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兰花爱好者,无不希望有几个新奇品种。尽管日益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为此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对任何个人而言,这绝非易事;即使是科研单位,其成果也廖若晨星。因此,人们往往寄希望于下山兰。 从山林中采回的野生兰即下山兰,有些地方叫“生草”,历来是人们选育新奇品种的源泉。在我国,不仅扬名数百年的传统铭品全都如此,近些年在各地兰展中出尽风头的奇花也鲜有例外。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 回顾我们南充兰友选育下山兰20多年的经历,感触良多。其间,既有成功的欢乐。也有失败的苦涩。我们认为有必要对此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便今后尽可能减少失误,把“学费”降至最低。 一、要见花选购。价格与价值相统一,这是商品社会人所共知的常识,所谓“一分钱一分货”就是这个道理。个别兰贩也深借此理,往往于无花季节挑选叶片与名品酷似的下山兰来推销,大称其花如何如何好,并把价格抬得老高。问其何以如此,答日:“便宜无好货,好货不便宜!”显然,这与那种拼粘作假,“名花”贱卖的伎俩相比,具有更大的欺骗性。笔者与前年7月向贵州凤岗一兰贩购得一丛奇叶春兰,当时是人见人爱。此兰贩信誓旦旦地称其为亲眼所见的多瓣奇花,若复花不符,保证退货。经过半年多的精心管理和等待,此兰开的却是极普通的花。那位兰贩自然再也未在本市露面。吃一堑,长一智。从此以后,每当兰贩大吹其无花下山兰如何好时,我们的态度都是:有花论花,无花免谈。 二、勿急于求成。教训使我们逐步变得聪明起来,每逢碰上价格不菲的下山奇花时,大家总是借助放大镜仔细查验,一丝不苟。选购未做任问手脚的下山奇花,也是慎之又慎,看其是否稳定,有无发展潜质。一般说来,西南诸省所产下山兰、多瓣及少瓣花最不稳定;而少数较稳定的,其特征是或没有鼻(即芯柱),或鼻友生较大变异(例如呈扁平状)。蝶花的稳定性与多瓣类似。色花的稳定性也较差,估计这与温度光照及所用植料缺乏某些微量元素有关。有些类型的复色花由于苗弱,首次复花并不理想,但复壮后其花色花容姣好如初。至于瓣型花,比较稳定的当数有硬棒者,如梅瓣或梅型水仙。总之,无论选购何种带花下山兰,都要保持平常心,切忽急功近利,一见就买。一旦选购,哪怕复花不理想,也莫轻易处理或丢弃。 三、不按图索骥。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不少兰界精英编写出版了许多图文并茂、颇有见地的兰花专著,这对于提高广大兰友的鉴赏水平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很多兰花爱好者更是将其作为评判和选购下山“哑吧”草的依据。不过,由于受地域、环境、气候、水土以及历史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这些专著不可能每句话都“放之四海而皆准”。以沈荫椿父子所著《兰花》为例,流行于江浙一带根据脚壳选素心兰的办法,在很多地方也许是屡试不爽,而对于西南所产某些品种则不完全适用。如果选购时一味地照抄照搬书本。其结果可想而知。 四、戒追风赶浪。前些年,产于贵州的春兰水晶叶和“燕尾”草,一度成为本地兰市的紧俏品,因为它们可能开出水晶花和奇花。客观地说,这种好事的确出现过,但机率很低。事实是,本市凡开水晶花的兰株,绝大多数叶片上很难找到水晶的踪影;而一些叶片上水晶密布的下山兰,其花却十分普通。再说“燕尾”草,开奇花的机率稍大一点,但叶片完全相似而开出行花者也并非个别。其道理与“桔生淮南为桔,生淮北为枳”一样。因此,在选购下山“哑吧”草时,如不弄清产地并辩证处之,难免求“桔”得“枳”而自食其苦果。 当然,在选购下山“哑吧”草方面收获颇丰者也不乏其人,但要达到其高超的鉴赏水平非一日之功。作为普通的兰花爱好者,不要刻意追新求奇。如经济条件允许,最好到讲信誉、有实力的兰园去选购,这才是万全之策。 五、拒购实生幼苗。早在十年前,一些媒体曾对兰市上销售成袋成车的兰花实生苗现象予以了披露和抨击,但收效甚微。不少有识之士对此竭泽而渔的愚蠢之举痛心疾首。可时至今日,兰市上的实生苗并未绝迹。只不过随着野生兰资源的锐减,上市数量越来越少罢了。正因为如此,一些长不盈寸,报如米粒大的幼苗也未能幸免。象这种生命力不强,采挖和运输途中又遭损伤的幼苗,其存活率如何不言而喻。可喜的是,针对乱采滥挖现象,不少兰花主产区的各级政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行政措施加以禁止。兰苗作为商品,只要有销售市场,采挖和贩运就会禁而不止。如果各地兰协积极配合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加大保护兰花资源的宣传力度,并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广大会员和兰花爱好者从自身作起,拒购实生幼苗,其效果将会更好。不难预料,兰花实生幼苗毫无销售市场之日,即是野生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之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