' ]) d4 D1 b- G【ISBN号】:9787503907432 / 7503907436 8 N3 N- ]: s% v8 i0 s2 x
【原书定价】:¥23.00
9 z& e9 `' s. ?# z4 l8 n9 |【主题词】: 白族-音乐史-中国 音乐史-白族-中国
* ^9 Y3 F% r% m
: X2 v2 b; @- N p6 \9 d6 g【图书简介】- V# h8 V }/ Y2 M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全国记述一个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音乐专志。以纪实为主,反映了白族民间音乐的渊源流变、历史沿革及现状。$ S5 _+ a& o; n
( Y' l5 s4 Y2 @4 N7 l' N8 r【本书目录】
0 i' w4 p0 X9 _- N: S 目 录
0 |, S' U# P1 f, p$ R 序一
- V8 D/ a4 y+ f Y" F3 C# K 序二
' V0 d! W+ n% K' ^: z 综述 4 N+ s9 C! w& R' G* y. V
一 白族源流
" F: Q6 o4 o0 t- {3 U 二 古老的洱海地区音乐文化 ) b: m+ f( a& A1 x
三 元明时期的白族音乐文化
8 B0 i V6 w3 t( D" p7 `1 t 四 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白族音乐文化
$ j3 N$ Y; Z- f# y6 R6 U" }6 x 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白族 T: ]5 G- v2 h, i
音乐 0 [" t) F4 ~" O
图表 % }3 O2 j5 g% R/ G, ~: }0 {
白族民歌分布示意图(一)
1 C+ ?: c0 F8 l2 Z& |& v 白族民歌分布示意图(二)
/ o( G( ^% S3 |8 Z3 b 白族那马人、勒墨人民歌分布示意图
' g3 E7 S. t6 K 白族歌舞、曲艺、戏曲音乐分布示意图 - z3 p+ ^( Z$ C4 Q2 {
白族主要乐器分布示意图 5 ~9 }3 b4 ?% J" O& P$ S {
白族民歌种类简表 7 Q5 U, O3 L) ]1 s' C8 `
白族歌舞 曲艺、戏曲音乐种类简表 $ P' }. o8 @3 \. }% ]5 q" k
白族乐器 乐种简表
6 z0 J7 `/ d2 ?! } 志略
9 b/ d4 S2 i& i% b) Z$ V 民歌
6 Y, G: S: e' u6 W7 p' U0 I/ D 白族调
9 W. o* z, i7 @ 努塞枯 9 P$ J) d7 |( h& c# C8 k( |2 ]9 q
丝厄枯
" L! f8 J" ` \4 n 马者龙山歌
8 g* F" B% i' r3 ^! |' c% k( H 色枯
6 Y6 K" K, x1 Q% v 道枯
4 ]) ?$ c! v7 g' j5 H) D 克衣
4 x+ j$ h/ A+ ~; p 巴达公哦 4 z0 \" d. S9 q0 q# U0 V0 g0 Y
汉调 2 h, c9 u6 ^0 a* O) q
小调
( L/ |4 _5 _; L6 R' g 大帛曲 ( A* C' X1 I3 E: F
青姑娘调 & F& |" ]' Z# Y/ |# E0 T4 O0 X
丧葬调
2 F1 L& s# x, E" u$ z2 ~7 u 祭祀调
# Z5 B5 b7 j' v7 Q5 W3 G 哄娃娃调
! {2 P1 {/ G, s0 w1 ] o) [ 儿歌
5 Z) n8 p w) N 歌舞音乐
! t6 ]5 `$ B( ^& P3 h 打歌调 : ?. K9 Z* N) |, j
霸王鞭曲
( \& G" q0 N! B7 y# l 杖鼓舞曲
8 E: I1 z% I) ~/ f- v7 Y 曲艺音乐
! }3 E8 B: j# z+ b& G+ A5 ]4 ` 大本曲
' M/ C% P3 Q- k* R3 g9 ` 本子曲
! I5 @4 \+ {6 x* h6 `% t 戏曲音乐
' K. g. O% y. Y* e' i, C 白剧音乐
% s3 U7 ~4 {9 ? e j0 A/ L" C 大理吹吹腔
* ]/ q3 B+ ^* w; E" A) s; F 洱源吹吹腔
( c* T9 Q8 @* y) S O$ L 剑川吹吹腔
+ X# O$ E a2 F; ^ 鹤庆吹吹腔 , i: D5 Z' a, \) G. ?: B
云龙吹吹腔 - v' q3 ]; V# S# o
《上关花》音乐
# F0 d. d; X9 P 《杜朝选》音乐 % Q+ E5 V i$ |8 m2 v- X
《红色三弦》音乐
. d' {! ?: X F8 v; N 《苍山红梅》音乐
. J8 u$ M9 v2 g2 a2 }6 [5 w 《望夫云》音乐
8 R& X K$ M# _2 c 乐器及乐种
5 M% R! M3 H4 B 三弦
. t2 I/ y W) d+ [ 口弦 , y3 e$ s' _1 [
唢呐 1 o r1 s4 y) H6 Z, A( p+ ~( [
芦管
; ~ C- V% r9 B 枯鲁 3 \% P$ S: K/ T3 S
迪乌里
/ _( G; f2 X/ h2 J5 Y% }5 v* {. R 洞萧与戈
5 e* K( Q& g2 b- S% f4 b 笛子 ( e) d, |+ B+ K5 Q( ?
