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发表博彩类、私服、色情、赌博、诈骗、违法广告等一切国家法律禁止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禁言并清空帖子,严重者报公安机关处理!

大理:民族生态和谐发展样本

1
回复
745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1 23: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理州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稳定幸福示范区纪事
  M+ M) e# z) y0 C2 t, k
& x2 |$ ^7 c3 J2 C
苍洱风光
8 W$ k8 R' A1 Z5 d/ z) U' Y

9 D0 D6 z4 G  t, _

7 y  }7 R9 \6 h6 D
舞动
, F7 \' q% X) h/ j2 x+ E2 b& A

& k! s  @% j& U0 y# Q大理,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 Y. Q& P% N1 i: a% p
大理,多元文化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
1 e. G" X, N+ {" n生活在苍洱大地间的356万各族干部群众,“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谱写民族团结和谐发展新篇章。
& T( y. B* X- O2 t% m& V团结共筑中国梦
- K3 e) W, g: z; Y8 o0 O省委书记秦光荣在2012年7月19日召开的云南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动员大会上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云南的民族工作,在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中,提出了“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示范区建设工作,将其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推进,我们要深刻领会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到,建设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云南的重大任务,云南有责任、有义务、也有条件为探索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付出努力、作出贡献。' o) S, h2 o! B4 B0 K! `9 b' A
大理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是全省4个藏区州市之一。总人口356万人,有白族、汉族、彝族、回族等13个世居民族,47种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183万人,占总人口的51%。其中白族120万人,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 |5 P/ ^1 A' Q, Y/ E. r; Z去年12月5日,大理州委、州政府出台《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稳定幸福示范区的意见》,大理州作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3121”工程3个重点联系州之一。
9 }$ H- I$ C0 P0 i8 p' d大理州提出了“抓样板、带中间、强帮扶”的思路。6 S7 c  y7 h; k2 t) q
抓样板,每年打造50个示范区建设样板村,到2020年实现400个样板村和永建地区“五好八高”,即经济发展好、村容整洁好、民主管理好、村风民俗好、邻里和睦好,群众生活水平高、居民综合素质高、人居环境质量高、社会文明程度高、民生保障能力高、生产组织层次高、服务管理效率高、特色文化活力高,培育示范区建设样板,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中间村加快发展。
$ C/ m0 P, d( E0 A8 o8 B8 ]& l7 r0 M强帮扶,采取上级补助、群众投工投劳的方式,2013-2015年突出大理州9个世居人口较少民族和周边结合部、县与县接合部1225个自然村,全面夯实发展基础,全部实现“五通八有”,即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通信息,有安居房、有高稳产基本农田、有增收致富产业、有村内道路硬化、有乡村亮化设施、有公共卫生厕所、有垃圾收集处理池、有综合活动中心。
7 o9 V8 V6 d$ h1 `$ o2016至2020年加快发展步伐,力争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州平均水平。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发展特色经济、保护发展民族文化、推进生态家园建设、加快民族人才培养、巩固团结和谐局面六项重点工作,实现发展基础、对外开放、群众生活、民族和谐4大跨越。
) e: J6 n. b3 Z大理州以滇西中心城市建设、园区开发建设、能源建设为龙头,一批交通、水利、能源、城建、旅游、民生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开工建设。; N$ ?: q5 E6 A! a/ T
大瑞铁路、大丽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完成大理机场改扩建和大丽铁路、5条二级公路等一批交通建设项目,实施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5336公里。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 23: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strong>
