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不做的陪伴

0
回复
207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7 21:5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独处与陪伴
在与人相处时,我常会遭遇一种尴尬,那种尴尬是相对无言的寂寞,感觉有如一阵冷风在两个人之间的地带上穿行,所到之处一片茫然无措,阴冷肃杀。比如,因为工作关系,第一次见面的同事。你们有一项工作要讨论,于是约一起吃饭,谈事情。正经事在菜还没有上桌之前就谈妥了,接着你们无话可说,四周的人在聊天,但是你们两个人的空气中却很寂静,仿佛一杯放久的豆浆,上面凝结了一层冷膜。沉默没有维持多久,你们就打破沉默,开始聊天,你明显地感觉自己和对方都在刻意没话找话说,你们谈今天的天气,讲最新的社会新闻,比如扶梯惨案,公交车爆炸事件,虐待儿童问题,大学生就业困难……等所有的社会新闻都谈得差不多了,你们的菜终于上来了,你感觉彼此都轻呼一口气,内心轻松许多。“来,来,来,吃菜,吃菜。” 你们埋头吃菜,多亏了筷子和嘴巴的运动,彼此的尴尬被消融了许多,但是也有的时候,你感觉自己不是在吃美味的菜肴,而是在咀嚼尴尬,这尴尬味同嚼蜡,你恨不得赶紧吃完饭,回家看电影上网去。如果当你们聊了许多社会新闻,菜还没有上来时,你们的话题就开始进入更加个人的领域。询问对方以下问题:是本地人吗?如果不是,在这个城市生活了多少年?结婚了吗?有孩子了吗?没结婚的就谈谈没结婚的几个原因。结婚但没孩子的,就谈谈两个人结婚多久,如何认识,交往时候的一些趣事。有孩子的就谈谈孩子的活泼可爱,也许对方还会拿出手机,让你看看孩子的照片,夸夸孩子的活泼可爱,心里想着:妈的,菜怎么还没有上来?


有一类人,无法独处,无人陪伴就抓狂,他们充分依赖他人的陪伴和周围喧嚣的环境,没其他人在身边,他们会感觉寂寞又孤独,甚至有的人因无法忍受独处会抓起手机,挨个儿的给朋友打电话,以求得一丝丝内心的慰藉。周国平说,独处是一种能力。“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世上正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让他们和自己呆一会儿,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了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他们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他对此的解释是:“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顶没有意思的,再无聊的消遣也比这有趣得多。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了自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另一类人则醉心于独处,喜欢独处更甚于陪伴,他们逃避亲密关系和人群,有人陪伴会让他们感觉不自在,浑身不舒服,总想逃离陪伴的关系。我自己的解释是:这类人也在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社会学里有个镜子理论。人是社会的产物,一个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认同是人与社会的互动、对话、行动中长出来的东西,我们透过“关系”“他人”的映照来认识自己。他们逃避关系,其实是在逃避自我。另一个解释则是他们害怕依恋的关系,害怕在关系中受伤,所以宁愿选择不建立关系。当然,选择独处是避免受到伤害的方式之一,但如果仅仅因为预期的痛苦而避免依恋,就“不能使一个人活出存在意义上的完整性”,他也无法拥有充实的生活与人生。
