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簇兰情千千结,路洒幽香送忠魂。前北海市副市长、北海兰协名誉会长姚贻汉同志走了,兰友们怀着沉痛的心情用自己特殊的方式为他送行。在市兰协的组织下,他们在各自的兰圃里从几百盆兰花中采集了近千枝清香素雅的兰花精心制作成花圈献给自己挚爱的兰友。他们以兰传情寄托着自己的哀思,以兰相送兰友走向涅磐再生。他们深深怀念这位德高望重,为珠乡的兰花事业鞠躬尽瘁的忠实兰友。人们没有忘记他爱兰养兰、关心兰友的那份真诚,更忘不了他在暮年之秋还拖着病弱的身躯为重建北海兰苑栉风沐雨、奔波劳碌所作的贡献。悠悠岁月,花开花落几轮回,高风亮节如斯人。幽思中,兰友们更深刻地感悟到一种人生的通脱和生命的从容。 “养兰本是素心人,养得幽兰为求真。”兰花碧绿充盈,幽雅清秀,香雾袅袅。既显清雅高洁飘逸的风韵,更藏宁静淡泊温善之魂秀。在淡泊和宁静中激扬着奋然向上的生命力,在生命的奔流中呈现自己,不断完成自身的进化和升华。在广漠无限的时空中演绎出无限的生命和色彩斑斓的世界。正是“休奈烘紫与研丹,桃李春风冷眼看。深谷不求多赏识,只留清气在人间”。兰花这一传统人文文化的君子形象塑造了华夏民族久盛不衰的传统美德精魂。 要知兰花香,最是养兰人。养兰人爱兰惜兰,种兰赏兰,在实践中将自己纯朴的情感和高尚的价值观融入到兰花中去,感应其精微而伟大的存在,感悟其美之所在、善之所在、魂之所在。成为人品道德、艺术修养、理想追求的物化。在亲和、灵秀、清雅、高洁的兰花面前,人类的一切狂妄、贪婪、狼狈和欺诈都显得苍白,任何一个有正常心智的人都会得到净化和提升,心灵变得更加宏阔而通达,澄明而高远。 珠乡养兰人以珍珠般纯美的心灵善待兰花,善解兰花,爱兰惜兰,养兰种德,默默奉献,用自己的汗水和心智,甚至生命撑起了北海兰业的一片蓝天。在养兰队伍中,有一位令大家敬佩的“兰花老人”,名叫徐富仪,原系北海中医院的老药工,一生养兰痴兰,借兰如命。他从1932年就开始养兰,一直到生命的终结。他平时沉默少言,但说起兰花便有说不完的话题。在他86高龄住院留医时,已生命垂危,弥留之际,冥冥中他最惦记的就是兰花,两次执意要自己的亲人用人力三轮车拉着他去观赏正在北海举办的兰展,他还立下遗嘱,走后将自己种养的所有兰花捐献给北海兰苑。就这样,他把兰花当作自己生命的寄托,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丝烛光去照亮心中的幽兰,延续着自己的生命。他一生奔波坎坷,为时世所迫曾漂泊海外,到过越南等地,但不管到哪里,生活再艰难,种兰养兰一直痴心不变。在国外还到处收集不少优良兰种。解放后思乡回国,在北海仍一面工作,一面养兰。当得知民族英雄刘义的儿子到北海,他还千方百计托人求得珍贵的“刘义兰”。此名人兰现还在北海生根开花,香飘珠城。文革期间,兰花被视为封资修的产物被揠被毁,惨遭厄运。他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兰花,化整为零,把自己种养的名贵兰花都分散送终可靠的朋友,这样才使不少兰种得以保存下来,为北海的兰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北海,兰花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兰花精神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群,连小孩子都颇受感染。龙光亮小同学就是其中一个。他在父辈养兰精神的熏陶和影响下,从小就爱兰迷兰,10岁就加入了北海兰协,他还把自己积攒下来舍不得花的压岁钱用在购兰养兰上,更通过养兰在劳动中怡乐身心,了解自然,认识生活。兰花精神正在北海代代相传,后继有人。 “紫茎绿叶生空谷,能耐风霜历岁寒”。这不仅是诗人对兰花的赞美,也正是对珠乡兰人的生动写照。人们无法忘记,珠乡兰友为发展北海的兰花事业,在社会和经济的大潮中艰苦拼搏,几经风雨,几番沉浮,甚至面临夭折的伤痛,没有忘记四年来为筹建“北海兰苑”上下奔波、四处求助所付出的艰辛。但正如北海兰协龙起明会长所说的:“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中,北海人有勇气、有能力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挑战困难的权限。”在没有土地、没有资金、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兰协会员们凭着一股执着的韧性,坚定无私地积极工作。正是这种挥之不去的兰情、矢志不移的信念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坚定了自己,也感动了“上帝”。得到了政府拨地的支持和社会各界朋友’捐款捐物的支助。在众多的捐献者中,有年近百岁的老人,也有几岁的娃娃;有在职的干部和企业经理,也有家境贫寒的下岗职工和农民;有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也有市内外的兰友。共捐钱捐物30多万元。在各界朋友的热情支助下已初步建起了“北海兰苑”。北海兰协成立十年来团结奋斗,无私奉献,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从1995年以来共荣获国家级贡献奖、团体奖、组织奖6次,兰花作品金奖12个、银奖17个、铜奖12个、特别优秀奖3个、栽培奖3个。在北海举办的全国七届兰展创造了十一个第一的殊荣。珠乡兰人用自己的汗水和心智铸造了“真诚、团结、执着、奉献、求实、创新”的北海兰协精神,在全国兰友中有口皆碑,并得到中国兰协会长谢明权的充分肯定和国家领导人陈慕华的表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