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类》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一个人达到某一领域的极致,往往需要一万个小时的积累。这一万小时不是时间的积累,而是指这一万小时你都在挑战自我的极限,每天都有提高。我曾经仔细算过,如果一天10小时,这是你奋斗的主业,你每天都以最高要求要求自己,那意味着你3年内可以做到顶尖。如果这是你的兴趣,比如你业余练书法,每天练两小时,每天都要求自己提高,那意味着你十三年后可以登堂入室。这是我前面在《在开始的时候开始》的观点。
有一位朋友跟了一段回复,我觉得是很不错的,这里分享给大家:
如果抱着“我要用一万小时成为大师”的想法来努力,基本上不会成功。因为人类的行为模式是:当你在做事的过程中一直想着最后的那个目的,反而不容易达成目的,因为你完全没在享受那个过程,太枯燥了。枯燥程度和过程的艰难度成正比。一万小时这件事,因为时间拉得太长,所以成功的可能性无限接近于0。那么有没有可能在现实中真正达成一万小时呢?当然有可能,那本书里不是有很多人做到了嘛。但是达成的先决条件是你得放弃“我要用一万小时成为大师”这个心态。那一万小时并不是你成功的铺路砖,那里面的每一个小时都跟你最后的目标同等重要,你在过程中发现的每一个问题、解决的每一个问题所带给你的快乐,都等同于甚至可能超过你最后“成为大师”获得的满足。
要想踏踏实实地努力一万小时,你可能得先把想法转换成“就算最后没成为大师也无所谓,我在这上面的努力也是值得的,我在过程中所获得的远远超过那个狭隘的所谓最终目标”。看起来counterintuitive,但人类就是这样的生物……
从这两段文字的对比你会发现一万小时理论的两个方面:
一是从框架上看,他给了一个路径,即足够长时间的在某领域的突破自己,挑战自我的实践,你可能会在某领域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在这个框架上,他会给我们指明想在某领域深专进步的路径,也给了我们自我发展的极大信心。
而另一个方面是这位朋友所写的,不能狭隘的用一万小时的绝对值作为自己的一个定义目标,而要以一万小时里的每个小时的收获,每个小时的成长,每个小时的绝对努力作为自己的目标。这样才能做到每个小时都在持续的突破自我。
这两个方面就是一万小时理论如同硬币的两面,只有完全理解,才能将这个重磅武器在我们的梦想实践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我们在前进的路上,信心相信是基础前提,同时要充分享受到每一次过程中的快乐,在每一个小段的前行中都不断提升自我,突破自我。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是重于结果的。
我经常会讲成功失败是非常相对的概念,因为当我们徐徐老去时,真正值得回忆的都不是最终的那个结果,而都是我们用自己生命拼搏努力的过程。(文/瑞克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