与这两类人相比,我更偏向是后者。也许由于长时间的独立生活和乐于独处,我已习惯一个人,上餐厅吃饭遇到服务员问:小姐,几位?我都可以微笑又大方地说:一位。就像阿桑歌里唱的:“我一个人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也一个人看书,写信,自己对话谈心……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爱情,原来的开始是陪伴。但我也渐渐地遗忘,当时是怎样有人陪伴。” 一个人习惯独处,并独处得如鱼得水般,不记得陪伴的滋味,也不适应陪伴的状态,有人陪伴对他而言,反而成为一种需要去努力学习和适应的状态。当有人陪伴着一起做事还好,当无事可做又无话可说的时候,对这类人反而是一种不自在的煎熬。我就是如此,即便在和男朋友相处时,在与最好的闺蜜相处时,我们虽然彼此熟悉又亲密,但是这种不自在偶尔还是出现。我写过好几篇关于“一个人”“孤独”等字样的文章,也蛮受读者喜欢,但是却从未写过有关陪伴的文章,因为我对独处很在行,而陪伴于我则比较陌生和不在行。陪伴有时于我而言就像冬天的蒲扇,夏天的暖炉,多少觉得不合时宜。想象一下,在7月酷暑的天气里,当你面对一个暖炉时的第一个想法是什么?一个字:逃。
二、沉默的陪伴是付出,是爱
确实如此,我常常逃避陪伴,也逃避亲密的关系,只觉得一个人最自在舒服,无人对我有要求有期待,我对他人也无要求无期待,这就免去了许多麻烦与失落。我有的时候甚至觉得陪伴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直到我爷爷病重和过世,我对陪伴才有了重新的认识。他得肺癌病逝前的那段时间,我每天都会去陪他一段时间。对一个躺在床上即将走到生命尽头又在受着病痛摧残的人而言,时间是相当漫长的,过日子成了一种折磨。爷爷在床头摆了一个小闹钟,总是时不时地抬头看下时间。他需要我奶奶一直陪伴着在身边,如果奶奶离开,去洗头或者做饭,没有跟他说一声,他会生气和抱怨:“你去哪里了,去了那么久?!”我爷爷子孙众多,所以我有一个大家庭。每天晚上7点以后,一大家十几个人都会来到他的房间陪着他。我和叔叔以及堂哥堂弟几个会轮流帮助他按摩肩背,以缓解他因为消瘦和缺乏翻身而引起的肌肉麻痹感。我们大家聚在他的房间里拉家常,说一些电视新闻,村民八卦,田间地头的趣事,家长里短,他听我们大家聊这些,就很开心。那时,他一直靠吸氧机帮助自己呼吸,说话已不大方便。有的时候我们说到远房的一个亲戚想不起名字,他还会着急地补充一下。
记得立春那天夜晚,爷爷的呼吸忽然变得很急促起来。在我们乡下,节气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代表着离开和改变,很多小孩和老人在节气更替之际容易生病,病重的老人会在节气节气更替之际过世。我们大家都很担心爷爷熬不过这一晚,整个家族的人都陪在他的身边。一开始大家还聊天,深夜两点以后,每个人都疲惫不堪,不再说话,只是默默地陪着他。让大家舒心的是,爷爷平安地度过立春夜。春节期间,因为更多子孙的归来和陪伴,爷爷的气色也好起来,他过了一个很开心的春节。在元宵节过后不久,他握着奶奶的手,在家人的陪伴家闭上了眼睛。
子曾经曰过:“未知生,焉知死?”先贤早就教导我们,学习如何好好活着也就是学习如何去死,同样,学习如何去死也就是学习如何好好活着。爷爷对待病痛和死亡的态度,教会他的子孙如何面对生存与生活。在一天天和大家陪伴爷爷的日子中,我认识到爷爷教给我关于陪伴与爱的功课。他并不是真的需要大家给他讲故事或者陪他聊天,他需要的只是陪伴,亲人在身边的陪伴,哪怕我们默默地坐在他身边不说一句话的陪伴都很好,这种陪伴就是爱,让他免于孤独,让他看到自己走过这一生的创造出来的价值,帮助他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
还有一件小事,也加深我对陪伴的认识。我父亲因为去看爷爷的时候,不是在他在睡觉时去看他,就是看了一会就离开,所以爷爷会向奶奶抱怨,说他不够孝顺。父亲听后感到很委屈。爷爷和父亲的心理我都能体会。爷爷觉得我父亲不愿意花时间陪他。我父亲则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和自己病重的老爸面面相觑,他觉得尴尬无助又焦虑。因为他没有认识到自己仅仅沉默地坐着都是一种付出,表达着对他的爱和关心。
三、什么都不做地陪着也安心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是如此害怕沉默的陪伴。与不熟悉的人相处常有沉默时不自在的感觉,在与熟悉的朋友,甚至亲密关系中也会存在这种沉默时的不自在。有一男性朋友曾对我说:我受不了和女朋友在一起,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说的时候。不说话的时候我们用吃饭和做爱来填满,不做爱的时候,我们用吃饭和谈话来填满。也许这种状态正印证了那句话:真不知道男女约会除了吃饭还能干吗?