和谐
: Q5 \+ B0 o* x" q; F
乐动
( f) D  G- J) i* z" t
民生改善乐百姓+ L+ m2 u! q; F/ v6 E4 a
来到洱源县三营郑家庄藏族村,村中心的小广场上,卓玛大妈和村里藏族同胞跳起欢快的锅庄舞,一曲跳下来,她开心地说:“党的政策好啊,政府帮助村里修好路,架起路灯,建起活动广场,城里有的农村也有了,我们藏族同胞生活得开开心心的。”
( ~/ o1 U. v" N大理州制定了《关于推进幸福大理建设的意见》,在全省首家建立了具有大理特色、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幸福指标体系。' c3 m: i* i$ M
大理州持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点亮全州乡村,增强群众幸福感,促进城乡社会和谐发展。: a# I& A! `; U5 l
实施民族团结示范村(社区)、示范乡镇、示范县活动,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进社区、进校园活动。加强与民族代表人士的联系沟通,开展慰问和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等工作。深入开展“四基一保证”活动,对困难群众实施常态化救助。3 u* }8 y+ F" y5 a& m
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完成30423户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
) Y. p! Z' Y" l: D# q改善办学条件,改善居住条件,加强保障能力建设,使边远山区和农村少数民族群众上学难、看病难、生活环境差的状况得到改善。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学生就读高中、中等职业学校补助力度。
, v. k6 D* A% E( u; }全州高考上线率达99.6%,连续8年居全省前列;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全部享受免费营养餐;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183.3万人参加新农保;新农合人均筹资额提高到290元,参合率达96%。
  n' U" [/ w5 e. O5 f* D8 q# J1 q大理州按照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总体目标,加大对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截至2012年底,大理州13个世居民族除拉祜族和布朗族外,均有至少一名以上县处级领导,拉祜族副科干部一人、副处干部一人;布朗族副科干部一人。
9 T6 s. v7 y) v1 C生态先行护青山* }! \% R, ]2 L; Z# g: P
苍山洱海美如画,但要让全州各族人民共同致富,在发展中大理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 M" e0 O# N. d4 s大理全力推进“森林大理”和生态州的创建。将文化和生态相结合,目前,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58.6%,全州城镇绿化率为17.3%,活立木蓄积量达到9141万立方米。
+ S; m; {# V) v/ n" `6 {大理州还有5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下,发展才是解决之道。只有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以制度的形式来保障,推动发展,推动保护。以保护好洱海和海西这两个片区,开发海东和凤仪这两个片区,达到保护与开发的平衡。: s" O  E5 y# a  e
多年来,大理就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着洱海,以“减源、截流、修复、再利用”为重点,先后实施“双取消”、“三退三还”(退房、退田、退鱼塘和还林、还湖、还湿地)、“三禁”(禁磷、禁白、禁牧)的治湖措施,点源、面源、流域、生态治理同步推进;取消洱海网箱养鱼11184箱、机动渔船动力2574台、实施退塘还湖4325亩、退耕还林7275亩、退房还湿地1709亩;实施“清洁水源、清洁能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工程和洱海保护“2333”行动计划等,恢复了环洱海湖滨带58公里,建成生态湿地近万亩,治理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90平方公里;建立洱海保护目标考核机制,对领导干部实行一票否决。" x9 B5 G& {! ]8 ?
洱海水质已连续10年得到持续改善并总体保持在Ⅲ类,成为全国城市近郊保护得最好的湖泊之一。
/ m& p8 F( {2 S8 w7 [大理提出了“美丽洱海,幸福大理”的理念,大理的美,美在洱海,洱海的美,美在清澈,只有洱海净,大理才能兴;大理将用3年时间,投入30亿元,开展两污治理,建设3万亩湿地,200个村落分类收集清运垃圾,实现垃圾资源化再利用,启动三退三还,到2015年,洱海水质达到Ⅱ类。
* l+ S- F* ~2 [7 T( c3 u: u大理州还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实现资源节约和能源科学优化利用;建设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实施绿水青山计划;建设生态补偿机制,增加生态文明建设资金。建成洱源县、宾川拉乌彝族乡、鹤庆县草海镇、大理市龙龛村等一批国家级、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示范乡镇及示范村。
+ B/ w. Q2 h8 }' h大理各族干部群众努力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州呈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 ^6 T% z( B1 W李银发 张文峰(云南日报)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