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瑜到小说

0
回复
203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7 21:5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余欢》收集了刘瑜在纽约留学早期写的两篇小说:《孤独得像一颗星球》《那么,爱呢?》。这本书在2007年静静地出版,即使5年后她的《民主的细节》卖了30万册,也没有多少人知道她写过小说。已经转型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她,也很少再提及它了——而在这之前,她曾经在个人博客里给自己的小说轰轰烈烈地打广告:“要上半身有上半身,要下半身有下半身”。
刘瑜的小说被低估了,从我个人的喜好来看,她完胜张小娴安妮宝贝等人。当然她不是以营造情绪和氛围擅长,她的武器是思考和分析,她从来没有把爱当做一件稀里糊涂的事,她要把爱情和人生一起放在手术台上,认真地解剖来解剖去。她的风格,就像她理解的爱情,不是缠绵火热的,而是“冷的,硬的,锋利的,有金属的质地”。
对于一个对世界太好奇、无论什么都爱问个为什么的人来说,这是多么熟悉的经历啊。爱情也不能例外啊。不能因为它是感性的产物就放弃理性剖析它的权利啊。


《孤独得像一颗星球》明显有她的个人恋爱经历。里面最蛰痛我的一句话是:“为什么会这么爱一个并不爱的人啊?”她的许多疑问都曾在我脑子里无数次地响起。你知道,这就是阅读让人既激动又气馁的地方:激动的是有一个同类,气馁的是发现自己一点也不特别,好多想法其他人早就有了。看着她也曾在鸡肋般的恋爱现实和对现实的不甘心以及对远方的憧憬之间来回折腾、疲倦不堪,这个女人在我眼里越发可爱了。她为"兔子三部曲"写的书评:“自我是个巨大的黑洞,爱情无法填补”现在看起来更像是对自己的无情鞭挞。
爱情与远方,是个永恒的主题。要为生活追求出一个终极答案的人,怎么可能安心于一段暂时的恋爱关系,何况这段恋爱关系终究会和琐碎的一地鸡毛融为一体、不分彼此?崔健的《花房姑娘》唱:“你要我留在这地方,你要我和它们一样,我看着你默默地说,喔~不能这样……”是的,追寻答案的人若将世俗的爱情关系当作救星,是一定会失望的。
一个写小说的刘瑜比一个写政治专栏的刘瑜更可爱。这个发现,又再一次巩固我所发现的小说的意义。写政治专栏的,是一个社会身份,是实在的公开的;写小说的,都可以不是一个身份。小说的本质是虚构,一个作者的一切肉身特征都可以隐藏在这虚构后面,他(她)可以忘记自己的社会属性,甚至完全忘我,这样反而达到将感受和体验最大化接近真实的状态。
对,我没说错,虚构的手段更有助于表达我们这个世界的真实。因为真实就是复杂的、多变的、流动的、微妙的、多义的、难以把握的、有一切可能的、在向无数个维度不断生长的——只有小说才能呈现这样的复杂性。在这个巨大的复杂面前,政治、政府、改良、革命……都只是其中的一个维度。政治专栏是明确的,不能含糊的,而生活恰恰在各种的含糊里,日复一日。
更何况,虚构里还有一样最宝贵的东西:那些人类肉眼看不见的、人类的想象力。
我在很长时间里不喜欢看小说,错过了许多。学了新闻之后,也渐渐有了媒体人的通病:自诩为真理,以及特别喜欢发现真理,每天都能在各种新闻里找到道德优越感,都能下一个价值判断和站队。
我也曾受益于当然也会继续受益于许多公知的文章,他们训练了我的思维。但是,你知道,许多公知的口号也正是为鼓励自己而呐喊的。一个人不能永远都能做到像一支铿锵有力的队伍那样积极勇猛,作为一个人类,我们有太多脆弱、柔软、失败、恐惧、伤心、忧郁、灰暗……如果不能面对这些,我们就是一个患了夜盲症的金刚侠,既曲解了我们的生活,也走不了太远。
在我阅读了一些好小说和好的诗歌以后,我才慢慢意识到自己以前的单调与单一。世界哪有那么粗暴简单。以前我只看到一个扁平的地面,虚构的写作艺术让我看到一个缓缓升起的苍穹,我好像第一次看见球形的天空,那是不一样的震撼。
可惜刘瑜不再写小说了。(文/宋小涵)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