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C: V) m; `6 m, V% q3 s) r
在云南省 大理市周城村,只有不到20%的 白族妇女从事扎花工作。 ; v/ S7 ^1 [ _1 q
千锤百炼出精品0 |+ c. w3 Z3 E. G$ J1 l
云南省苍山脚下的大理市周城村,是个有着上万人口的历史悠久的大村。全村99%的人为白族,是全国最大的白族聚居村,同时它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扎染艺术之乡”。1 {& G' B/ L1 e$ r; v/ C
扎染,是白族民间传统工艺。扎染布由手工针缝线扎,反复冷染浸制而成,颜色青里带翠,凝重素雅。2006年,白族扎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 A1 l7 ~" G8 B- Z
走在穿越周城村的滇藏路上,扎染坊林立,蓝白相间的白族扎染布随处可见。其中,有家名叫璞真的综艺染坊。在染坊工作的张仕绅老人今年已经70岁了,他是云南省唯一一位国家级扎染传承人。7 M2 f& k* m, K; l2 V3 i) N
璞真综艺染坊内,有几个一人高的大木桶,里面装着旧黑的水,水中泡着用板兰根做成的土靛。据说,只要用这种水浸泡,土靛可用上几年不坏。在大木桶旁,张仕绅从木桶中挑起一撮如蓝色泥一样的东西,这就是土靛。板蓝根原本在苍山上野生,用量大了后,染坊人家就在山上进行大面积人工培育。
( a/ b4 c# l& z! N张仕绅介绍,板蓝根每年二三月下种,8月底、9月初收割。做土靛时,要留下板蓝根的根,只割叶和茎,再按比例加石灰、水,在松木缸里泡一周。泡制过程中,每天要用染棒捣打,让水起泡,再沉淀、上架、去渣,反复几次,水分蒸发掉,蓝靛就做好了。手艺好的人,能用50公斤板蓝根制出15公斤蓝靛,手艺差的也就做出七八公斤。
8 \8 ^) `) ?) M) Z2 _& ?土靛染布不容易上色,是个复杂的技术活儿。用土靛做扎染,要以冷染的方式浸染,反复多次才能成色。据张仕绅估算,土靛染布的成本比化工原料染色至少高5倍。然而,经过对比可以发现,经过土靛反复浸染而成的扎染布匹,颜色凝重厚实,非常漂亮,而化工原料染的颜色则轻飘许多。* R0 }+ X9 G: m% x* B5 B ^
迎合市场,发展遇困境
1 o/ e# V; |) C* }/ s# C- m据介绍,目前周城村共有扎染作坊17家,已经都用化工原料染布,而不再坚持土靛染色传统了。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土靛只能染出单一的蓝色,不能满足客户多样化要求;另一方面,土靛成本昂贵。此外,土靛染色困难且容易褪色,而化工原料染色成本低且一次成色,色彩丰富鲜艳。- z9 c a: J! d$ Z! i# J- `' Z4 C% A
周城村紧邻著名景区蝴蝶泉,传统白族民居随处可见。作为云南省重要的旅游民俗村之一,周城村的扎染制品因此成为重要的旅游产品。由于游客们青睐便宜的扎染旅游纪念品,周城村的作坊主们便纷纷抛弃了传统的土靛染布技艺。
4 T& L: ` ]. ^2 p) ^, q7 n0 r周城村的扎染处于作坊阶段,前些年无序的恶性价格竞争非常激烈,使得扎染制品的价格越来越低,扎花工人的工费也被挤压得极低。据说,一位扎花工人每天多的能挣10元,少的则只有五六元。上世纪80年代,周城村扎染红火的时候,村里80%的妇女都在做扎花工作。而现在,只有不到20%的妇女在做扎花,且大多是50岁以上的老人。璞真综艺染坊的老板段树坤说:“没有好的扎花工人,做精品、做品牌等于空谈。”2 W B3 c7 u0 p( a% k
正视自身价值,回归传统# H. c, e% Z3 v: R* J! ? K
目前,段树坤正在修建一座“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具有白族传统民居特色的扎染博物馆。将来,游客在其中不但可以看到以板蓝根等植物为原材料的传统扎染的全过程,还可以参与扎花、染色等不同环节,亲自体验传统扎染工艺。此外,博物馆还将走传统扎染精品化道路,计划培养两三百名年轻的扎花女工。) h& I, P6 O5 b" P
但在此之前,段树坤只能跟其他染坊主一样做低成本经营。段树坤的璞真综艺染坊里挂着各种印度、尼泊尔风格的时装裙。段树坤坦率地说:“这些主要是用化工原料染色的,染坊就靠销售它们维持运转。但这些不会做很久,最终还是要走传统扎染的道路。”
& L6 c* @( U8 m v6 m' L/ J周城村新一代作坊主用化工原料染布的做法,让身为国家级扎染传承人的张仕绅很不满。现在,周城村会用板蓝根制土靛技术的只有他一个人了。
) R- D! @% S7 {/ o5 N据史料记载,扎染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印染工艺,早在1000多年前,人们就掌握了这门技术,并在织物的印染中广泛应用。由于扎花耗时太久,宋朝皇帝曾出告示,禁止扎花染布,从此扎花技艺在中原消失了。传统扎染能够在云南大理白族地区传承下来,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幸事。
$ h* u2 b H- g0 v传统扎染,“扎”和“染”同样重要,两者缺一不可。当传统扎染的扎花和染料两个核心技术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时,我们不禁为这门古老的传统手工艺的生存捏把汗。好在,像段树坤这样的作坊主已经看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开始做生产与拯救工作。. }: J3 T1 i# S# l
今年初,张仕绅作为白族扎染传承人,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白族扎染受到了观众的关注,这让张仕绅很兴奋,也更加坚定了他让周城村扎染业回到传统扎染道路上的信心。' a7 P# |& _( \% _' |9 I: N" Z0 o
转载自:http://www.mzb.com.cn/html/Home/report/319228-1.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