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更是中华兰花文化的高度发展时期。画兰共在画面上题诗咏兰蔚然成风。代表人物当然要首推郑燮。他的题兰诗竟达七八十首之多。我们不妨先来品赏他的《半盆兰蕊》:“盆是半藏,花是半含;不求发泄,不畏凋残。”郑板桥以短短十六个字,歌颂了兰花既不求发泄情欲,又不畏凋残的高雅素治的品格。它的《题兰竹石图轴》中颂兰的诗就有好几首,限于篇幅,这里举一首为例:“两峰夹兰竹,幽香在空谷;何必世人知,相知有樵牧。”诗的意境很美:散发幽香的兰花生长在僻静空旷的山谷,何必要让世人知晓,只要樵夫与牧童知道就心满意足了。诗赞美兰花不求名利,与世无争的品格,可说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清代先后推出生花专著十余部,创建了赏兰的瓣型理论,赏兰的重点由《金漳兰谱》主要赏秋兰(建兰),转向赏江浙的春兰与蕙兰。 清初鲍薇省《艺兰杂记》里论述了辨别瓣型的方法—一初步形成了“瓣型学说”(雏形)。到嘉庆元年,苏州人朱克柔编著《第一香笔记》,提出了“瓣型八品说”。到了光绪二年(1876年),吴门袁世俊(忆江)编著《兰言述略》,形成了一套“花品九种”的瓣型理论。从此兰花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了专门术语,并借用人体器官比拟之,如主瓣喻“头”,副瓣喻“肩”,蕊柱喻“鼻”,花瓣喻“捧”,唇瓣喻“舌”等,显然是将兰花人格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