我们与朋友和恋人在一起,不是不停地说话,就是不停地找事做,希望以此塞满沉默的空间。一沉默我们就感觉尴尬,浑身不自在,如坐针毡,不是刻意没话找话说,就是急于想摆脱这种沉默的尴尬。我们完全没有意识到,什么都不做的陪伴也是一种付出,也是爱。更重要的是,我们做不到什么都不做还能安心自在。什么都不做还能安心是一种非常高的心境,需要不断地修行。
我看了存在主义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龙的不少书,其中在《在生命最深处与人相遇》这本书上讲了一个很有趣的小故事。亚龙有一位敬爱的老师,年岁很大了,患有老年痴呆症,住进疗养院,亚龙经常去看他。最后一次他和朋友去看老师,可是老师病情加重,不记得他了。他跟老师谈了许多他们过去的事情,老师才记得一点他。
他友善而充满深情地问老师:“杰里,对你来说,坐在这里跟你不能确定是谁的人一起谈话,那会是怎样的感觉呢?”他总是能够关注当下得体验!杰里听懂了他的话,并对他的问话里所表达的关心做出回应:“我喜欢这种陪伴,”他说,“你知道,情况并不是那么糟。我每天醒来,看到窗外的绿树和鲜花,我很高兴看到它们。情况并不是那么糟。”
“我喜欢这种陪伴”这回答的多令人感动。单单是陪伴就已然足够了,不管陪伴你的人你是否能确定彼此的关系。
上周我上心理学的课,老师让我们体验了两种极端的类型的来访者,一个是喋喋不休的来访者,一个是沉默无语的来访者。老师问我们面对沉默无语的来访者的时候,内心什么感受。大家说得都差不多:尴尬,无助,无奈,如坐针毡,觉得每一分钟都是煎熬。老师问了我的感受,我答:仿佛置身在一个沉默的密室。有的同学选择给来访者倒水、放音乐等。其实这些并不是满足来访者的需要,只是满足心理咨询师自己的需要,他仿佛在说:你看,我都为你做了这么多事情,你怎么也得说一两句话吧?!这是一种互惠的策略,同时彰显自己多体贴,多关怀,并醉心于此。还有的同学指着自己的手表说:你看,已经过去好几分钟了,你一句话都没说,不管你说不说话,钱我可是照收的。这则是一种威逼利诱。老师说,当他自己面对这样的来访者也会沉默不语,等着来访者自己打破沉默。这让我想起《心灵捕手》中的咨询师西恩。在他与威尔最初的两次治疗中,威尔长时间地陷入沉默中。威尔沉默时,西恩也一样沉默。他绝不先开口,而是等待威尔开口。甚至在他面前打起了瞌睡。这种沉默有两层意思:一是你有沉默的权利。二是我不会诱惑或者对你施加压力让你说话。在玩了很长时间的“瞪眼游戏”后,威尔主动开口讲话了。有的人觉得打破沉默的这个时候治疗才开始,在我看来,当他们彼此沉默陪伴时,治疗已经开始了。
接着老师谈到他认识的一个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师面对沉默不语的来访者是怎样做的,他对来访者说:也许你现在还没有准备好要说些什么?那也没有关系。我很高兴在这里陪着你。我听了也很受触动,单单这几句话就包含了共情,无条件的接纳和耐心的陪伴。如果心理咨询师能做到这一点,我想单是他陪伴来访者坐着就能让来访者感到安心。
在《村上春树,去见河合隼雄》一书,对心理咨询师河合隼雄的评价,用村上自己的话说:“不过,在那样的状态下,与河合先生面对面谈着各种事情时(几乎没有谈到小说的事),头脑里却感觉到好像痒痒的逐渐放松似的不可思议的温柔感。要说是‘疗伤’或许太过于小题大做,总之好像整个松一口气。河合教授真是一位不可思议的人。和河合先生面对面谈话,我每次都很佩服,他绝对不会像要以自己的想法去推动对方的样子。反而是很小心注意,不要去妨碍对方的思考和自发性动向。应该说,反而是配合对方的动向,一点一点地在移动调整自己的位置。例如知道我那时正在写小说,便断然停止可能会诱导我(或我的作品)的发言。并几乎都在谈一些毫不相关的话题。因此结果,为我启发提示了几种自然思考的可能性,让我可以在那前方,自己发现方向。因此我想在不知不觉间,已经受到他相当多的鼓励。”我对河合隼雄先生真心佩服。后来,看了他的《心的栖止木》才明白他修炼了一颗安心。什么都不做,容易,但心安则极难。因为我们有那么多的抱负和欲望要满足,我们的心一刻都不曾止息。真正的爱不是去努力做些什么,而是努力不去做些什么。河合先生努力不去做会诱导村上有关写作小说的发言,就是一种真正的爱。他在《幸福和安心》一文中说道:与其思考“幸福”,不如“安心”更重要。能够做到“安心立命”的人,彷佛“实实在在扎根于大地之上,只要去到他身旁,他就会让你感到安心”。他又说:我在美国就见到很多这种类型的人,他们对一切都充满自信。可是却完全缺乏“安心”。在他们身旁,好像连你也坐立不安起来,甚至焦躁慌张起来。
如果你足够安心,当你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也觉得安心时,无论你身边陪伴着的人是谁,你也能够让他感到安心。也许可以这么说:当你心中有光时,才能照亮他人,点亮别人心中的光。所以,当沉默再次降临在你们之间时,请不要恐惧沉默,不要逃避沉默,试着不去打破这份沉默,试着不去做些什么,不去说些什么,而只是选择沉默的彼此陪伴,试试看,也许你能感受到这沉默中蕴含的爱与安心,并在这其中“看见”自己,“修炼”自己,在沉默中修炼自己活在此时此刻的安心。(文/meiya)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