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批判在《小时代》上映后就此拉开序幕。这部被指摘为充满了所有现代消费主义符号的低俗电影,导演郭敬明不顾反对的呼声继续上映了《小时代2》。目前两部《小时代》的票房几近7个亿,郭敬明在一片争论与骂声中赚得盆满钵满。
《小时代》是一部讲述年轻人面对事业、爱情、友情的困惑做出人生抉择的电影。影片之所以拿上海这座城市作为故事背景,与这座城市本身的气质相关。一直以来,在中国人心中上海是财富和时尚中心,她代表着一种精致的生活方式。更有人直接指出,此类国产烂片能够创造几个亿的票房神话与三、四线城市的贡献不无关系,甚至有人戏称郭敬明的创作团队是“城乡结合部”。
市面上的评论者直观地认为一部奢华糜烂、物欲横流的粗俗电影背后,是由一个内心自卑不已的灵魂所创作的。最能够产生共鸣并附庸《小时代》的观众,被认为是来自三、四线城市从没见过世面的年轻女孩。据悉这些观众的平均年龄约20岁左右。低俗而幼稚,但有人喜欢。对此郭敬明只是笑称民族的审美情趣不是他所能改变的。
但是,消费主义只是结果而非原因。到底什么才是成功?很多年轻人误以为《小时代》所体现的奢靡生活就是一种成功的标志。年轻人乐于从众,从其中体味到所谓屌丝与高富帅的对立,并对高富帅羡慕嫉妒恨。这些心态都投射到了《小时代》营造的纸醉金迷的幻梦之中,并从中得到虚假满足。正如弗洛姆所说,“心理学的关键问题是个人与世界的那种特殊联结关系问题,而非每个人或此或彼的本能需求之满足或受挫。不仅如此,它还假设人与社会的关系并非静止不变的。……引起人性格差异的那些冲动,如爱恨、贪求权力、渴望臣服及沉溺于恐惧感官享乐等,都是社会进程的产物。人的倾向,最美好亦或最丑恶的,并非人性固定的生物部分,而是创造人的社会进程的产物。”
然而,只有原子化处境之中的人才会抛开与他人的关联,将一切公共性和与他人的情感共鸣、思想呼应抛在一边。此时,他们的语言不是沟通的工具,而是自我的独白。与人说话不是为了看到差异,寻求共识,而是个人私人趣味的简单重叠。外部世界和他人不过是天边飘动的背景,既不需要关心,更不需要了解。也就是说,当陷身原子化处境后,个人的自我与对象世界异化了。
于是原子化的个人便丧失了客观地进行自我认识的兴趣,转而自我欣赏,互相欣赏。通过计算他人赞美和批评的数量来获得自我肯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被公众见怪不怪、久积成习、视为当然的自我认知失调。
硬币的另一面则是个人的小悲伤、小心情。因为世界不是纸糊的,不是由电视画面构成的,而是实打的。他人也是会愤怒的,至少也可以不对原子化的自我不予理睬。粗暴对粗暴,结果,有些年轻人目力所及之处便只有个人的小悲伤、小心情。我的悲伤证明我的存在,我的失落表明的价值。狂妄自大和自恋自艾都遵守同样的心理逻辑——永远自闭,永远自我循环,而且还简单,粗暴,非理性。只不过一种是带着狂妄自闭的粗暴,一种是裹满莫名忧愁的粗暴。
所以,这部分年轻人不会主动关心社会,没有对宏观问题的关注力和判断力。他们非常自我、冷漠、缺乏社会责任感,放眼世界的胸襟也不够开阔。发生在这些青年人身上的危机大部分都能追溯出心理的根源:就是个人和集体的信念扭曲为贪婪、恐惧、幻想、逃避现实的错误观念。问题就是症状,这个社会的状况正反映出我们心灵的状况,原子化的青年心理,反映着疏离冷淡的现实。
可是我们人是现实意义当中的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不是静止不变的,人并非是孤立的、抽象的人。自利的驱动使得人失去了创造力与主动性,蜕变成消费机器,被动的消极物。而心理分析就是引导人们意识到体现在这种病态的文化特征中的自我的病态特征。
导致症结的原因何在?我们不得不反思一国之本——教育。如今教育体制的困境在于僵化,我们的公立教育缺乏价值观的导向,更谈不上对年轻人历史感的引导。青少年教育缺乏社会参与和公共生活。须知社会意识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通过参与公共生活青年人才有社会认同,懂得如何正确处理与集体、社会、他人的关系。哈贝马斯认为人类在互相交流、互相尊重的社群中了解彼此的方式,能够超越孤立而自主的“自我”。从一个狭窄、工具性、自私的自我本位世界观,转化成多元观点、系统化、有机的、关系的、社会中的心灵体。在心理学中,这一过程被称作社会化和去原子化。社会化过程的扭曲,造成了对普遍交往能力的压抑和对不能满足的欲望的移置和代偿性满足。
一个人对社会良好开阔的觉察会反映在生活品质中,寻求内心和外在的和谐。对这种人而言,无疑会与更大的整体有亲密的连结感,并为之负起责任。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不但拥有最好的经验,也是最有慈悲心的人,是伟大的社会改良者和革新者,是对抗不公义、不平等、奴隶制度、残酷行为和剥削行为的最佳斗士,也是追求卓越、效果、能力的最佳战士。我们也越来越清楚地看见,最好的“助人者”就是最完全的人。社会道义来自自我改进和对社会热心的整合。
人的生存背景脱离不了时代的限制,而有所作为是需要突破此一限制的。基于此,恐怕对青年人的后天塑造是异常艰难而重要的。青年人学会从现实中思考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办法,这样一种社会参与和社会观察在教育实施中是必不可少的。如何让青年人自然地在实践中体验,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品质,是值得深思并加以解决的教育难题。找到社会的位置亦即找到自身的价值所在,也许我们应该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帮助年轻人实现自我价值,为自我负责。
当媒体放声咒骂时,清醒的人是看清楚了当中因果关节的郭敬明。郭敬明不是小丑,他只是迎合并利用了这个时代的病症。(文/刀劈三观荔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