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走到丁克这一步

0
回复
287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7 21:5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几个月前去北京听了场“一席”的讲座,当时演讲者是庄雅婷,说的便是她的新书《我们如何走到这一步》。当时她说,每个人都应该适时的询问自己究竟自己是如何走到了今天这一步的,如此才能更好的进行自己的人生。于是我努力的回想了一下自己的人生经历,真的就发现了自己生命里的许多显而易见的触点,看似随机却又是注定般的改变了生命流淌的轨迹,而最与世人分道扬镳的决定便是:不生孩子。
关于选择不生孩子的想法成因,暂且按下不表,我先想说一说我与母亲之间的联系。
我妈是一个极其坚强和聪明的女人,个性刚烈,独立洒脱,在与我爸的关系里,她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或者说她统治着整个家庭的运作。我爸的个性柔软些,头脑聪明,身在官场却不弄权术,搁在古代就是个逍遥者,放在现代就显得有些不靠谱。因此我妈经常向我抱怨我爸不靠谱的做事风格,导致我对我爸也有些不满,可能是同为女人的联系让我无法正常思考“他们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吧。后来我遇到了大学时的男友,我秉承了我妈优秀强势的作风,万事领先,颐气指使,在自己的少女时期扮演了位暴戾的女王,在一段关系里把自己活生生拧成了个失败者。某个失恋惊醒的夜里,我回想起自己在恋爱里的模样,赫然看见了我妈的影子。而我心里明明清楚的知道,我不喜欢变成那样却又如此不由自主。

后来我与朋友聊天时谈起这种心理,朋友竟也表示赞同,因为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她与她的丈夫之间。我自认在成长过程中已经非常刻意的督促自己不断思考自省,而不是一味的模仿父母,但似乎总存在着一股隐秘的力量把我变成了他们的样子,即便你明知道那是不好的样子。我觉得这是亲情的附属物。
好了,再说说我脑海中关于丁克的想法。我知道世界上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孩子的,就像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猫狗一样。但养不养猫狗是可以选择,但生孩子却是个约定俗成的任务,由不得你喜欢与否。我生来是对“一定要完成的事”就感到厌倦的——对于一个有独立的行动能力和思考能力的人来说,在保障不伤害他人的原则下,任何事情都应该是可以选择的。而在做任何选择之前,都应该是经过思考的非盲目决定的,所以我们才会认为“不做安全措施而导致的怀孕是不理智的做法”。选择学科、选择工作单位、选择人生伴侣……你都会多方面考虑,但唯独创造生命如此重要的事情竟是不假思索的决定,听起来就觉得不怎么靠谱。
我婚后听过的最多议论便是:“为什么还不要孩子?”。一直以来我和丈夫对于要不要生孩子的问题,都是比较偏向于“不要孩子”的,但起初我们还没有确定这样的想法是否成熟,所以也不敢叫嚣自己的观点。我们开始留心身边即将为人父母或者已经为人父母的朋友,观察他们的言行,再对照我们的生活状态,最后愕然发现我们的生活其实也不是一定非要个孩子不可的。首先,我和丈夫都是极其独立的人,彼此给对方的空间都刚刚好,我们在时而独立时而交错的空间里游走,觉得是个非常舒服的状态。再次,孩子带来的童趣快乐,我和丈夫从来也不缺乏。我们年龄相差七岁,结婚四年,有时会像老夫老妻那般了无生趣就,有时会像孩子一样在家里搞怪,这种游刃有余收放自如的相处方式让我们不会因为享受了“孩子的快乐”而承受“孩子失控”的痛苦。我和丈夫都是好奇心的“野人”,热爱一切突破自我的活动,对外在世界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当然也非常看重精神修养的追求,我们契合的程度实在是令旁人感到吃惊。所以当我们决定不要孩子的时候,我们不会因为错失了“为人父母”的人生体验而感到遗憾,因为如此丰富的世界,总有一些别的事情会弥补这样的遗憾——人生苦短,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定要做的,只有你想不想做这件事而已。