大号与铓筒 5 o7 R+ `7 b' A) x
牛角号 . f; K, j4 _" H8 L
羊角号
$ }2 Z* C) S9 E7 l4 c 海螺号
9 M4 G) A" c C0 l 树叶 , z2 v5 z7 a; T, o
八角鼓
5 I% \7 y4 @* v s6 m 杖鼓
8 X9 d' t9 H. h, n a 霸王鞭
4 H+ I9 ?, t: A8 R& k6 d" G 双飞燕
`5 B5 @! ]: @; r 白族吹打乐 ( a) I) ]! p+ ^. A/ K; x9 c4 p* p& k& o
洞经音乐 C2 F- a1 }4 o( m+ G/ e- X& V: M
曲目、唱段
h# @; K. M5 a/ x 《大理坝子好风景》(洱海沿岸地区白族调) 4 j$ ]7 ?3 \8 ~
《蜜蜂恋花花恋蜂》(罗平山地区白族调) . V" P& N' h5 n' c6 ] D7 E. f, }
《心肝票》(剑川洱源坝区白族调) & X1 c# _: _" R5 Z0 s! v) r2 ^
《死死活活我俩个》(甸北白族调)
- ^$ g+ O' `# Q% _4 u: p5 J 《阿哥出门你莫气》(昆明郊区白族调) " N: Q2 `, a# `3 d
《白族有根歌》(保山白族调)
; ` R1 N4 u. y' [3 s5 m$ P0 J% V( A 《石榴花开叶子多》(南华雨露白族调) 3 V/ \+ {/ N' s; D6 Z2 k! i+ S6 d
《牡丹花开海门口》(努塞枯) ' b" \- X- s: C2 \; Y: y5 P& ^2 ~
《真心相爱永不变》(丝厄枯)
9 {% Q7 \" k; k 《白月亮呀白姐姐》(丝厄枯)
. m% j1 k5 L( _8 C) T+ \0 t6 I1 l 《花见蜜蜂自然开》(马者龙山歌)
, o# J; U+ h7 r2 [. _ 《吹到花丛中》(色枯) 1 T* ` W, a6 D7 p2 O5 [1 E: k2 k
《荷花池边心相映》(道枯) / d4 A* `- ^" u7 r. P: U: G- i- s
《一步一台到门口》(刷克衣) 1 I0 k+ i& C: ^- E+ k
《打开仓门接白米》(达克衣) # S3 m- b% x7 i& t! E5 }2 V
《写字得在桌上写》(乌克衣)
- U, a) A; y2 h* R% P: Q" [& k d. O 《父亲母亲一个姓》(巴达公哦) 0 r g0 e1 Y0 I, r9 d/ J4 S4 f
《高黎贡山相见吧》(迪乌里调)
. B) ~4 |4 n3 [) {# S0 h( _% k 《爱玩遇你爱笑人》(汉调) ' l; g+ E. X3 `" D4 y2 c J1 _2 J
《麻雀调》(汉语小调)
# \' C4 ]" `' u5 u4 i7 i6 M 《泥鳅调》(白语小调) . q) v2 f) q4 r
《鱼调》(白语小调) ! s! i- c/ a0 X$ `
《白月亮》(白语小调) 2 z% A+ ?3 c: {. }+ E
《天上星星伴我耕》(白语小调)
' H) [! @2 j1 L- V 《上关到下关》(大帛曲)
+ F' M {0 [/ j( S 《青姑娘呀阿姐姐》(青姑娘调) * R- C( l; U' W5 |$ ~5 k
《阿波阿嬷离我去》(哭丧调)
i( D4 Z( c4 L+ R3 _ 《走了你话都不说》(望空喘一达)
* A( F* b" _2 }( Y! J* w. I 《不唱不跳心不安》(望空喘一达)
6 O) c3 R$ v9 J( e( A 《紫竹林里白鹦哥》(挽歌)
7 x0 d# z$ m* Y* W" J, v 《母亲四月得病到七月》(悼亡人)
' o4 R7 N6 f# B. N. s 《三塔寺上金鸡栖》(神调) % ~. u- p6 S3 n4 i0 ~
《两束金花敬神灵》(敬花调) & e8 m) w1 A$ ]# b
《龙王行水一枝花》(拜龙王调)
+ A7 @4 i' y: H" l: f2 a+ t 《诚心栽花又散花》(散花调) 6 \" l+ T( z( D
《家住云南喜州县》(祭祖调)
1 I4 ~6 x/ A& w! _ 《拜旺来烧香》(祭神调) . ~# V. {- }9 Q2 p' O+ D% w
