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产业发展迅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工业支柱地位日趋凸显。改革开放前夕,漾濞县工业经济相当薄弱。1978年仅有农机具制造、发电、采矿、木材销售、酿酒5户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218万元,工业产品为发电量7.5万千瓦小时、锑矿石20.9万千克、木材销售1.11万立方米、小农具制造0.95万件。改革开放后,水能资源逐步得到开发,先后建成了雪山河一级电站、富恒电站、雪山河二级电站、倒虹吸电站。1985年,全县工业产值906万元,比1978年增3.16倍。“七五”至“九五”期间,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在矿冶、水电、木材加工等方面均实现了重大突破,券桥河二级电站、金盏河一级电站、券桥河一级电站、纤维板厂、锑品厂、铁合金厂、核桃乳厂、机制砖厂等一批工业企业相继建成。特别是“八五”时期,每年来自木材的财政收入在300~450万元之间。2003年以来,县委、政府结合实际,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新一轮扶贫开发两大机遇,不断加大产业、城乡、所有制三大结构的调整力度,继续打牢水、电、路、信息四大基础,实施水电推动式工业化、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县、非均衡发展五大战略,培植和壮大核桃、特色工业、生物制药、畜牧、烤烟、旅游六大支柱产业。发挥优势,突出重点,选准突破口,作好水电推动式工业化、以核桃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带动式基础设施建设三篇文章,全力推进漾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发展思路。抓住小水电站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机遇,迅速掀起了小水电建设高潮,并以此引进载能型工业企业,带动地方工业发展。先后引进资金开发境内小水电站20余座。先后引进资金建成了锌氧粉厂、脉地电解锌厂、跃进化工、大理大钢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脉地锂电实验厂等工业企业。沿江沿河战略成效显著,漾江工业走廊初具雏形。200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现价)10.04亿元,比1978年增459.55倍。来自工业经济的财政收入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58%。年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2户、超千万元的11户。在主要工业产品中,发电量8.10亿千瓦小时、硫酸1.04亿千克、白酒77万千克、核桃乳70万千克、自来水9.2亿千克、钢铁0.76亿千克、电解锌34.5万千克、高钛渣321.6万千克。/ Q" ~/ }( `: r M! t, i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产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不断发展起来,打破了经济结构过于单一的局面,有力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旅游产业发展上,切实做到保护与利用并重,实现可持续发展。2007年末,全县个体工商户1720户、私营企业99户;全县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3.59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55.3%,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百花园中一枝绚丽的奇葩,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Q# e' P {! n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漾濞是以农业为主的县份,农业在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1978年全县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值的80.94%。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使经济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三次产业构成由1982年的54∶26∶20调整为2007年的32∶45∶23。30年间,第一产业下降2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3个百分点,基本形成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铺助的“二、一、三”新格局,打破了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 b4 G+ s2 v9 D& ?
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城镇面貌日新月异,交通、电力大发展。交通方面:1978年,全县11个人民公社65个大队中,仅有4个人民公社12个大队通公路;全县仅有小客车3辆、手扶拖拉机8辆;全县货运量6390万千克,货物周转量10.67亿千克千米。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增加了公路建设投资,从1984年起,全县兴起了三年“以工代赈”修建公路热潮,率先修建了脉双公路,开通了北部与县城的公路交通。此后又相继修通了普莽村至龙潭至鸡街公路,顺濞河瓦厂大桥至瓦厂公路,龙潭至瓦厂扎草地公路,到1988年全县11个乡镇全部通公路,有42个村通公路,公路通车里程达445千米。到2000年,全县实现村村通公路。2002年,完成了大漾二级公路改造。2008年,完成了平甸公路柏油路面铺筑。2007年,全县公路里程1360千米,其中国道55.5千米,省道24.4千米,县道234千米;92%的村民小组和43%的农户通公路;完成客运量71万人次,客运周转量5696万人千米,完成货运量9亿千克,货物周转量1804亿千克千米。电力建设方面:1978年,全县仅有微型发电厂3个、高压输电线路79千米、低压线路180千米,配电变压器162千伏安/1台,供电量7.5万千瓦小时,有6个人民公社、41个大队、375个生产队不通照明电,大部分山区群众照明用火把、煤油灯,煮饭烧水用柴火,碾米磨面用人力。经过30年的建设和发展,至2007年,境内建成水电站37座,变电站11座,其中110千伏变电站2座;村民小组通电率100%,农户通电率99.9%,广大群众正享受着电力带来的光明和幸福。
