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种兰

0
回复
497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8 22: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马性远 冯仰澄 阮庆祥 朱明永 杨德礼 孙胜利 钱茂竹  绍兴,早在2400多年前是越国的国都。从解放后发现的马鞍山等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西邻杭州地区的良渚文化、东邻余姚的河姆渡文化遗址来看,早在远古时代这里已有古越先民活动。原始社会后期,传说中的圣君——虞舜、大禹都到过这里,留下了许多古迹和遗址。绍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水清山秀,物产丰富,是江南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和兰多,是国务院1992年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绍兴栽养春兰的记载始于何时,众说纷纭。从我们查到的许多史料证明,始于春秋战国后期比较确实,“勾践种兰渚山”在东汉袁康、吴平撰写的《越绝书》中已有记载。但也有人根据明代《一统志》,说“勾践种兰渚田”,其源出自东汉袁康的《绝越书》,理解为勾践在兰渚种田、从而否定“勾践种兰渚山”之说。  “勾践种兰渚山”和“勾践种兰渚田”,虽引文不同,其原均出自东汉袁康、吴平的《越绝书》(后者称《绝越书》显然是错误的)。这就不能不对《越绝书》作些考证。  《越绝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一方之志,始于《越绝》”。《越绝书》为东汉会稽人袁康、吴平所撰。原书25卷,现存15卷。现在留存在宁波“天一阁”、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北大”、“华东师大”、“杭大”等大学图书馆的《越绝书》版本,均为明刊本。最早的为明正德四年(1509年)吉水刘以贞刊本。在现存的明刊本《越绝书》中,均无“勾践种主渚山”或“勾践种兰渚田”的文字。那么古代的《越绝书》是否有此记载呢?据供焕春《浙江地方志考录》说《越绝书》在“南宋绍兴民间有许氏刊本,嘉定五年(1212年)有陈正卿刊本”,均早已亡佚。但据宋张淏纂修于南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的《续会稽志》卷四记载:“兰,《越绝书》曰:勾践种兰渚山。旧经曰:兰渚山,勾践种兰之地,王、谢诸人修楔兰渚亭。”张淏,是“宋绍兴二十七年进士,初补将土郎,主管支部间架文字,举备故事,绍定元年致仕。”张淏在数十年漫长仕途生涯中,博览群书,又不间断地进行写作,在他晚年编纂的《续会稽志》序中说《会稽志》作于嘉奉辛酉,距今二十有五年,夫物有变迁,事有沿革,今昔不可同日语也。……所书辛酉后事,而《前志》时偶有遗逸者,因追补之;疏略者,因增广之;讹误者,因是正之。”在这段“序言”中,可以看出张淏在修《续会稽志》时,是阅读了大量资料的,把《嘉泰会稽志》遗留的、疏略的、讹误的加以追补、增加和纠正,态度是认真的,学风是严肃的。与张淏同一年考取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第一名的南宋著名文学家王十朋,在他的名著《会稽风俗赋并序》中,也已有“兰亭国香”句。  《续会稽志》成于宝庆元年(1225年),比现存《越绝书》最早的版本明正德四年(1509年)要早 284年,可以肯定,张淏修志时,《越绝书》的古版本比现在多得多,应该说《续会稽志》是可信的。  明代《一统志》不是一本绍兴地方专志。而明代的绍兴地方志记载也不同于《一统志》。如明万历十一年绍兴知府萧良于主持修志,由张元忭、孙矿同纂的万历十四年修、十五年(1587年)刊行的《绍兴府志》就说;“兰渚山,有草焉,长叶白花,花有国馨,其名曰兰。勾践所树。兰渚之水出焉(通曲),兰亭,山阴汉旧县亭,王羲之曲水序于此。”万历《绍兴府志》的编纂者张元忭,字子荩,号阳和,山阴人,明隆庆五年状元。另一位孙矿,字文融,号月峰,余姚人(余姚向属绍兴府辖,1952年划归宁波地区),明万历二年进士。在这段记载中,不仅肯定了勾践种兰渚山,而且指明兰亭是汉旧县亭,也因兰渚山而得名。此外明人南逢吉,注王十朋《会稽风俗赋“也说“兰亭,即兰诸也。《越绝书》曰:勾践种兰渚山。”  与张元忭、南逢吉同时代人,绍兴著名的布衣文人徐渭,是一位书、诗、文、画的全才。是青藤画派的创始人。