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开始流行讨论高级厨具。紫砂壶没什么意思,玩铸铁锅才酷。最引人瞩目的厨具自然是法国的Le Creuset和Staub,有人称之为厨房里的LV。
前一阵看中国《顶级厨师》,曹可凡在开头总是念广告,本节目刀具由双立人提供,锅由Staub提供,电器由美的提供,一下子就让人觉得电器弱暴了。在节目里,我看到他们都用2,3百块的那种很小的美的家用烤箱,自然不能保证烤箱内温度均匀。烤鸡这类体积较大的食物,肯定顶部烤焦,底部还没熟。我就在想,既然刀都用双立人的了,为什么不能给选手提供专业烤箱?在厨具选择上都这么不严肃,可想而知整个节目的品质了。
翻阅庄祖宜的《厨房里的人类学家》时候,觉得她厨艺平平,倒是介绍了很多顶级餐馆的操作内幕,其中有一章专门讲“铸铁锅”,很有趣味。她说,拥有几个Le Creuset,就像读过普鲁斯特一样,一下子觉得自己很法国。从此不管什么炖菜烩菜,统统交给它。做完以后还要精心保养,因为Le Creuset宣称保修期99年,是可以传给子孙后代的。中国人讲究“老汤”,还没有形成“老锅”的概念。但作为同样对烹饪发烧的国家,也有玩玉、玩瓷、玩紫砂的传统,热爱包浆,想必很快就会形成尊崇老锅的文化,台湾似乎已经这样。
前几年曾在天涯看到一个贴子,叫“我把宝马开进厨房”,就是置办了价值数十万上百万的厨具,比如其中光刀就有60多把,超过一半是双立人的。作者是很狂热,但我查了一下竟然没有一个铸铁锅,没有LC,也没有Staub。不是嫌作者外行,而是这种铸铁锅狂热,在5,6年前的大陆,根本没有蔓延开来。
与之对比,去年在海外网站文学城上有一篇贴子,主题是LC与Staub铸铁锅使用报告,华丽丽地贴出几十张锅的照片。因为锅里都盛着菜,所以我相信是她自己买的,大大小小总得有几十个。市场上,一般的LC总得要2,3百美元,她这一套又一套的,不知值多少钱。而且我第一次看到所谓的“锅架”,可以把不同用途(比如炖鸡的,炖牛肉的,烧risotto的等)、不同尺寸的锅分层分开。这样的锅架必须结实,不能用宜家的廉价架子代替,因为不管LC还是Staub,都是以沉重出名的,搬都搬不动。庄祖宜承认,搬家的时候,看到这一堆铸铁锅就想死,但搬完家,看着这堆五颜六色的的锅,就觉得回到了家。
在整个厨房里,最有文化意义、最好玩、最实用的,也就是锅。刀是很重要,但有几把双立人也够了,似乎拓展空间有限。日本人擅长做碗,但日式碗似乎只适合放鳗鱼饭,荞麦面之类,与西式菜式不大兼容。而其他电器,从烤箱到搅拌机到压面机,技术一直在进步,旧电器就只能被淘汰。只有铸铁锅,几十年来样式没有什么改变,也不需要改变。只要人类还要喝汤,还要用炖的烹饪方法,就一定会用到铸铁锅。它的鲜艳色彩、沉重份量和多年积累的文化韵味,才能给人带来无限联想。
市面上判断一个锅的好坏的流行标准,就是“锅气”。听起来很神秘,就跟岩茶喝起来有“岩韵”,葡萄酒喝起来要能感受到葡萄园里的泥土芬芳一样。大家认为一般的不粘锅就没有锅气,而LC和Staub的锅气表现在,When you sauté onion, it really smells like onion,就是汇拢、加速食材气味的挥发,让你有更真实的感觉。世界领先法餐永远朝着几个极端方向发展,既有追求极端不真实的分子美食,又用LC等经典锅具追求极端的真实。
有一次去米其林餐厅,创新法国菜,点了一份牛脸肉。上菜前,厨师突然端着一个锅子过来,给我看里面的肉。我看不出什么讲究,只好点头表示满意,厨师骄傲地端着锅子回厨房去装盘了。我这才意识到,刚才那个锅子是LC的,他要向我证明是用LC锅炖这份牛脸肉,品质可以保证。
LC的铸铁锅分成有搪瓷釉和无搪瓷釉的两种,前者颜色更为华丽,很适合直接端上餐桌(就是很重很重)。搪瓷可以保护生铁免予生锈,保养起来容易,但必然容易沾锅,釉面也害怕高温。庄祖宜更推荐不用釉面的纯铸铁锅。这种锅保养起来更麻烦一点,但每次做饭,油脂都会浸润锅底,精心保养后,会越来越好用,且不沾锅。同时,做饭时铁锅会释放微量的铁元素,对贫血有好处。这种纯铸铁锅可以耐高温,据说最适合blackened catfish之类表面焦黑的菜式,还能放进烤箱。
中国人使用铁锅早已有千百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操作经验。可是中国毕竟没有形成LC或Staub这样的顶级品牌。我觉得虽然法餐的过度加工理念与中餐并不完全兼容,但法国人对铸铁锅的热情,是中国人完全可以理解的。虽然平时要花很多时间来保养这种锅,要想清楚用有釉面的铸铁锅做酸性食物,用没有釉面的铸铁锅做高温油煎,或者更精细地按照食材种类来选择相应的锅,其中还是充满了学问。(文/萧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