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吹腔是在白族说唱曲艺大本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白剧的幼芽。
: E+ e' Q& W2 `0 ]/ T* Z白族的戏剧起源较早,在南诏时代就有“海东戏”。公元18世纪中叶,清乾隆年间,白族有了戏剧,并产生了戏剧脸谱、在大理周城古戏台、洱源庄上乾隆古戏台及凤羽凤翔古戏台和其它已毁的古戏台上,就演出了有戏剧情节,有歌舞叙事,有唢呐伴奏及锣鼓叫点的吹吹腔剧。& J# m% ~- l/ v( O4 x* y
吹吹腔歌词夹用汉、白语,唱词基本上仍采用“三七七五”的民歌形式,演唱时豪迈、爽朗、高亢,体现了白族的民族风格,吹吹腔戏中的舞蹈身段朴素、大方,开朗,继承和发扬了白族民间舞蹈的传统。4 A1 s. c1 a- Z
现有吹吹腔戏目两百多种,故事情节大多取材于汉族的章回小说如《水浒》、《红楼梦》、《白蛇传》、《杨家将》等,也有反映白族人民生产、生活、爱情内容的剧目,如《赶三月街》,《开荒》等。" ^+ n) n; E+ [. U+ }# O
洱源县凤羽庄上白族老艺人李治唐,云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保存着一套吹吹腔戏脸谱,他不但会唱吹吹腔,还能用唢呐伴奏,也会弹三弦,唱大本曲, 自弹自唱,还能编创剧目,他创作的吹吹腔剧目经演不衰。颇受欢迎。 ~+ Y# p) ]0 m6 {& s2 ~
由于吹吹腔剧是一种综合性的白族民间艺术、具有白族民间音乐、舞蹈的特点,又有汉族对白、叙事的情节,在艺术和内容上吸收汉族戏剧的优点,小巧玲珑,丰富多彩,演员仅二至四人,时间不长,所以深受广大白族人民的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