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弟弟一起去逛超市,我心情不好,他为让我开心,豪爽地说:“想买什么随便拿,刷我的卡!”我是比较慎微的人,就算是父母手足,也很难非常心安理得地享受别人对我的好,尤其是物质的好。我说我买块毛巾就行了,不需要什么东西。他则鄙夷地说,你家里不没吃的嘛,随便拿,家里要储点食物才不会得抑郁症。不要啦,要什么我自己可以买。“你真的很讨厌,跟妈一模一样,给买什么都说不要!“我们就一边逛,他估摸着女生爱吃的东西随便拿了一车,一边讨论“跟妈一模一样”这个我仔细想过很多次的问题。
母亲是个很普通的家庭妇女,既不精明能干,也不老实巴交;既不神采逼人,也不疯癫吓人;既不深明大义,也不胡搅蛮缠。她是这样的人,受尽了生活的苦,我同情深爱她的同时,又会想我断然不要做她这样的女人。但是这几年,我越来越发现,很多地方和母亲几乎一模一样,比如软弱,比如优柔寡断。我曾无数次对自己说,我不要像母亲这样,现在我发现,很多地方,我曾经反抗的,都附体了。
父母关系不大好,时常吵架,有时候父亲会打母亲。我曾听弟弟说,这辈子绝对不要做像父亲那样的丈夫。可是从前有好几次我们厮打起来,因为他对母亲说话的口气和父亲一模一样。我不喜欢父亲,觉得他敏感、多疑、怯弱、大男子主义,我的少女时代曾经执拗地激烈地反抗他。等我有能力进行更多的自我观察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身上有父亲惯有的敏感、多疑、怯弱。
后来我学习心理学专业,对家庭关系看得更清楚。我记得精神分析学派取向的教授讲述他接待的来访者:一个小男孩,因为被父亲家庭暴力影响而性格极度内向怯弱,父亲带他来咨询。教授说,为什么父亲会打他呢?因为父亲小时候他的父亲也打他。我们当做笑话一样互相戏谑,为什么你这么孤僻呢?因为你父母这么孤僻!为什么你这么二逼呢?因为你父母这么二逼!为什么他会打妻子呢?因为他父亲打他母亲……这位父亲不爱他的孩子吗?爱的,否则不会带他来咨询专业老师。后来教授对父亲说,孩子需要专业帮助,你也一样。
我一起长大的女朋友找了一个和父亲很像的男朋友,脾气性情很像,普通人,却温和体贴,和父亲一样,爱做饭,是家里掌勺的人。她从小就崇拜父亲那样的男人,也如愿找了父亲那样的男朋友。她小时候父母吵架时跟我说,不要做母亲那样胡搅蛮缠的女人,现在她说她跟男朋友有时候她会比较无理一点啦……
我记得读绿妖的《北京小兽》时,有一句话如雷轰顶:“到最后,我们或多或少,总会像自己的父母一样生活,而且越来越像,不管曾经多么激烈地反抗过。”曾经发誓再也不要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少年,在城市里摸打滚爬多年后也许归隐田园,屋前种菜屋后种花。曾经看不惯母亲依附于父亲的女人,驰骋人生后可能赋闲相夫教子。曾经发誓要过一种与父母完全不一样生活的人,最后发现日子和父母别无二致。
妞问里有妞问:你们有没有发现和自己的父母越来越像了?妞们一边表示是越来越像了,一边又反抗这种越来越像。有妞说:“如果你想知道三十年后你的妻子是什么样的,看看你的丈母娘。”我则想起绿妖的这句话,到最后,我们或多或少,总会像自己的父母一样生活,而且越来越像。不管我们曾经多么激烈地反抗过。又想起另外一句话,人生是由基因和童年决定的。父母决定了你的基因和童年的大部分。
心理咨询上常说,领悟就是治疗的一部分。你真正地领悟了你反抗的、逃避的、压抑的部分,你才开始真正地超越它。儿时遭到父亲暴力的父亲,如法炮制地对待他的儿子,当他还只是个儿子时,很可能想过绝不要做一个父亲这样的父亲,可是他失败了。我们反抗的,最后大都没能超越,多少人感慨岁月无情,他们最后变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那种人。
我又想起教授说的话,领悟是治疗的一部分。某个男生做论文时根据教授的修改意见改得面目全非,教授开玩笑说,他完全明白修改意见,可是没有真正领悟。我在发现自己和父母越来越像之后,才更真切地理解父母。原来我当初斩钉截铁地反抗的时候,我并不真正理解,领悟。
很多地方,依然希望自己不要像父母那样,却也不再是那种剑拔弩张的反抗了。我更理解父母作为生命个体的天性,也理解这份天性遗传于我的力量;我也更坚定,我想要成为的那种人需要付出心力去修为。我终于可以宽容我反抗的那部分,也终于更清楚自己要修正的那部分。
这大概是和解的温柔吧。(文/微冷微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