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发表博彩类、私服、色情、赌博、诈骗、违法广告等一切国家法律禁止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禁言并清空帖子,严重者报公安机关处理!

清代创建了赏兰的瓣型理论

0
回复
399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8 22: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代更是中华兰花文化的高度发展时期。画兰共在画面上题诗咏兰蔚然成风。代表人物当然要首推郑燮。他的题兰诗竟达七八十首之多。我们不妨先来品赏他的《半盆兰蕊》:“盆是半藏,花是半含;不求发泄,不畏凋残。”郑板桥以短短十六个字,歌颂了兰花既不求发泄情欲,又不畏凋残的高雅素治的品格。它的《题兰竹石图轴》中颂兰的诗就有好几首,限于篇幅,这里举一首为例:“两峰夹兰竹,幽香在空谷;何必世人知,相知有樵牧。”诗的意境很美:散发幽香的兰花生长在僻静空旷的山谷,何必要让世人知晓,只要樵夫与牧童知道就心满意足了。诗赞美兰花不求名利,与世无争的品格,可说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清代先后推出生花专著十余部,创建了赏兰的瓣型理论,赏兰的重点由《金漳兰谱》主要赏秋兰(建兰),转向赏江浙的春兰与蕙兰。 清初鲍薇省《艺兰杂记》里论述了辨别瓣型的方法—一初步形成了“瓣型学说”(雏形)。到嘉庆元年,苏州人朱克柔编著《第一香笔记》,提出了“瓣型八品说”。到了光绪二年(1876年),吴门袁世俊(忆江)编著《兰言述略》,形成了一套“花品九种”的瓣型理论。从此兰花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了专门术语,并借用人体器官比拟之,如主瓣喻“头”,副瓣喻“肩”,蕊柱喻“鼻”,花瓣喻“捧”,唇瓣喻“舌”等,显然是将兰花人格化。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