+ k3 R5 t P. x) Y邮电、城镇建设大变样。邮电、通信方面:1978年,全县有用户电话机208部,邮电业务总量9.16万元。1993年6月,县城开通了无线寻呼业务。1994年,在县城、脉地和双涧开通了程控电话,漾濞的电信通信告别了“摇把子”时代。1996年11月,在县城开通了数字移动电话业务(GSM),并开始建设其它乡镇的程控电话网和光缆传输网。1997年实现了全县电话交换程控化、信号传输数字化、城乡通信一体化。1999年8月,漾濞移动通信分公司开始独立运营。2000年,联通公司漾濞营业部成立。从而建成了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现代化电信网络。30年来,邮政业务由最初的平信、挂号、汇兑、包裹、报刊发行、机要等,扩展增加了集邮、邮政储蓄、速递、农业服务等。2007年,全县固定电话用户6809户,其中互联网用户1734户、乡村用户2901户;移动电话用户3.3万户;电话普及率41部/百人;全县邮电业务总量2020万元,比1978年增119.52倍。城镇建设方面:改革开放前,县城仅有一条长不足300米、宽不足5米的主街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城建设步伐加快,主要向北区拓展为主。上世纪80年代,整修了老街道(巷),新辟了苍山中路、博南北路、漾江中路、金星路等街道。“九五”以来,建成了安康街、苍山西路、兴星及文苑住宅小区、县城农贸市场、兴盛街(私营经济街)、县文体活动中心等。“十五”期间,主要以开发东区为主,先后开发了4条街、2座大桥、1个广场、1个市场、1个公园。这一时期,各乡镇也加快了集镇建设步伐。2007年,县城总面积3平方千米,有4条主街道和1个农贸市场、1个核桃专营市场(中国核桃城);各乡镇均有农贸集市并已实现道路硬化。
: f# M& t8 n" A! f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一项项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了千家万户,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2007年,全县共登记失业人员69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六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13197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840人,农民最低生活保障7000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户参与率达91%以上。" [" \2 \0 d% T0 U. p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水平还在温饱线下挣扎。1978年,全县农村年终收益分配人均77元,农民人均分粮148千克。绝大部分群众凭布票购布自制服装,一衣多季;基本口粮得不到保障,首先需要琢磨的是怎么填饱肚子;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茅草房、杈杈房;出行基本靠步行;经济开支首为食,次为穿。改革开放30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一个时期。200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031元,比1978年的77元增25.38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902元,比1978年的104元增36.52倍;居民人均储蓄存款3482元,比1978年的17.4元增199.12倍;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18095元,比1978年的552元增31.78倍。同时消费观念不断更新,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呈现总体升级态势。城乡居民家庭对现代化耐用消费品的拥有,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并逐渐向高档化发展。家用电脑、数码相机、轿车等高档消费品逐渐进入高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拥有量不断上升。特别是农村消费水平显著提升。2007年,全县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彩电88.5台、影碟机51.7台、电冰箱26.9台、洗衣机41.3台、摩托车44.9辆。农村居民消费中用于精神文化生活和卫生保健支出不断提高,特别是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居住的消费明显增长,占到总消费的39.7%。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2008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2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36平方米。/ [. R# `3 N' p" `- {& D
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发展更加和谐,科技发展实现新突破。1978~2007年间,全县共申报省州县科技试验、示范、推广项目100多项,共评审各类科技进步奖100余项。2008年,全县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500余人,比1978年增加近2000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比1978年增长38%。- B! X# K/ G3 _4 s& a6 y* Z2 Y
教育事业硕果累累。1978年,遵循“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调整学校布局,重点调整小学附设初中班,进行“五改六”,加强小学普及。1979年7月,重新开始函授教育。1980年3月,龙潭公社率先开办社办中学。此后,在有条件的公社陆续开设中学,解决了山区子弟上中学难的问题。11月建立县教师进修学校,开展针对提高教师素质的各种类型的培训。1983年开始,县内开展自学考试工作。1985年6月以后,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办学。1986年县职业技术中学建成。1993年,全县12~40周岁的青壮年基本扫除文盲,经省、州政府验收达标。1997年实现了“普六”,1998年实现了扫除青壮年文盲,1999年实现了“普九”和“普实”,在首批确定的贫困县中率先实现了“两基”目标。2003年以来,全面推行全员聘任制,按需设岗、择优聘用、竞争上岗,搞活内部分配,确保改革深入进行。2006年3月,漾濞一中高、初中分离办学。2007年,全县有中学13所,比1978年增加11所;小学45所、小学教学点66个,比1978年减少138个教学点;学前教育普及率43.6%;适龄儿童入学率99.9%,辍学率控制在0.04%以下;初中毛入学率97.2%,辍学率控制在0.9%以下;高中入学率55%。2007年,全县高考参考人数328人,上线人数308人,上线率93.9%,在大理州县市排名第二,其中本科上线人数213人,上线率为64.94%;600分以上高分段的有8人,在全州县市排名第四;应届生参考学生上线率为92.27%,在全州37所学校居第十一。