《小宝宝》(哄娃娃调) * D0 t$ h" T- ?% h2 ~3 R3 t; Z
《我的孩子真乖呀》(哄娃娃调)
3 J( _: x: l8 y5 {9 d 《阿滇滇》(儿歌) . C Z1 E% h8 _ k/ {. {7 d- ^
《盘古分天地》(打歌调) ; B% y- W2 c2 V( T+ ^0 ]" i
《灵前灯火亮得好》(打歌调)
4 P6 ~9 ^: H$ R5 q+ U, y9 o |$ { 《公鸡不叫我就动身》(打歌调) 0 {( h; m/ _+ f$ G
《十二月调》(霸王鞭曲)
5 `8 Z: d* O) a6 I 《鞭声铮铮响连天》(霸王鞭曲)
7 c! n! k( e" |* @ 《柳荫记 结拜》(大本曲唱段)
# m1 v. u6 }3 \9 ]% o) L! I. L 《磨房记 相会》(大本曲唱段)
% q; u, T* E/ |. }( N# {/ p7 t 《出门调》(本子曲)
, C; C9 M5 [' C) d- i; n 《沙溪之战》(本子曲)
3 \2 i$ W* P, j& I- w 《滚一道来变一样》(大理吹吹腔戏《杜朝选》唱段)
& ~, O* `) I3 \: _9 | 《大队人马出长安》(洱源邓川吹吹腔戏《黄河摆渡》唱段) 2 c5 k7 J) `4 `; X# j$ s
《适才小姐把令降》(剑川吹吹腔戏《柳英晒鞋》唱段) 9 R4 i% ^4 l) E. { D7 p0 }% z. L b
《木兰纺织在机房》(鹤庆吹吹腔戏《木兰从军》唱段)
/ ?/ q* C; @7 `# i% v 《昨晚一夜我睡不着》(云龙吹吹腔戏《火烧磨房》唱段) 5 n# S4 {5 A% M' D% s; P9 |
《季子作揖我泪汪汪》(云龙吹吹腔戏《火烧磨房》唱段) ( v$ w& I/ X; x
《两串佛珠共一色》(白剧《苍山会盟》唱段)
% @, c" ^2 P9 v4 Z 《学白圭姑娘》(白剧《望夫云》唱段)
' u( _) p8 Y2 n" l: g9 [3 A; t 《耍龙调》(唢呐曲) / `, u* ?. Z% ?& j! ^& b- L0 Y
《大摆队伍》(唢呐曲) : U! u, @8 ]4 c& R; ?
《蜜蜂过江》(唢呐曲) 4 Y/ j, s. f5 m
《过山箐》(唢呐曲)
0 Y( t9 j2 Z4 d, y; x 《哑子哭娘》(唢呐曲)
* n7 W9 T0 g4 L$ x+ E 《栽秧调》(唢呐曲) 6 Y4 o2 S3 W- e' W- v# |, u
《耍虎调》(唢呐曲)
( G$ o# q: p; G ?: X7 F' v 《叠落泉》(唢呐曲)
" c( z- W$ D+ P8 w 《仙家乐》(唢呐曲)
2 b; ]: L% ? k+ {. y 《大摆三台》(大三弦曲) 6 S* r" n! Q) C" P3 n& r
《小摆三台》(大三弦曲) 1 Q) Y( d9 n& D% k) U/ s# t
《剑川调》(龙头三弦曲) 1 f3 Q+ E+ g. o, ~
《乖达调》(小三弦曲)
$ M/ w$ R- {: B" \4 C4 E 《滴滴调》(小三弦曲) 0 c/ _5 H& h3 `6 g+ h- n6 b( K
《克达调》(小三弦曲) " @9 V* f5 E N+ C% }
《八句平腔》(洞经音乐选曲) ' ^% F% [* W! k
《义督古词》(古曲) ( D4 E9 Z+ K8 c4 C' T3 L& ^- R; W
音乐风俗
) s1 q! t4 ^/ \! I 栽秧会
7 p0 t0 z% E P) r* \- v 田家乐
4 S* D4 P G7 R6 C 春王正月 # O- a; w7 W! \
本主祭祀乐舞 ( h$ \6 J l5 _
正月八灯会 ~ y2 {# X% ~
绕三灵 4 b3 O: A7 z; i; T
石宝山歌会 8 e5 ^ ?" \3 D1 A# \# r* d! a
耍海会
) [) \; Z4 F9 T* Z 鹤庆朝山会
9 p0 m$ E' u3 C& X6 I! V# f 青姑娘祭 $ p! Q! b+ v1 z/ e* ^+ k1 `' P' m
请七姑神 " j9 f5 S+ {$ F5 S3 X6 H! I3 b
三月会
