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洞在洱源县凤羽镇南面的天马山麓,山中古木参天,郁郁葱葱,恰在点苍山云弄峰背,从这里流出的潺潺溪水,注入凤羽河,汇入茈碧湖,并最终奔到洱海中,当年徐霞客老先生足迹踏遍滇土,也曾探访过“清源洞天”,留下大段关于洞内奇观的描述。兼之被人称为“三不动”御史的邓川人杨南金,题下了“清源洞”三个熠熠生辉的洞名,至今仍镌刻在洞门上方,给此洞无形中凭添了几许文化含量,多了几分历史积淀,相传此洞内有伏流暗道直通下关天生桥。又传此洞东通洱海边的漏邑村龙马洞、西通黑惠江畔的炼铁乡,说法不一。0 _; D' r9 D2 X2 W6 E% [$ k/ F
从凤翔镇出发蜿蜓前行约半个时辰,我们便来到天马山脚下,山脚那一眼幽深洞穴,如一尊卧佛大张开铜盆巨口。依洞而建一寺。寺内香烟缭绕。从山脚涌出一道清流,明澈清丽、在山谷中凝成一汪冷峻的深潭、从潭中溢出的泉水,潺潺向东流去。来不及欣赏秀美的景色,我们便直入洞内,一股寒气便迎面袭来,外洞较宽敞,石笋、石柱清晰可辨,多为乳白色或淡黄色,是较为普通的溶岩地貌,但一深入50米外,便漆黑一片。洞分上下两层、左右两穴,左穴较窄,右穴宽如厅堂。我们恍若在暗夜的崎岖山路上摸索,只觉一个洞穴连着一个洞穴,忽而朝上、忽而往下,在烛光照到的有限的可视范围内只见一层气体如雾一般悬浮在前方,各种千姿百态的乳石或呈柱状,或呈树枝状、或呈人形、兽状.只要想象力稍微丰富一些。龟、蛇、乌、兽,或是花、木、草、虫均是可以随意命名的。不知觉间,便到了一处叫“观石洞”的地方。在烛光摇曳之下,依稀可见“观石洞”三个醒目大字,这里洞穴极宽、从洞顶倒垂下来的石笋大小、形状不一,像冬日里凝在沟边草叶上的冰;麦一般。洞四壁,也凸凹有致。仿佛现代广场的浮雕艺术,再看洞底,阡陌田畴,丘陵高原。简直就如同战争沙盘,特别是那一道道梯田,其形状与真的高原梯田无二, 只不过极小罢了,洞中有巨石几块,其中一块形如走象,长鼻子大耳朵清晰可见,一块如正盘坐参禅的高僧,双手合十、肥头大肚,令人忍俊不禁。4 a9 C7 A5 x# T2 j( }; b1 v
洞中有洞,迂回曲折的清源洞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真的,“清源洞天”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难以解读的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