/ M7 c3 @/ q/ ]8 U$ Z- L文化事业欣欣向荣。漾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的传统民俗活动得到较好的继承,县人民政府逐年拨出专款,使城乡的文化娱乐设施不断更新改善,文化娱乐场所逐渐发展完善,民族民间的各项文化活动广泛开展。1978年以来,编排了许多文艺节目参加三月街民族节文艺演出和组织承办的县庆、核桃文化节、核桃节等大型活动的文艺演出,其中不乏精品。1993年3月,县广播电视局建成有线电视台,县城的电视覆盖率迅速提高。2002年4月,创办了首份报纸,《大理日报·漾濞版》,2004年1月改出内部资料《漾濞时讯》。1978~2007年间,全县已出版的地方著述有五类20余本。2007年,全县各类图书馆藏书12万余册,比1978年增长2.3倍;全县馆藏档案1.6万余卷(盒),比1978年增长7.2倍;全县电视覆盖率95.6%、广播覆盖率90.2%,分别比1978年增67%、31%。现代化的文化娱乐方式和设施广泛进入城乡娱乐场所,电视录像、激光影视、音乐舞厅茶座、卡拉OK、电子游戏、台球、溜旱冰、体育健身等丰富了群众文娱活动的内容。
; c" \. t3 l6 _3 O% y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把危害人民健康极其严重的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列为卫生工作的重要任务,健全网络,拓展项目,优化环境,提高技术,改善服务,建立了以国家投入为主体,个人私营补充的医疗卫生防疫体系。近年来,又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机构,启动了新一轮结核病防治项目,开展了食品安全、艾滋病防治、“120”急救、巡回医疗、社区服务、乡镇区域药品同价等工作,山区人民“求医治病难”的问题基本解决,各族人民身体健康水平大为提高。2007年,全县有15个医疗卫生机构(县级4个,乡镇11个),有病床227张,卫生技术人员234人(专业技术人员199人);设66个村卫生室,有村医138人;有私营诊所30家,其中乡镇7家。
+ |( R! c$ X. W7 X体育事业蓬勃发展。30年来,以加强学校体育运动为基础,以休闲和健身为主要特点的全民健身活动全面展开,群众性体育活动十分活跃。每年在春节、国庆节或其他节假日期间,县级机关和部分乡村经常举办球类、棋类、田径等体育竞赛活动。1986年以来,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街期间都举办全县射弩比赛,涌现出了一批射弩能手。1989年2月成立县棋艺协会。1989年河西乡首家成立乡体委后,至1992年10月,全县11个乡镇都成立了体委。1994年6月,在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上,漾濞中学学生李春梅在女子田径A8级1500米决赛中,创下5分12秒49的世界纪录。2001年全国民运会,在拉萨分会场,漾濞运动员陆学华取得射弩冠军称号。2004年4月,参与承办了全国山地自行车冠军赛漾濞石门关站(第三站)的比赛。据不完全统计,1978~2007年,共组织参加州级以上竞赛60余次,共有近200人次获得单项前三名。30年来,体育设施不断得到完善。在县城建成灯光看台球场的基础上,2005年,县文体活动中心一期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2008年全县共有各类体育场地79块。
( M8 H. }2 a2 _7 k \" q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十五”以来,漾濞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方面实现了良性循环。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78年的18.86‰下降到2007年的5.72‰,人口呈现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局面。土地、矿产、水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节水灌溉进一步推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积极推进工业污染防治、城区环境综合整治,使全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城镇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生态建设方面重点抓好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建设和荒山绿化、植树造林,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8.77%,活立木蓄积量582万立方米。
& ]4 n+ R2 M) e7 K- V; w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显著,党的建设全面加强。30年来,县委始终把加强党的建设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切实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纪律建设。1978~1979年,全县大规模的开展了整顿基层党组织工作。1982年,开展了整顿农村涣散、瘫痪支部工作。1985年12月~1987年3月,县级机关、农村开展了为期两批的整党工作,贯彻中央的“整党决定”。1990年9月~1992年7月,县委分三批在全县开展城乡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1994年12月~2000年12月,县委分两轮六批次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2000年,县委开展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2001年1月~2003年年底,全县分两轮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2002年8~9月,在县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开展了以“团结奋进,干事创业”为主题的团结干事教育活动。2004年开始,县委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全面开展农村党员分类定位管理。2004~2007年,县级机关创先争优活动正常开展。2005年1月~2007年7月,分3个批次,每批分3个阶段,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05~2007年,全面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分三批对全县65个村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进行了新建或改造,并为大理州乃至云南省提供了经验借鉴。2007年8月,全县完成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通过党的建设,全县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党员队伍结构不断改善,党的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党建工作步入了规范化轨道。30年来,坚持从严治党,立足教育,注重防范,完善制度,强化监督,严肃纪律,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全县党员干部廉政意识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明显提高。30年来,切实开展干部作风建设,不断改进“两风”、增进“两情”,狠抓机关效能建设,全县上下风清气正,党群干群关系融洽和谐,廉洁从政、执政为民蔚然成风。7 J- I G# i3 |" I3 r% T