有人说我们是自私的,只贪图自己的感受而剥夺了另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的权利。关于自私,关军在《无后为大》这本书里写的清清楚楚:“生与不生都不是什么无私之举,区别仅仅在于,不生是绿色的、无公害的自私,生则未必。”我曾经真的质疑过自己是不是个自私的人,但后来发觉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各种各样的渴望也是“自私”的模样,只是在“创造”的外表下,在“养育”的浓情蜜意之下,他们被完全遮盖了双眼。孩子的出生与成长一定是为了达到父母的某一种愿望,而不是其自由选择的结果。父母们施在孩子们身上的爱,除了本能之外,更多的是期望孩子以各类方式得以回报。当然,这没什么不对的,我只是不希望人们再拿“自私与无私”说事儿了。
为了成熟的考虑生不生孩子的问题,我又想到了如何培养一个孩子成人的问题。我问了一些身边的朋友,这些朋友在我看来是很优秀的人,我企图从他们身上找到父母教育的影响,但令我失望的是,父母教育对他们的影响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大。许多人都是在与他人的交往、自己的阅读中找到自己想要追求的生活方式。而这些人都已经成长为一个心智成熟的,有自我价值体系的成年人时,父母们竟有的还沉浸在“孩子还没长大”的幻觉里,有的根本还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真实想法是什么样的。这种被幻觉包围的亲情一定不是当时“造人”的初衷吧。也有一些成功的育儿经验,例如给孩子足够的空间,激发孩子的创造力等等,但其实孩子的个性与能力都是天生的,例如有些孩子就是喜欢热闹,而有些孩子就是爱安静,而许多家长都会将其归功于自己的培养。比如我弟弟天生就是个性比较安静的宅男,他智商也很高,学习向来就很好,因此在外人的眼里,他是个家教良好,成绩优异的好学生。在他妈妈的眼里,他就是还没开窍的小孩,还因此对自己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孩子而骄傲不已,但实际上我的这位弟弟对人生的理解已非常成熟,甚至超越了他的母亲。不是每个父亲都能培养出一个郎朗,郎朗的父亲是幸运的,因为郎朗刚好是那块料,也吃他强硬的一招没有变成“马加爵”,所以我不确定我的孩子会自带怎样的模式来到这个世界上,他带着我多少基因我都无法确定,我也无法肩任把他“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的任务,极有可能他也是庸庸众生的一名,对社会的意义并没有我期望的那么大。
最后再来说说孩子对我个人的意义吧。我是一个自我认知,自我觉醒很晚的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都是自己慢慢摸索出的,我直到婚后才真正确定了自己的三观而没有再次动摇过,那就是不断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我的确对自我关注度很高,我不停阅读书籍,和各类人交谈,参加各种感兴趣的活动……由此我才开始慢慢了解自己的喜好。而这种喜好可能正是四年前的我所讨厌的。我发现每一年自我都在改变,对自我的判断都在更新,而我也对这样的改变愈发敏感。所有的心境都会改变,而同样的道理在孩子的身上也适用,我不能因为想要贪图最初几年的“好玩”而托付给他一整个未知的人生,有一天我甚至会后悔生下他。对于已经被制造出的生命,我再无挽回的余地了。而我自身都不稳定,如何去稳定的培养另一个生命呢?
再说回第一个故事,关于我忽然有一瞬间发现我变成了我妈的故事。就是那个时刻,我意识到,无论我如何头脑冷静,独立思考,父母的影子会像空气里的水分一样钻进我的身体里,形成了我的性格。这是无法避免的,却又是我想挣脱的,假若当时我没有敏感的发现自己对待异性的方式太像母亲,那我说不定将无法拥有现在的婚姻,甚至还在甩与被甩中挣扎却找不到问题的源头。如果有一天我的孩子也无意习得了我的坏脾气,那我该如何开口对他说:其实当时我不应该把你生下来的。
最后,还是用纪伯伦的《先知》结束吧: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求的儿女。他们借你们而来,却不是因你们而来。尽管他们在你们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们。(文/无限自由的小北)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