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 b' n9 l& Z3 u
◎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认真研究解决当前大理市行政辖区范围内各自为政、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合力不强、体制机制不顺等问题,加快实现人权、财权、事权“一盘棋”,在全市统一规划建设,统一土地收储、供应和交易,统一项目布局,统一旅游资源整合,统一洱海、海西保护和执法,集中资源、集中精力、集中人力、集中财力,加快海东开发、园区建设、旅游发展和生态保护。" w7 m3 o2 j B, u) h& Q) X
◎着力强化规划引领作用,以建设美丽幸福新大理为目标,以建设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世界宜居城市为标准,以强烈的文化意识为指导,高品质策划,高起点规划,进一步健全完善市域全覆盖的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制定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的滇西中心城市区域规划;进一步明确规划的法定地位,依法依规引导和规范城乡建设行为,以苍洱为核心,把整个大理市辖区作为5A级大景区来打造,加快建设个性之城、特色之城和美丽之城。8 k5 y; T+ L" L$ T, t$ x
◎着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理市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历史文化遗产的承载区,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88%,远远高于全省全州平均水平,理应率先实现全域城镇化,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要注重兼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文化旅游业发展、环境综合整治、青山绿水保护等工作,切实让广大群众在全域城镇化中受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0 H1 D4 h2 o3 a
◎着力提升全民素质,进一步加大教育、卫生、医疗、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全面提升市民的文化、健康和综合文明素质,在文化上体现厚重历史传承,在民居建设上体现民风民俗延续,在生活上体现幸福指数切实提升。
+ G# N0 ^! x E, y+ ~# A. e——大理市委书记 褚中志6 a! z5 r- q1 U7 ]& \* r! z
声 音5 m" @* s+ L/ m/ |# F
我热爱大理雄伟的山、闪光的云、美丽的风光、动听的音乐,以及勤劳纯朴的大理人。大理的变化非常大,经济的发展速度让我料想不到,古迹名胜和文化景观、精美的民族建筑,令我目不暇接。”
2 V4 N9 N% s0 m3 X: c9 ~% X1 ^% Y——电影《五朵金花》编剧之一 季康' ~/ Z* }6 ^- q, L# k
“我到过世界上许多美丽的城市,也走过国内许多优秀的城市,可是我认为我的家乡大理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我相信,到过大理的人都会喜欢上大理,爱上大理!”
% p- m# [# C/ r——著名舞蹈家 杨丽萍% }5 P- P9 x% w7 l5 q$ G
我老家在洱海东岸的挖色镇,当时我在成都读大学,每次回家搭车都很麻烦。1996年后,海东环海公路修通了部分路段,与上世纪五十年代修筑的海(东)挖(色)公路、320国道相接,开始有了每天从下关发往挖色的客运班车。去年底,洱海东环海生态环保公路全线贯通。现在开车从下关到挖色一小时就到了,既快捷又轻松。
" W# j7 K7 [: [5 {0 ?——大理来思尔乳业有限责任公司 王建军* Y6 C* e5 [& m+ ?8 W$ K2 m
30年前,我是一个小裁缝,想做一点小生意都难。1984年,喜洲古镇的旅游业开始发展起来。1992年,我承包了严家老宅从事旅游。开始,旅客一天只有几百人,白族三道茶歌舞只有草帽舞和霸王鞭两个节目,不像现在热闹和精彩。经过多年发展,经营规模越来越大了,现在,一天接待游客最多时达2000多人。 % C( |2 }3 I \
——大理喜洲严家民居旅游公司 严学侯
+ }1 ] D1 q( h1983年,我们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是254元,现在已经是8538元。家里的粮食吃不完,住上了大瓦房。每天晩饭后,到村里的大青树下唱唱跳跳,生活舒心了,精神自然好了。6 K6 `4 X$ v3 {2 h. q
——大理市银桥镇富美邑村 李社章
; g3 g5 i+ R! n3 i2 G- }+ j w大理建市之初,下关城区只有人民街、建设路、西大街、关迤老街等几条街道,城市人口不多,大部分务农,居民生活主要靠做点小生意,或者到街道办事处的小企业做事。如今,下关城区扩大了,高楼林立,交通发达,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6 H& u1 n" y( k+ S4 A
—— 大理市下关镇司法所退休职工 杨湘6 ~' { @9 m9 n) j" J+ X
我的父亲1982年从临沧调回下关二小教书时,教学楼是有百年历史的危房,外面下雨,室内小雨。1988年,我到天井完小任教时,学校是泥土墙,用塑料布封窗。教学手段上就靠一只粉笔、一块黑板。如今,全市学校的硬件、软件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教学楼好了,教学设备好了,我用电脑备课,多媒体电子白板展示,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
% h5 n1 H, z/ n* H) Q——大理市下关五小教师 王志明+ R- W! j6 G5 o6 e
庄俊华 李银发 通讯员 李江 张志娟(云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