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30年来,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上世纪80年代,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1985年9月开始,县委把全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纳入全县工作年度责任制考核。1996年4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学习张家港,建设新漾濞,争做文明公民”活动。1997年上半年,在河西乡下街村开展创建“十星级文明户”试点活动。1998年开始,在全县农村普遍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1997年9月至1998年4月,在县级机关和上街镇组织开展了“讲文明、树新风”活动。1999年开始,除文明单位、“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外,增加了创建示范党支部、示范团支部、示范学校、示范文化站、“十星”示范村的“六个一”示范单位的内容。2005年,又增加了创建县级文明村的内容。
7 Z$ X" C+ o7 l- u$ A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显著。1989年3月20日漾濞彝族自治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县自治条例》,1989年7月15日云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批准,2005年2月26日漾濞彝族自治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修订,2005年3月25日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于2005年6月11日起施行。与此同时,漾濞30年来,完成了“一五”至“四五”普法教育,普法受教育面达95%以上,已顺利启动实施“五五”普法规划,全县公民的法律素质和全县社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积极推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展了以“一打四查”为主要内容的整顿社会治安秩序群众运动、以帮教失足青少年、实行治安联防和治安保卫责任制为重点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以严厉打击刑事犯罪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80年代中后期以来,全县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先后开展了创建治安综合治理模范村、创建安全文明片区等活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1982年3月至1987年11月,历时5年多,开展了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1983年8月至1987年1月,历时3年多,开展了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1989年5月至1990年10月,历时1年多,开展了严厉打击流窜犯和扫除“六害”等活动。2001年4月至2002年12月,历时近两年,开展了以“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为龙头的打击严重暴力犯罪活动。加强防范邪教工作。认真开展创建“平安县”、“无毒县”活动,2004年受到省政府创建无毒乡镇先进县称号,2005年11月通过“无毒县”验收,2006年1月被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首批“平安县”荣誉,3月被省政府授予“无毒县”称号,6月被省县、省政府授予“普法先进县”称号。依法行政工作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提高,电子政务和政务公开工作扎实开展。高度重视信访稳定工作,全力化解社会矛盾,更加关注民生,积极稳妥地处理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各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 u8 t' w J9 ]) g! P展望漾濞未来篇:核桃园里尽朝晖' y0 L0 K, r; [* K" t! J
漾濞是滇西的绿色宝地,是滇中通往滇西的交通咽喉。生态优越,生物资源、水能资源、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是“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中国核桃龙头大县”,小水电开发居大理州之首。县城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以苍山西坡为主体、以石门关为主景的省级风景名胜区。有丰富而多样化的生物资源,草山面积、林地面积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60.21%和76.97%,水能蕴藏总量45万千瓦以上,矿产资源的综合优势明显,以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为特色的旅游资源独具魅力,属大理州乃至云南省的资源富集地区。至2008年,已培植起了核桃、烤烟、水电、冶金、化工等五大支柱产业。展望漾濞的明天,尤如春天里满山满箐的核桃林,在朝阳的照射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让人们感受到了无限的希望。
6 x8 m* W5 l. d, ~发展思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以“三篇文章”为重点,树立“民生、生态、科学、和谐”四大理念,实施“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活县”、“科教兴县”五大战略,把漾濞建设成为“绿色经济强县”、“小水电大县”、“大理后花园”、“中国优质核桃基地”的发展思路,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发、科学发展,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 z3 c; |5 G: B+ N发展目标:经济目标。到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8年的基础上实现大的飞跃,分别达30亿元(年均增长12%)、3.7亿元(年均增长15%)、8860元(年均增长12%)以上。) Z' @2 Y4 b1 q" v. ]- N9 T. K
人口目标。每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8‰之间,到2020年,人口总数控制在11万左右。
