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悲伤才能治愈悲伤

0
回复
212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7 21:5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周,在心理咨询师的培训课上,听到老师讲了一个案例,让我感触颇深。来访者是一位35岁左右的女士,患有恐惧症,惧怕的不是特定的动物或者血之类的东西,是特定场所的恐惧,不是广场或者电梯这类比较容易患恐惧症的场所,而是自家的地下室。既然到了病症的程度肯定不是一般的恐惧,她从来不敢踏足自家地下室,如果迫不得已要去地下室她一定会让自己的孩子陪同,即便如此,她还会因恐惧而心跳剧烈,汗流浃背,四肢颤抖。被问到为什么会恐惧地下室时,她答,感觉地下室的地底下埋了一个死人。患心理疾病跟一个人内心的压力或者冲突有紧密的关系,但从外表看,这位女士自己的事业发展顺利,丈夫也对她温柔体贴,两个孩子也聪明乖巧,谈得上家庭和谐,事业成功,似乎看不出她患心理疾病的原因。后来,在谈话过程中才得知,她现在的丈夫是她的第二任丈夫,她的第一任丈夫是忽然遭遇车祸去世的。车祸发生后,她一个人负责丧葬事宜。后来,她开始一个人的生活,发展事业,恋爱,再婚,生孩子,生活得很不错。她单位里的同事和身边的许多朋友甚至不知道她曾经遭遇丈夫忽然去世的人生重创,因为她没有向其他人说起,也没有将哀痛表现出来,一个人处理和应对了许多艰难的时刻,甚至她都很少哭。
后来搬过几次家,亡夫的照片,学位证,获奖的证书,他们恋爱时写的书信她都舍不得丢掉而是放在地下室。当她意识到自己的恐惧症跟亡夫有关时,她问咨询师要不要扔掉这些东西。咨询师说,只有先处理了感受再去处理这些物品,这样对她才更有帮助。她要重新去哀悼,去宣泄内心的伤痛,去释放自己的悲伤,去跟亡夫告别,而后再来处理这些留下了的遗物。结果可想而知,经过哀悼和悲伤的洗礼,这位女士摆脱了地下室的恐惧,过上了更健康的生活。

岁月是最大的小偷
听完这个案例,我忽然明白了丧葬仪式存在的意义,不单单是为了祭奠死去的人,更是为了活着的人能获得平静,继续努力地生活下去。我爷爷过世时,我回去奔丧。之前家里人跟我说,我到我们进村的那个路口时,一个堂姐要哭着去接我,然后我们两个人一路哭回来,回家后洗手,焚香,哭拜。我当时还有点担心自己哭不出。后来,也不知道为什么,当我到家时并没有人来迎接。坐了一夜火车,一宿未睡的我,洗了手,吃了点东西,换上麻衣,直接来到灵堂。灵堂安放一张桌子,桌子两侧挂着白布,幡旗,桌上摆着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我燃了香,看着爷爷的照片跪拜,说一句“爷爷,我回来了”就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
家里请了乐队,还请了三位道士做了三天三夜的法事,其他的亲戚宾客吃了三天的酒席,我们这些子孙披麻戴孝,在喧嚣又激昂的乐声和道士的指令中跪拜、痛哭和短暂的昏睡中度过了三天。几乎每隔一两个小时我们要起身跟着身披道袍,手持法杖、拂尘,口中念念有词的道士一起行走、转圈、下跪、磕头、弯腰拜拜,他念什么,我们就跟着念什么。吊唁仪式要哭,超度仪式要哭、送葬仪式要哭,下葬仪式要哭……有的时候手上的那碗饭还没吃完,丢下饭碗就开始哭丧。有的时候,旁边有人看我们太辛苦,会对我们说:哭两声意思下就好啦。
记得下葬仪式结束那天下午,我们抬着纸房子和一堆的金元宝,在村口的桥墩旁,大家围在一圈,人手各执一根竹枝,看着燃烧着熊熊大火,一边拼命挥舞着手中枝节繁复的竹枝,一边喊着,“阿爸,快来拿啊!”“爷爷,快来拿啊!”“这些都是给你用的!”堂哥的儿子才3岁多,跟着大家一起挥舞竹枝,脸上的兴奋样子像过节,大家看着都觉得好好笑。在这个仪式开始之前的准备时间里,我们这些孙儿就拿着竹枝在河边互相追赶和玩闹。