$ ]8 i+ z+ s: M. O d# D0 A- U1 l1 r 游神 3 L% K8 _' j: H
拜日旺 ; _. C7 Y( ]; T% G
音乐社团
0 k: s4 t4 O9 r, V4 c: ^ 大理白族自治州歌舞团 & v L5 E% X) r$ O* E
大理白族自治州白剧团 9 a7 G- y! ~3 M' U
洱源县文工队
7 L- A! c$ q2 [% P5 ` 剑川县民族文工队
! b6 E3 u+ K4 b! i+ ~, V 鹤庆县文工队 $ r, B4 K2 Z; q% J/ m
云龙县文艺工作队
, r+ p; ?( T' c+ |) F 周城业余宣传队 % `7 P: c4 i. b( l$ i$ q: ~7 I
兰林业余吹吹腔剧团 ; R( a" O+ V0 k( T. o( W- u
象图业余吹吹腔剧团
1 D3 _9 S* u1 d# k# X4 q( X/ V 上兰吹吹腔班 1 O, P1 b, ~& H; z$ u
安乐业余吹吹腔剧团
" [9 W: T" b; W 汤邓业余吹吹腔剧团
7 Y" t9 Q3 x$ H 大达吹吹腔班 " N7 G5 u1 e. t# a# ^5 A
大理州音乐集成办公室 / ?: t) y% s2 n; N& b) D
音乐著述 + h& \6 t% j# }0 c$ c, L
《大本曲音乐》 - H7 v1 o6 a) F; ]. g
《戏曲杂谈》 9 k# C" [# k# m& F2 b- h9 P
《云南白族民歌选》
3 B2 K v3 |4 j+ a2 j3 O 《白族大本曲音乐》 6 e; c3 t; C" t& M
音乐传说、轶闻 , J' |# f/ W1 o) W. F
《“曲姆”坟》
; {8 H2 f9 I3 u 《石宝山歌会的由来》
# ^4 i4 @4 q- A# v: H' I7 N8 X* n 《芦管、哑子哭娘和唢呐》
; e/ k4 v% k- z6 s# g 《石龙霸王鞭的传说》 ' i! e, N( G0 X! [! E) j+ Q8 k
《龙头三弦的来历》 % h! h& F( W _
《天上飘下三本子》 ; ~) z2 h& n% z7 b; x
《鹤庆唱吹腔,世道就变样》
" g8 f. o, R2 {! m. ~ 术语、谚语 口诀 楹联 1 d z) }6 z; d a7 v
术语
* r& {' z6 L5 R 谚语
/ R7 c9 E6 X& A* L 口诀
7 _% K0 y3 m j, F" g% P: F 楹联 / Y7 T3 E' V, \2 l3 A
音乐史料
; s& d* M% T& B0 N- m$ [' y: V/ @ 文献 % P: F, r+ a5 h( ?
诗词
" e9 c. F5 g0 J' N* n/ T 碑文 # Q) N& d% k5 ]( q
音乐文物 ) K0 A" L0 K7 s& H& ] y' x# z
铜鼓
- Q0 ?. G6 f: ?' @" o* [# s( y 青铜钟 7 |% t1 S5 a* U( }1 H- Y4 h
青铜葫节丝斗
1 G) V) {5 y' a9 H& r9 q 南诏中兴二年画卷仙乐、铜鼓图像
- L9 b! J0 p; c' x1 @8 u+ t8 @; i 大理国张胜温画卷乐器图像
7 a+ O" O; O$ P9 D! j( B2 F 苍山中和峰明李氏墓彩色乐舞俑 ! Z8 A9 H; j% ^/ o& O
山花碑 5 P Y( V; C( S- p) n" K! w2 R& K
传记
7 `9 c; x- ]/ T ~8 ~7 G 杨黼传 8 ]4 S" F; N- S% C6 F; o
杨汉传
! h# G7 x& }, {0 m* A% c 张明德传
9 _/ x* Y* |4 W6 x% l+ D) E8 H+ w, Z 李明璋传
4 j: E' E3 x$ g6 ?1 X 杨杰传
& h5 J% z: C1 `% Y) ]. [: B6 V 后记
* E9 u5 U+ h; b( [% y0 T5 [2 X 主要参考书目 7 S0 Z7 {! l6 M$ s, ^9 A
英文目录 8 {: E" n7 C E; W& N; Y/ b5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