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敏
5 X- T( p, H( ?- s* Q3 a* t6 [6 N2 {3 C- w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要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导向,一心一意为人民谋福祉,尽最大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宜居生活的向往。大理,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献名邦,是山清水秀、生态优良的美丽家园,是经济繁荣、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面对跨越发展的宝贵机遇,顺应人民群众的幸福期盼,我们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引领,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高高奏响跨越发展主旋律,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加快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全面建设美丽幸福新大理。
# a$ f3 K" b. Y. X( q加快产业发展,为宜居大理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 M" Q# J3 f( v' _+ {3 Z% u产业兴、经济兴,产业强、大理强。宜居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经济保障。大理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产业,突破点和根本出路也在产业。建设宜居大理,产业发展是基础。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经济发展的重点,深入推进“产业建设年”,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构建结构优化、实力强大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夯实宜居大理的经济基础。着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打好“特色、山区、节水、庄园”四张牌,发展烤烟、核桃、乳业、蔬菜、茶叶、薯类、蚕桑、生物药业、特色水果、特色花卉等十大高原特色农业。着力推进园区开发建设,打造矿电结合的千亿元产业,做大做强汽车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业,提升改造烟草烟辅产业,大力发展生物资源加工、生物制药和建材产业,培育物流产业和高新产业,全面加快大理创新工业园区等12个千百亿元园区建设,实现工业“3年倍增、5年翻两番”战略目标,建设好桥头堡的重要产业基地。着力推动旅游业提质增效,全面提升六大重点景区,全力抓好大理古都、巍山南诏国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加快高端酒店建设,做强旅游特色、做精旅游品牌、做优旅游结构。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抓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快建设滇西的教育、医疗、商务、物流、金融、文化等六个中心,提升带动力、辐射力和影响力。
+ R* I3 M) T* j$ @0 R- D2 g统筹城乡发展,为宜居大理创造便利的基础条件) w t$ F, E, f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是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统筹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客观要求。建设宜居大理,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必须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在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使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共享现代文明。加快海东山地城市开发建设,以坚定的意志、宏大的气魄、创新的精神,抓好土地、规划、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建筑风格、开发模式等关键问题的解决,迅速掀起新一轮建设热潮,着力把海东新城建设成为湖滨城市、山地城市、宜居城市、生态城市。突出以县城和中心集镇建设为重点的城镇发展,扎实做好农转城工作,加快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着眼于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市功能,推动产城融合和产城上山,有序推进旧城改造,注重城市综合体的形成,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管理体制的一体化,做到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让农民过上舒适便利的生活。* B* k& e$ p1 ?2 P: L1 B' \. z
加强生态建设,为宜居大理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0 O: v6 H* ~: B1 e4 I1 |9 |, i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优美的生态是大理核心竞争力和魅力所在,也是大理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源泉。建设宜居大理,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第一位的任务、最大的基础,坚持生态优先战略,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统筹推进以洱海保护和海西保护为重点的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护好洱海,在继续深入推进洱海保护治理“六大工程”的基础上,重点实施好“2333计划”,即围绕到2015年末实现洱海Ⅱ类水质的目标,用3年时间,投入30亿元,着力实施“三大重点工程”(200个村两污治理、3万亩湿地建设、1亿方清水入湖),进一步巩固提升洱海保护治理成果,实现洱海生态环境稳定向好。统筹推进区域生态建设,严格执行《洱海海西保护条例》和海西保护“新六条”,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护海西田园风光和农耕文化。开展生态州、生态县和园林城市创建,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建设。深入实施绿水青山计划,推进城市道路、公园、广场、住宅小区等绿化美化。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加快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逐步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7 [: a( {/ G4 ^) g, |1 a5 L优先改善民生,为宜居大理凝聚民心民力& w# ^2 s! I( H. X6 Z- j0 w# ^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要看人民生活是否得到改善和提高。要坚持民生优先发展的导向,把民生作为第一要事,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让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真正落实到富民惠民上。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切实做好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增收工作,尤其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城乡居民收入翻番的重中之重,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和帮扶“五大增收渠道”,让人民群众日子越过越好。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常态化开展困难群众救助,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实现社会保障基本全覆盖,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每年继续办好一批惠民利民实事,进一步实施教育、医疗、社保、扶贫等民生工程,抓好学校危房改造、“车让人”文明出行、“点亮大理”乡村路灯工程等实事,让社会更美丽、民生更美丽、发展更美丽。推进红河源、黑潓江两片区扶贫综合开发,全面提升山区综合开发水平,加快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全力以赴抓好洱源“3·03”和“4·17”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把质量安全放在首位,实施好民房恢复重建等八大工程。7 v* }2 d) `* ^1 I/ w# o! v
提升社会文明,为宜居大理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 X! p. E0 d- v& W e/ k文化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社会文明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宜居不仅体现在物质财富上,根本的是人文和精神层面的追求。建设宜居大理必须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平、文化素养、文明程度,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大理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包容的民族文化、纯朴的民风民俗和风雅的人文环境,要大力保护、传承、发扬大理历史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大对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支持力度,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民族民间文化,彰显大理文化魅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充分挖掘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积极培育和引进文化品牌企业、高端人才,加快文化产品开发,鼓励文艺精品创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推进从业规范以及公民行为规范建设,培育良好社会风尚。反对奢侈浪费行为,破除陈规陋习,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积极倡导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 Y f+ w& |9 m
创新社会管理,为宜居大理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 ?* C0 q2 r. \9 n' N( o1 J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没有社会的和谐,就没有人民的宜居。要创新社会管理,强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畅通公众诉求渠道,重视化解社会矛盾,加大防灾减灾工作力度,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使人民群众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稳定幸福示范区“五好、八高”、“五通、八有”工程,进一步巩固发展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逐步建立以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实现人人公平享有各种基本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维护司法公正,推行“阳光政务”,畅通上下沟通渠道,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q( z6 j& p+ F" ]# w" z o
转变工作作风,为宜居大理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z" }; x" p3 N6 E4 ]" Y
作风关系国运,党风体现党性。建设宜居大理,关键在干部,关键在作风。要认真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围绕“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开展好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努力克服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个”不良风气。全面深化“四群”教育活动,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认真对照检查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大理白族自治州委十二项规定的贯彻执行情况,强化正风肃纪,狠刹“庸懒散慢玩浮”顽症。认真实践“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坚持原则,认真负责,勇于担当,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凝聚起推动跨越的强大动力。5 }: B% ~# O, k0 [# V
(作者系大理白族自治州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