尽管整个葬礼过程看起来好像时而悲伤,时而温馨,时而富有黑色幽默,很像刘梓洁在《父后七日》中描述的那样。但这些仪式是做戏也是真情,是荒谬戏谑,也是饱含深情。给我们处理和释放自己悲伤的时间和空间。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那么多对逝去亲人的纪念仪式:葬礼、头七、三七、五七、七七、百日、清明祭扫……人们在这些日子里寄托哀思,表达对亲人的敬意和怀念,通过这些仪式将内心的悲痛宣泄出来,哭出声音,流出眼泪,真切地感受着自己的悲伤……渐渐恢复内心的平静,然后继续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有豆友写信来问我,怎样才能忘掉EX?需要多久的时间?分手的痛苦让她想逃避一切去尽快忘记前任。她内心总有一个声音看不起她,鄙视她:你真没用。给我坚强点。问这一问题的人短期内都不会忘掉EX。曾经失恋时,我一天不想前任就在纸上画一笔,某一天我看到那纸上画满的几十个“正”字,忍不住嚎啕大哭,我知道其实自己每一天都在想念他,强迫自己去忘记,去坚强反而让自己更加痛苦。失恋了就去哀伤,怀念,发泄自己的痛苦,给自己恢复的时间,不要强迫自己去忘记,当你不再去想还要多长时间会忘记他时,你就忘记他了,你也走出了失恋的忧伤。压抑自己反而不容易好好跟过去告别,唯有真切地感受悲伤,才能治愈悲伤。
无论是亲人的离世还是一段感情的结束,失去总让人感到悲伤,悲伤时不必假装坚强,不要压抑自己内心的痛苦,更不要因为害怕而逃避,去直视,去感受,去怀念,去哀伤,发泄出来,只有这样悲伤才不会压垮你,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告别,重新出发,继续生活。
在吉本芭拉拉的《厨房》里,失去所有亲人,只有在厨房的冰箱旁才能安睡的少女樱井美影,被曾受过她奶奶生前照顾的母子收留,母亲惠理子是个变性人,儿子田边雄一又寡言少语,三个各有悲伤的人在一起共同生活,悲伤与悲伤相遇、碰撞……从这家人井井有条又温暖的厨房出发,美影慢慢获得了治愈,走出了孤独。我会想,如果不是这种奇怪的家庭组合,美影也许就走不出悲伤了,因为他们本是伤心人,能够理解她的悲伤。
在心理咨询界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来学习心理咨询的人是正在遭受内心痛苦的人,做得好的咨询师都是本身患过心理疾病的人,甚至病得很严重的。我想到的心理学大师就有好几位。比如荣格,他患过时间比较长的精神病,出现过幻视幻听现象,患病期间,他深入探索了自己的无意识心理境界,沉湎于自己的奇特想法、梦和想象中,努力发现人格的真正本质,后来表发了新的人格理论。比如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他在弟兄中排行第二,长相既矮又丑,幼年时患软骨病,身体活动不便,4岁才学会走路,在身体健康的哥哥面前他总感到自惭形秽,超越自卑以及与哥哥、同伴的竞争成了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可以说,他后来提出的著名的自卑与超越的理论是他自己个性发展的真实写照。还有森田正马,他自幼体弱且有神经质倾向,12 岁时仍为夜尿症而极度自卑,16 岁时患头痛病常常出现心动过速,大学的时候得了神经衰弱。还曾因生父母的气,想到当着父母的面自杀。他因自己的神经症而创造出了治愈神经症的新疗法——森田疗法。这些例子似乎再一次说明了:只有悲伤才能治愈悲伤。
《厨房》的结尾处美影对自己说:“我会不断成长,经历风霜,经历挫折,一次次沉入深渊,一次次饱尝痛苦,更会一次次重新站起来。我不会认输,不会放弃。”当你面对失去时,无论你是坚强的人还是软弱的人都要去为自己的失去而哀痛,不压抑,不逃避,更多地去品尝那悲伤的滋味,饱尝痛苦的感觉,让悲伤治愈你的悲伤,没有打倒你的将使你更加坚强,你将会再次站起来,活得更好。(文/meiya)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