又是著名的戏曲家,还精通军事,被后世称为奇人奇才。他一生写了许多关于兰花的诗,画了不少兰花的画。他在《兰谷歌》中写道:“勾践种兰必择地,只令兰渚乃其处。千年却有永和事,右军墨藻流修楔。吾越兰谱本如此,只今春来稽山里,兰花兰叶垂云紫。”徐渭进一步证实了勾践种兰之地在兰渚山。绍兴会稽山脉盛产兰蕙,多得“兰花兰叶垂云紫”,说这就是吾越的“兰谱”。  以上诸说都肯定了“勾践种兰渚山”。兰渚山长满了兰花,王十朋、徐渭的诗画作了明确的回答。其实,在徐渭《兰谷歌》中提到的“千年却有永和事,右军墨藻流修楔”的兰亭雅集,早已写到兰渚山长满了兰花。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上巳日,王羲之邀谢安、孙绰等当时社会名流、亲朋好友41人,在兰亭修楔,还作了“曲水流觞”的活动。大家在清溪两旁席地而坐,将盛了酒的“觞”放在溪水上,由上游徐徐顺流而下,觞经过曲曲弯弯的溪流,在溪砌上磕磕碰碰,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要即兴赋诗,咏诗饮酒,作不出诗的就罚酒三觞。在41人中有15人罚酒,26人作诗37首,王羲之当场为这37首诗作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在这37首即兴诗中,就有几首触景生情写到兰花的诗。如徐丰之的;“俯挥素波,仰掇芳兰。尚想嘉客,希风永叹。”袁峤之的。“人亦有言,意得则欢。嘉宾既臻,想与游盘。微音迭咏,馥为若兰。苟齐一致,遐想揭竿。”可说是一幅满山幽兰、清芳运送、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画。在传世珍品元代青花四爱国梅瓶上,“其腹部主要纹饰为四个菱形开光内绘有‘王羲之爱兰’、‘周茂叔爱莲’、‘孟浩然爱梅’、‘林和靖爱鹤’四爱图”。可见王羲之爱兰在元代已广为传诵,王羲之选择“兰亭”雅集,决不是偶然的,与王羲之爱兰、兰渚山盛开兰花是分不开的。  上面的史据回答了“勾践种兰渚山”确有其说,源出东汉袁康、吴平的《越绝书》。绍兴也确有兰渚山,而没有兰渚田; 兰渚山上也确确实实有兰花。但勾践为什么种兰渚山?从越国当时的情景和越王勾践的心态来看,勾践有种兰的雅兴吗?我们认为,这应该从越国当时的背景和其他文献综合来分析。  公元前492年、越王勾践为吴国所败,带着妻子到吴国去作人质。做奴仆,忍辱负重,三年后回到越国。他决心发愤图强,报仇雪耻,内修其德,外布其道,君不名教,臣不名谋,民不名伎,官不名事。勾践愁心苦志,悬胆子户,出人尝之,不绝于口,上下协力,君臣一心,苦心焦虑,励精图治,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留下了“卧薪尝胆,报仇雪耻”的千古佳话。绍兴是越国的国都,至今许多地名、山名以至街名、河名、桥名都留传着生聚教训、复国雪耻的故事和遗迹。据1931年尹幼莲著《绍兴地志述略》记载:  “蕺山,在卧龙山东北三里许。昔产蕺,越王勾践采食之。”  “葛山,在城东十里,勾践种葛于此,使越女治以为布,献吴王。”至今,绍兴城内有“纺车桥’,相传为勾践夫人纺织之处。  “犬山,在城南三十里。勾践畜大,猎南山白鹿,欲以献吴。故曰犬山,其亭为大事。岁久相延,呼为狗山,又曰吼山。”吼山,今为绍兴风景区之一。  “土城山,在城东六里,少微山西北。越王作上城以贮西施,故亦名西施山。”  “美女宫,在城东五里,勾践教美女西施、郑旦之宫台也。”  “兰渚山,在城南二十七里,勾践树兰于此。”  “稷山、在城东五十里,旧名秽山。越王种菜于此。”  “赖山、在城西南六里,以近城,勾践樵采赖之。今俗呼外山。”  “锡山,在城东五十里,越王采锡于此。”  “赤堇山,在城东三十里。欧冶子为越王铸剑之所。”  “称山,在城东六十里,越王秤炭铸剑于此。俗称称心山。”  “鸡山。在城东南六十里沟践畜鸡,将代吴以食士也。”  “南池,在会稽山。池有上下二所,范蠡养鱼于此。坡塘即其上池。”  “箪醪河,一名投醪河,又名劳师泽。勾践谋霸,与国人共甘苦,行师之日,有献壶浆者,跪受之。覆浆上流,士卒乘流而饮之。人百其其勇,一战遂有吴国。”  除上述一些地名、山名、河名外,绍兴还有许多地名也都充分反映了勾践归越后对内主政以强国富民之策,对吴称臣顺其政,年年贡奉,以求吴王欢心,麻痹吴王。吴王夫差也因勾践“尽心自守”而“吾欲因而赐之以书,增之以封。”还奖励扩大越国的领土。越国经过二十年生聚教训终于复国灭吴,成为春秋战国最后一霸。  从以上越国地名遗迹看,种葛、养大、教美女,都是为了向吴王进贡,我们认为勾践种兰也是同一目的,使吴王日闻兰花之芳香,时念勾践之恩顺是合乎情理的。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