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流水席”

0
回复
248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7 21: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月26日至27日,这两天有两个活动都向俺发出了邀请:一是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湖北省襄阳市举办的“第五届全国新闻评论高层论坛”,一是俺的家乡——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组织的“商城籍记者还乡采风团”。襄阳是个令人神往的文化古城,况且俺还没有去过,但俺最终还是选择了商城,因为俺已经五年多没有回家乡了。

那两天,俺们一行参观了工业园区,观摩了两个“美丽乡村”的示范点,游览了其鹏茶场以及开发中的西河景区,领略了汤泉池的天然温泉以及秀美的湖光山色,充分感受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但让俺印象最为深刻、回味最为悠长的还是27日在伏山乡里罗城村的那顿午餐,因为这顿饭又让俺品尝到了久违的家乡美食、勾起了太多美好的回忆。

虽然这只是一顿“农家饭”,但却是一场丰盛的“流水席”——自从考上大学、常居城市之后,俺已经20多年没有吃过这种具有浓郁家乡特色风味的酒席了!

在家乡,“流水席”是最隆重、最丰盛的农家盛宴,只有在婚丧嫁娶、庆生祝寿、上梁乔迁等红白喜事的时候才会有。



“流水席”之说从何而来?关于这个问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说是宋朝的时候,绍兴泰宁寺每年三月三都要举办庙会,香火很盛。为了显示佛门慈悲,凡庙会这天进香的,寺院都要发一张贴、舍一顿饭。开始的时候,人多秩序乱。后来寺院沿着山门前的地形、借山泉流水之势,修建了一条水渠,渠的下端连着饭场,而渠的上端是厨房,于是厨子们把做好的饭菜装在盘子里,一份一份地漂流到饭场……有人问此为何席,住持答曰:“借流水上席,就叫‘流水席’吧。”

不知道家乡的“流水席”是否与这个传说有关,显而易见的是,家乡的“流水席”与泰宁寺的“流水席”大不相同:一来,家乡的“流水席”不是斋饭;二来,家乡的“流水席”也不是份饭;三来,家乡的“流水席”更与物理意义上的流水无关。俺一直觉得,家乡的“流水席”可能与“流水账”一样是修辞意义上的说法,因为菜肴就像是流水一样,一道接着一道地端上来,而不是像普通的酒席那样,一下子把所有的菜都上齐。

那么,酒席为什么不一次上齐,而要办成“流水”呢?直接的原因,恐怕还是无法操作。一两桌酒席,可以在厨房里全部先做好,然后一下子端到酒桌上,但当酒席多达数桌甚至数十桌的时候,全先做好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地方存放,即使有地儿存放,先做的热菜也会被放成凉菜,而“流水席”则可以一举两得:一,边做边吃不需要存放;二,做完即吃也不会变凉。所以我想,“流水席”多半是智慧在实践中产生出来的结晶。

一般来说,“流水席”两道菜间隔的时间约为一两分钟,这实际上就是厨师做菜的时间。因为很多菜事先做好了半成品,所以每道菜做起来都不会花多少时间。通常情况下,下一道菜被端上来的时候,上一道菜差不多已经吃完,所以端菜的师傅往往顺便把吃光的菜碗拿走,因为碗的数量有限,需要循环使用。

“流水席”是有档次的,这主要体现在道数上——少则12道的,多则24道。其中,甜菜咸菜、荤菜素菜的比例都是有讲究的。不过,不管是多少道菜,最后一道菜必是鸡蛋汤,俗称“滚蛋汤”——这是在委婉地告诉客人,菜已经上完了,吃过这道菜你就应该“滚蛋”了——因其形象诙谐,这也是俺印象最深、也可算是最具文化特色的一道菜。

“流水席”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硬菜”比较靠后,就像是文艺晚会的“压轴”一样。所以,每每开席的时候,大人们就会一再地提醒孩子,好吃的在后面,不要吃得太快,不过孩子们很少能管得住自己的嘴,毕竟前面的菜肴也很不错。尤其是在二三十年前那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大都难得吃上一次大餐。于是,经常出现这样的局面,那就是最后的几道“硬菜”还没有上,孩子甚至有些大人就已经撑得不能再吃了——在这方面,俺有切身的体会——现在想来,常常忍俊不禁。

“流水席”是开放式的。亲朋好友、街坊四邻,“来的都是客”,谁都可以坐上去吃,包括乞丐,甚至有人专门去蹭饭。这一方面是因为“流水席”一般都有很多桌,屋里自然摆不下,所以要摆到院子里,甚至摆到了大门外,众人随便围坐,没有人去辨别;更重要的是,即使有人认出来,也不会把人赶走,因为那会破坏喜庆或肃穆的气氛,尤其是在办喜事儿的时候。

家乡的“流水席”还分“行”(xíng),即“一行子一行子”的。“行”就是“拨”,也就是一拨一拨的招待。因为各家的地方都有限、桌椅板凳也有限,如果客人太多,实在不能同时就餐,只好分批分批地吃。所以,一场“流水席”,可能持续好几个小时。俺清楚地记得,1987年俺考上大学的时候,家里摆了80多桌酒席,足足办了四“行子”——盛某虽然不才,可是全村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这在当时还真是一件轰动全村的大喜事哩!

即使是分“行”,一行子往往也有十几甚至几十桌,哪来那么多桌椅和碗筷呢?当年都是“一家不够,全村来凑。”每办“流水席”,往往是整个自然村的桌椅和碗筷都要集中到一家,用完了再还。不过现在不同了。听说现在很多村都出现了专门经营“流水席”的公司,备有足量且统一的酒席用具,甚至还有专业的厨师团队——时间如流水,时代在进步,“流水席”也在与时俱进!

虽然20多年没有吃过“流水席”,但它一直镌刻在俺们的脑海里。所以,当坐在熟悉的方桌前,看到熟悉的“流水席”时,老乡同行们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感叹!边吃边聊习俗,边品边忆往事,感觉自己似乎真的又成了一个“商城人”!

是的,不管俺们走到哪里,家乡的烙印都无法祛除,家乡的口味也很难改变。混迹江湖多年,也吃过不少豪宴,但俺最喜欢的还是家乡菜,而“流水席”就是家乡菜的典型代表。(文/盛大林)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