蕙兰Cpoidam fallen又称九节兰、夏兰、火烧兰、一茎九华、芭茅兰等。根粗而长,有假鳞茎、但不显著,有叶5-7枚,长25-80cm,中脉明显,有透明感,边缘有粗锯齿,花序直立,高30-80cm,有花6-12朵,蕊柱短,有香气。花期四月。分布于我国秦岭以南地区。是兰属中分布最北、也最为耐寒的种类之一。 惠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据《第一香笔记》、《兰言述略》、《兰蕙同心录》、《兰蕙小史》及新中国成立后所出版的兰谱中所记载的蕙兰花艺类品种有16o种之多;其中名种“老蜂巧”相传在清朝前期康熙年代所选出。唯历代流失较多,现存世的蕙兰传统品种有30种左右,一直深受国内外兰花爱好者的喜爱。 在长期的艺兰过程中,一般对兰蕙的品种区分,因其萼片形状的不同分有荷、梅、水仙、素心及蝴蝶等类型。但由于花器形态与春兰的不同,也形成了蕙兰品种划分的一些特殊习惯和要求。首先在色泽方面,光观花草色泽的不同分有绿蕙、赤蕙和赤绿蕙;绿蕙是指花葶及鞘包绿白色;赤蕙则指花葶及鞘苞紫红色或赤红色;一些以绿色为主,稍带有粉红色而呈赤黄绿色的则称赤绿蕙。传统的看法认为嫩绿第一、老绿第二、先赤而转绿色者更次。唇瓣习惯称百,一般蕙兰的百(唇瓣)多红点,但以绿舌为稀贵。如有红点,则以均匀的鲜红色为绝品。蕙兰各小花在花葶上的着生排列称为排铃;古时又以一梗九花作“正铃”,七、八铃称“副铃”,十铃以外和不及7、8铃的就作下品,至于20铃以上者就更差了。花葶一般以细长者为好,称为“灯心草”,短而粗糙的则称为“木梗”。另与春兰不同的是:蕙兰在其每朵小花的柄部有一滴似露珠之物,称为“兰膏”,味极甘甜,一般认为是它的滋养物,不能轻易去掉。 一般栽培的蕙兰品种都是从天然变异中选出;而人工定向杂交工作,在国内尚未见有报道,在国外也极少,笔者仅见在八十年代中期,日本曾育成金极品的品种报道,由蕙兰和台兰(C.pumilum)杂交育成。目前栽培较为普遍的传统品种主要有: 金岙素:素心类。叶较细、斜立、端尖锐,花单细长,长50-60cm,黄绿色,唇瓣绿白色,易开花。相传在清朝道光年间选于浙江余姚金泰山,后转于泰号酒店,故又名“泰素”,为名种之一。唯栽培中易多见叶片焦头。 大一品:绿蕙类。叶较厚,长45cm,较宽、半垂。花再健壮,长50cm,鞘及苞片嫩绿色,花大、淡翠绿色,侧喜片较平伸,唇瓣宽而长。相传在清朝嘉庆年间发现于浙江富阳县。为蕙兰老八种之一。 江南新极品:赤蕙类。叶半垂有光泽,花葶细长,侧萼片阔、平伸,唇瓣小而短。1915年由无锡杨子卿选出。为蕙兰新八种之一。 荡字:绿蕙类。叶厚,半垂无光泽,花葶细长,花中等大小。相对而言植株株形较小,故又称“小荡”、“小塘”。易开花。清朝道光年间在江苏南部荡口乡船上选出。为蕙兰老八种之一。 楼梅:绿蕙类。叶半垂有光泽,花葶细长、绿色,乌片大,测萼片平伸,唇瓣宽、反卷。相传在清朝光绪年间由绍兴楼氏选出。为蕙兰老八种之一。 崔海:赤绿蕙类。叶半垂无光泽,花葶长,萼片质厚、色绿、平伸,唇瓣伸长。在抗战前由杭州艺兰家崔氏选出。为蕙兰新八种之一。 端蕙:赤绿蕙类。叶半垂有光,花葶细长,各小花节间长,萼片质厚。由浙江渚长生选出。 关顶:赤蕙类。叶阔、半垂有光泽,花葶长、淡紫色,萼片质厚、色绿平伸,唇瓣下伸反卷。大清朝乾隆时由江苏浒关万和酒店店主选出。 丁小荷:赤蕙类。叶半垂,花葶直立且长,花形挺拔。在清朝咸丰年间由艺兰者丁氏选出。 此外,除上述花艺类型外,还有赏叶的种类,如叶片有各种黄色斑、线、缟的线艺类和产于四川,嫩叶渲染紫红色的“红香妃”等。 除蕙兰原种外,按习惯的分类还有2个变种:它们是峨嵋春蕙C.faberiri var. omeiense和送春C.faberi var. szechuanicum。前者与原种相比植株明显矮小,叶长15-20cm,花葶高15cm,有花3-4朵,花期稍晚,具清凉型香味。因花期逢“谷雨”,产地又称“谷雨兰”。产四川及云南,栽培不甚普遍;后者与原种相比,叶近二列,丛生套选,叶质较薄、花葶高40cm,有花5-9朵,萼片扭曲。产四川和云南,有栽培习惯。其中有花色纯净不杂的谓之“送春素”。分有:牙黄送春素、翠绿送春素、桃腮送春素;又依花朵数量不同,分有:九子送春、七子送春、五子送春。 通讯处:江苏无锡市惠河路42号园林局 邮编:214O35 |