# C+ ~" L& d: v2 p7 M1 K, G产业目标。巩固加强粮食、林果、畜牧、烤烟等第一产业,调整提高水电、冶金、化工等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等第三产业。到2020年,核桃总面积6.67万公顷以上、烤烟总面积2000公顷以上,农业生产总值5亿元以上;小水电总装机45万千瓦以上,工业生产总值7亿元以上;第三产业充分发展,生产总值3亿元以上。绿色、低污染、无污染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达90%以上。资源消耗成本与GDP的比例下降到30%以内。使漾濞财政收入建立在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之上。
1 F7 c- w* J( _5 g3 f" |环境目标。2020年,有林地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90%以上;规划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街道绿化率达到95%以上,县城和各乡小集镇噪声全部达标;地表水质量和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c+ d) \ D# J) r. \. n' ^+ k6 H7 b
发展战略:“生态立县”战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壮大生态产业,打造生态文明城镇,建设云南省绿色经济强县。
! s- ~4 B. k$ h8 r- \% R. g“农业稳县”战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建设在全州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山区新农村。
: p+ a- L: p& b E6 ]) T“工业强县”战略。继续打造“漾江工业走廊”,建设云南省小水电大县,培植核桃精深加工企业,全力打造国内核桃产业第一县。6 C; F1 o* X& r' v" x9 y
“旅游活县”战略。抓住州委、州政府打造“三大旅游圈”的机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生态旅游,规划和建设“大理后花园”,全面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 M" V3 `2 D5 f( M0 _“科教兴县”战略。优先发展教育,推进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 n; w, ]9 \1 s, z& H发展措施:1、精心规划,严格考核。认真做好宣传动员工作,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多种方式和渠道,使全县上下对建设绿色经济强县的目的、意义和内容都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使可持续发展观成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变成县乡党委政府和龙头企业的自觉行动。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对建设“绿色经济强县”、“小水电大县”、“大理后花园”、“中国优质核桃基地”进行充分的讨论和研究,在此基础上作出全面系统的发展规划,分步进行实施。要坚持以特色为突破口、以科技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人为本、先富民后强县的原则,综合运用税收、金融、投资等经济调控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建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良性机制,创立与建设“绿色经济强县”、“小水电大县”、“大理后花园”、“中国优质核桃基地”相适应的年度考核指标体系,确保发展目标的顺利实施和如期实现。 U4 U6 ^% B) F. Z
建设林业生态系统工程,为建设绿色经济强县提供基础保障。要以现代林业资源综合开发技术为支撑,以建设林业生态体系和开发产业为目标,认真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两大生态系统工程,从整体上提高林地资源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使林业成为涵盖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的一大产业。要大力推广节能、节材、节水、降耗技术,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和矿冶污染治理,使全县环境保护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要强化林业执法和执法监督力度,在资源开发中注重环保,积极鼓励环境促进型和环保节约型产业的发展,限制资源利用粗放型产业的发展,使全县生态更加优越,森林环境进入良性循环。( q8 H- R1 U5 t' Y5 d# J/ m
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文明之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力争“十一五”期间发展6.57万公顷泡核桃、2000公顷烤烟,发展“林——烟——果——畜”的循环经济,真正建立县、乡、村绿色产业群。加快生物资源开发,不断延伸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搞好水能、矿产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永续利用。立足资源优势,推进水电推动式工业化进程,加快矿冶、化工、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培植工业支柱财源。
) X* ~8 i- k9 o$ n9 h) f; t加快生态旅游开发,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以省级风景名胜区石门关景区、漾濞历史文化名城、滇缅公路沿线为重点,进一步保护旅游资源,增强旅游发展的可持续能力,重点发展以良好生态、自然风光以及民族风情为基础的生态旅游、核桃农业和绿色旅游。到2020年,推出一批高山攀登、峡谷猎奇、江河漂流、滇缅公路寻踪、农庄体验等绿色旅游精品,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越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并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把漾濞建成“大理后花园”、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区。+ l; X; V1 U- Y/ b& M
改善投资环境,建立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机制创新,搞活市场流通,提高县域经济的外向度。建立政策和资金保障机制。建立人才和科技支撑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